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人物品质
一、体会人物性格品质方法
1. 要从句子中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意,要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词语。 2. 理解关键词语的字面意思。
(1) 借助适合的近、反义词来理解词义; (2)借助日常生活经验,进一步体会关键词
语想想日常生活中,自己遇到什么事情会产生这种状态,当时的心态怎样? 我的理解:此法可迁移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吼喝”的理解,谈谈生活中你见过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吼喝”,从而帮助学生增进理解。 3.追问自己“为什么”
举例:
知道了“犹豫”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拿不定主义。 继续问自己,“英子这时为什么不知道该怎么办?”——老师叫到她了,她得上讲台,但又不愿意被同学们看到自己走路的样子。这是“矛盾”。
“慢吞吞”,她为什么动作这么慢?答案同上,这也是“矛盾”心理。
“眼圈红红的”,英子快要哭了,她为什么要哭?依然是不愿意上讲台,可老师的要求不得不做。又是很“矛盾”的心情。
因此,从这句话中,我们能体会出英子内心矛盾的心情。
我的理解:此法可运用到文中哈尔威与船长对话的阅读中。引导学生抓住“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这句语言,追问为什么,联系文章内容,在反思加深理解,体会到船长为保全全船乘客生命安全,冷静果断的处事作风。
二、操作要点
1. 孩子不会总结人物心理或品质
这是最初比较常见的现象,从讲近、反义词时,我就说,大家普遍属于心里明白,不会表达,练就是练“提炼”。好在我们是小学,揣摩人物的心理并不复杂,课上跟着老师的进度循序渐进地学习,都能一一掌握。三四年级,不外乎:赞美、喜爱、肯定、急切、尊敬、敬佩、表扬、厌恶、鄙视、凶狠这类。学过《掌声》之后,大家又会了一个“矛盾”。
2.“5Why”问到什么时候为止
用一句话解释,问到能体会出人物心情或品质为止。小学阶段2-3个为什么就能搞定。
我的理解:在预习或第一课时为学生补充常见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为学生做好积累。 在引导学生追问为什么时,要在心中明晰我们的追问终点是指向人物形象。
(选自公众号“绘质兰心”《理解句子,体会人物性格品质》一文)
阅读认知理论
一、观点
1.阅读理解是一项复杂的语言和思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理解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图式知识。
2.图式是指高级的、复杂的、日积月累的知识结构,是“世间典型情景在大脑中的反映”。图式有三种类型:语言图式、内容图式、修辞图式。
3.如果学生具备了所读材料相关的背景知识,阅读理解的难读就会减少,否则理解就会受阻或发生偏差。因此,教师教语言还要教文化,要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丰富的知识网络系统,培养他们基金思维的习惯,不断扩大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修辞图式知识,以切实提高学而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教学实践
(一) 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
阅读理解的质量主要来自读者拥有的内容图式和语言的掌握。而在两者之中,读者的内容图式知识相对更为重要。
教学中常常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在字面上读懂了一篇文章,但却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原因何在?除了上述的因为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造成理解困难外,还有其他因素。 鲁梅哈特归纳为三种情况
1. 读者不具备与文章相关的内容图式。
我的理解:学生对于航海遇难这一事件并没有真切地感受,只能依靠想象,与文章内容有距离,执教时可以借助视频、音频、图片等形象直观,让学生产生新的内容图式,并借助问题,让学生谈谈自己作为文中某个角色的感受,帮助学生带入角色,增进对内容的理解,同化为原有内容图式。)
2.读者虽然具备了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图式,但作者提供的线索不足以激活读者的图式。我的理解:文本不能尽善尽美触动没一位读者,除了上述借助外部资源外,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联系文本,想象补白,补充提示语,借助角色朗读,激活学生相关图式。) 3.读者自以为读懂了文章,但却误解了作者的意思(我的理解:本文产生误解的情况相对较少,这里不做重点研究。)
(二)修辞图式
图式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修辞图式。修辞图式是有关各类文章结构的知识。
常见的思维模式有:归纳、演绎、类比、分类、定义、列举、说明、过程分析、因果分析和比较对照等。
语篇的结构取决于思维模式,常见结构是有限的:叙事、描写、说明、议论等都有各自典型的结构,辨认结构模式对阅读理解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帮助学生认识语篇结构与思维模式的关系,从而帮助他们迅速把握作者的思路,了解内容层次,辨认重要事实,这样学生就可以迅速地确定语篇的中心思想,段落间的逻辑关系和深层意义,更好地进行“选择、预测和验证。”
我的理解:本文的语篇结构为叙事,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的“修辞图式”,即提炼文章内容的方法,握行文思路,从而促进学生联系文章情节,把握文章中心。
(摘自《阅读认知理论对阅读能力教育的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