4 、五国海军协定 5 、全国产业复兴法
二、简答题:(每题 20 分,共 2 题, 40 分) 1 、 简析美国出现柯立芝繁荣的原因。 2 、 简述 20 世纪 30 年代国际形势的特点。 三、论述题:( 30 分)
写作一篇短文,对以下文字的内容发表评论,并简要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欧洲,社会民主党在一定意义上已成了资产阶级的“第三”党,第二国际的领袖们正在起着资产阶级内阁大臣的作用。社会民主党早已从工人运动的右翼转变为资产阶级的左翼了,在有的地方则已成了法西斯主义的一翼。正因为如此,“法西斯主义已战胜社会民主党”的说法,从历史上来看是错误的。法西斯主义和社会民主党(这里指的是它们的领导阶层)只不过是被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劳动人民反对资本主义的最初战斗所挫伤了的现代资本主义的左右手而已。
法西斯主义是大资产阶级用以对付它用合法的政治手段所摧毁不了的无产阶级的一种战斗武器;它利用法西斯主义这个非法的斗争手段来建立和巩固自己的专政。但是从社会成份上来说,应当认为法西斯主义是一种小资产阶级运动。在资产阶级社会日益土崩瓦解的情况下,一切资产阶级政党特别是社会民主党,都具有了不同程度的法西斯性质,它们采用法西斯的方法来同无产阶级作斗争,从而促使它们本想加以保存的社会秩序遭到破坏。法西斯主义和社会民主党是大资本专政同一件武器上的两面锋刃。因此,社会民主党永远不能成为无产阶级反对法西斯主义斗争中的可靠同盟者。
对于资本主义世界说来,第三时期是技术迅速进步,卡特尔、托拉斯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趋势急剧增长的时期,同时也是世界经济的各种矛盾通过资本主义总危机全部历程所决定的形式急剧发展的时期(市场缩小、苏联的存在、殖民地运动、帝国主义内部矛盾增长)。这个时期既然特别加剧了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缩小之间的矛盾,就必然会引起一个新的冲突的时期,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帝国主义战争、它们反对苏联的战争、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和帝国主义者武装干涉的时期,也就是大规模阶级搏斗的时期。这个时期加剧了各种国际矛盾,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矛盾,促进了殖民地运动,从而必然会通过资本主义稳定本身的矛盾的更加发展而使得资本主义稳定进一步瓦解,使得资本主义总危机急剧尖锐化。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和平十四点
1918 年 1 月 8 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发表争取世界和平的演说,提出十四点建议,故名。其主要内容包括废除秘密外交,实现公海航行自由和贸易自由,限制军备,恢复各国被占领土,实现民族自决,公正处理殖民地问题,建立国际联盟等。该文件一方面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同时也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2 、四月提纲
1917 年 4 月列宁发表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纲领,正式名称为《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文件分析了俄国革命的性质和前途,强调应该立即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策略方针,即通过“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两个策略口号,用和平的方式夺取政权;反对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强调把群众的反战情绪引导到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轨道上去。该纲领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3 、二十五点纲领
德国纳粹党的早期党纲。 1920 年初发表。包含两个重点,一是民族复仇主义,二是小资产阶级的社会改革要求。反映了当时右翼小资产阶级的主张,具有反动性和空想性。希特勒控制纳粹党后,该纲领被“重新解释”,进一步倾向反动。
4 、五国海军协定
五大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部分限制海军军备的协定。由美、英、日、法、意五国于 1922 年初签订,主要内容是规定五国主力舰和航空母舰吨位的比例为 5 : 5 : 3 : 1.75 : 1.75 。条约使美国的海军实力赶上英国,而使日本的实力受到限制;由于各方不肯让步,未对潜水艇和其它小型舰只作出限制。它未能真正缓和列强的海上竞争和军备竞赛。
5 、全国产业复兴法
1933 年 6 月由美国罗斯福政府颁布,是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和基础。法令规定将全国工业企业划分成 17 个部门,分别成立协商委员会,由它们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平等,以避免盲目竞争;还规定工人有权组织起来并选派代表同资本家进行集体谈判,规定资本家必须接受最高工作时数和最低工资额的限制。该法令对恢复工业生产、缓和阶级矛盾起了较大的作用。
简答题:(每题 20 分,共 2 题, 40 分)
1 、简析美国出现柯立芝繁荣的原因。
美国之所以在 20 世纪 20 年代出现柯立芝繁荣,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是当时国内外形势提供的客观机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内急需更新固定资本;战争期间无暇顾及大规模的住宅建筑,住宅需求强劲,为战后建筑业开拓了广阔的市场;资本家在战时获得了巨额利润,为更新固定资本和扩大生产储存了充足的资金;战后欧洲经济复兴,为美国的部分产品提供了市场;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产业结构更新提供了技术基础。
其二是柯立芝政府的主观努力。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推动经济繁荣,这些措施包括:实行高额的进口关税,保护国内市场;减少公共开支,降低所得税和公司税等税收,鼓励向企业投资;频繁举行商业与工业会议,向资本家及时提供有关生产、存货、商品消费量和失业等方面的信息。
其三是垄断资本集团的主观努力。随着垄断规模的扩大,垄断资本集团有能力设立独立的研究实验室,大量吸取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广泛开展工业技术和工业管理的研究,推动生产合理化运动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合理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专业化,产品规格化标准化,使用工时测定法,采用流水作业法和传送带作业法,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 、简述 20 世纪 30 年代国际形势的特点。
随着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世界战略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各种力量经过大分化和大改组,国际格局上出现了三种力量和三种发展前途。
三种力量是:一、法西斯国家,它们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是世界人民的主要敌人。二、包括社会主义苏联的世界人民,它们是反对法西斯的主力军。三、英法美等西方民主国家,它们对内急需维持民主体制,对外希望维持国际和平局面,因此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潜在同盟者。由于它们是世界强国,有能力制止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因此成了世界人民重点争取的对象。但是,它们面临法西斯国家的攻势,总是希望牺牲别人的利益,尤其是苏联的利益来单方面维护自己的利益,不惜对法西斯国家妥协退让,甚至搞祸水东引,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又可能成为法西斯的帮凶。
在这三种力量的交互作用下,世界局势的发展面临着三种前途。一种是以苏联为代表的进步力量同西方民主国家阶层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制止法西斯势力的蔓延。这是对世界人民最为有利的结局。自从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之后,尤其是 1935 年至 1938 年秋慕尼黑会议召开之前这段时间里,苏联一直在努力争取实现这种可能性。第二种是法西斯势力与西方民主国家暂时达成妥协,法西斯国家在西方国家的纵容下不断蚕食中小国家,并在最终向英法开战之前首先进攻苏联。在苏联政府看来,慕尼黑会议召开前后,这种可能性已部分成为现实。第三种是苏联孤立自保,让法西斯国家首先向西方民主国家开战。这不是一种理想的选择,因为得利最多的是法西斯国家,而且在它们打败西方国家活水后,祸水会更为凶猛地向苏联涌去。只有在第一种可能性不能实现,而第二种可能性却迫在眉睫时,才能作出这种选择。在 1939 年极为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扑朔迷离的外交斗争中,苏联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实际上实现了这种可能性。
三、论述题:( 30 分)
写作一篇短文,对以下文字的内容发表评论,并简要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篇短文是 20 世纪 20 年代共产国际发表的,里面包含着一系列可商榷的观点。
第一段涉及对社会民主党的评价。短文把社会民主党与法西斯混为一谈,认为两者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左右手”,社会民主党“成了法西斯主义的一翼”,这一观点是错误的。社会民主党有自己的追求,总的说来是要求在现存体制的框架内,通过不断的社会改良,扩大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渐进地把资本主义社会改良成社会主义社会。这种主张是诸多发展道路中的一种,从长远的实际效果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社会民主党的负面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的各国无产阶级革命高涨时期,它起到了消磨群众的革命斗志和同共产党争夺群众基础的消极作用。但是,随着无产阶级革命高潮的低落,它就成了共产党的潜在同盟军,事实上,在 1921 年共产国际的“三大”上,就提出了“建立工人阶级统一战线”的口号,并同第二国际、第二半国际实行了短期联合。但是从 1924 年“五大”开始,共产国际对社会民主党的批评急剧升温,提出了短文中的看法。从实践效果来看,这一提法影响了 30 年代初期两党在反法西斯问题上的联合。
第二段主要谈法西斯问题。其正确的地方是指出了从社会成份看,法西斯主义是一种小资产阶级运动,这一提法在我国史学界于 20 世纪 80 年代重新评价早期法西斯的阶级性质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对于法西斯同大资产阶级的关系方面,短文采取了简单化的做法,只指出大资产阶级利用它来对付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面,甚至给人感觉是大资产阶级“制造”了法西斯。其实,法西斯兴起时,是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对立面出现的,大资产阶级同法西斯之间关系也比较复杂,就德国来说,大资产阶级的主体部分,长期来对法西斯采取排斥态度,只是在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打击下,统治集团才考虑利用法西斯的力量来渡过难关。这里,短文又一次批判了社会民主党,并断言它“永远不能成为无产阶级反对法西斯主义斗争中的可靠同盟者”,这一断言被很快被 30 年代的“人民阵线运动”所否定。
第三段涉及“第三时期”问题。共产国际将 1917 年以来的国际局势分为三个时期: 1917 - 1923 年是第一个历史时期,即无产阶级采取直接革命行动的时期; 1923 - 1928 为第二历史时期,即资本主义局部稳定、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获得成就的时期; 1928 年起进入第三时期,这是资本主义总危机的最后时期,资本主义世界面临全面的崩溃,无产阶级应该直接进行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殖民地半殖民地则处于战争、革命和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时代。这一理论夸大了资本主义世界面临全面崩溃的危机,夸大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民族民主运动的力量,带有明显的主观片面性。在这种错误估计指导下制定的战略策略,往往导致左倾盲动主义,给革命力量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包括中国革命在内的各国无产阶级运动,在 1928 年损失后普遍遭到较大损失,就是对这一理论的最好否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