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高。也许终有一天,“天有不测风云”这个说法会寿终正寝,“天有可测风云”将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
1.文章的说明顺序是 。(1分)
2.文章第③段加点词语“目前”一词能不能去掉?原因是什么?(2分)
3.文中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1.(1分)时间顺序
【解析】此题考查说明顺序。说明顺序共有三种:时间、空间、逻辑。本文②~⑤段说明了从古到今天气预报的方法,其中几个年份很明显,可以看出是时间顺序。
2.(2分)不能。“目前“从时间上加以限制。说明2500多个气象观测站只是我国截止到现在的数量,也许以后还会增加。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解析】此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严密。其中时间副词和程度副词是常考的对象,做题时,要分析词语的作用,在哪方面加以限定,然后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其作用,答案中要突出“准确、严密”的特点。 3.(3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2分)。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更真实生动、准确地说明了天气预报的时效可以更长一些(1分)。
【解析】此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画线句子是一个具体的事,加之前面有“比如”的提示语,可以判断出是举例子。由“20—30天”等数字可知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同时把前后的预报天数做了对比,可以看出是作比较。举例子使说明更生动真实,列数字使说明更加准确,作比较使说明
更加突出,据此作答即可。
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13分)
人体冷冻探寻“穿越之门”
邓雨辰
①本杰明·富兰克林1773年在写给友人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可惜我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一个蒙昧却又即将开化的时代。我多么渴望先进的科技,可以将我保存和延续,让我一百年后睁开眼,再看看这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本杰明没有想到,他所期许的科技,眼下正悄然逼近。
②50年前,美国物理教师罗伯特首次提出冷冻保存人体的概念。他在书中谈到,临床死亡的早期过程并非完全不可逆、应尝试将临终且有意愿的病人躯体和大脑保存起来等待医学进步……自此,科学家们开始从理论层面上探讨保存和延续生命体的可能性。若干年后,科学家们还将这一思路拓展到了新的领域——如果将人冷冻起来进行漫长而乏味的太空旅行,就能大大降低对给养的要求、拓展人类的活动范围……无论出于什么目的,科学家们在此所聚焦的都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冷冻生物学。如果这项技术成熟,就相当于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穿越”。
③顾名思义,冷冻生物学就是探讨低温下生命特征的学科。科学家发现,在极低温度下,器官和组织的新陈代谢比室温条件下降低数倍以至于基本停止,这可能会极大地降低了细胞衰亡和被破坏,延长了器官组织的存活时间。用以移植的器官在运输过程中通常被放在“冰盒”中,就是这个道理。不过,若将整个人体冷冻就没有这么简单了。人体所处的生化、解剖环境极其复杂,主要成分为水的血液在体内往复循环,粗暴冷冻会导致不可预料的后果,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冰晶的形成:如果冷冻过程中细胞和血液中的水分形成细碎的冰晶,就会划伤细胞和组织表面,从而对躯体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④目前,人体冷冻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将人体快速冷冻,在细小的冰晶形成前,就将人体冷冻至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温度,这样形成的冰完整而连续,对机体的伤害也可尽量减小,其缺点是操作难度高,且不能完全免除冰晶的威胁;二是低温保护剂置换法,用不“结冰”的特殊制剂置换全身血液,再将人体缓慢冷冻至液氮温度,其缺点是冷冻置换剂往往毒性较大,毒理不甚明确,冷冻过程较为危险且不可控。尽管这两种方法各有弊端,但从1967年至今,已有大约270人将自己冷冻“封存”,期待后世的医学技术让他们“重获新生”。
⑤由于当前的医学技术还不足以完美“解冻”,所以在法律上,“冷冻”被视作是一种特殊的“致死”过程。美国的一些州明确规定,只有在病人被宣告临床死亡之后,相关的冷冻操作才可以进行。这在客观上提高了对冷冻精度和速度的要求。不过,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冷冻保存技术和解冻复苏技术也会愈成熟,说不定终有一天这两个环节会首尾相接,于是,实现一觉“睡醒”,“穿越”到未来的夙愿。
(摘自《人民日报》)
1.本文以“人体冷冻探寻‘穿越之门’”为标题,有什么作用?(2分)
2.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分)
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3分)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科学家发现,在极低温度下,器官和组织的新陈代谢比室温条件下降低数倍以至于基本停止,这可能会极大地降低了细胞衰亡和被破坏,延长了器官组织的存活时间。 ..
5.下列句子,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通过文章第①段,可知本杰明·富兰克林那时并未预料到“人体冷冻”将会实现。 B.50年前,科学家们开始尝试人体冷冻以保存和延续生命体。 C.在极低温度下,新陈代谢会减缓,细胞衰亡和被破坏也会减慢。
D.现在,如果病人还未死亡,是不准实施冷冻操作的。
1.(2分)人体冷冻探寻“穿越之门”,标题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点明了说明内容“人体冷冻技术”。
【解析】此题考查对标题作用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分析时,首先要仔细辨析标题的特点,包括用词、修辞等。“探寻”的主语是“人体冷冻”,“人体冷冻”怎么会探寻“穿越之门”呢?显然用了拟人的手法。然后文章的说明内容是有关“人体冷冻技术”,因此标题还有点明说明内容的作用。 2.(3分)分类别,列数字(1分)。把人体冷冻的主要途径从将人体快速冷冻及低温保护剂置换法两种方式来进行介绍,使得说明更清楚、有条理性;并用具体的数据“零下196摄氏度”说明了将人体冷冻到的液氮温度的具体数值,使得说明更科学准确(2分)。
【解析】此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从句中的“人体冷冻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将人体快速冷冻”“二是低温保护剂置换法”,可知是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将人体冷冻的主要途径从两方面来进行说明,清楚并有条理性;从“零下196摄氏度”可知是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突出了人体冷冻应达到的液氮温度,科学准确。
3.(3分)逻辑顺序(1分)。作者在文章开头引用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一句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以此引入探讨的话题——能够让人体得以保存和延续的科学技术,接着写科学家对人体冷冻的探讨,最后介绍当前的“冷冻”“解冻”技术还未成熟,以及人们对这方面技术的美好憧憬(2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文章以总分总的顺序来介绍人体冷冻技术,先是以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话来引入探讨的话题——能够让人体得以保存和延续的科学技术,然后作者从历程、原理、途径三个方面来探讨人体冷冻技术,最后介绍了人体冷冻技术还未成熟,以及人们的美好憧憬。 4.(3分)不能删去(1分)。“可能”一词表示推测,严密地说明了器官和组织在极低温度下会极大地降低细胞衰亡和被破坏的概率,准确地反映了极低温度对细胞衰亡和破坏的影响。若删去就太绝对化了,不符合实际。这一词语的使用体现出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2分)。
【解析】“可能”是科学家对器官和组织在极低温度下会极大地降低细胞衰亡和被破坏的猜测、推断,并非实际情况,“可能”一词的使用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的特点。 5.(2分)B
【解析】文章第②段说“50年前,美国物理教师罗伯特首次提出冷冻保存人体的概念……自此,科学家们开始从理论层面上探讨保存和延续生命体的可能性”,而B项说“科学家们开始尝试人体冷冻以保存和延续生命体”,表述不当。其他三项表述正确。
九、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7分)
藏在运动员体内的奥秘
颜士洲
①举世瞩目的第3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拉开了战幕。电视荧光屏前精彩纷呈的大赛场面深深地吸引着你。当你看到马拉松运动员惊人的耐力、举重大力士的爆发力以及篮球明星们灵巧的运球技术时,你脑海中是否会升起这样的问题:普通人和运动员同是血肉之躯,为什么运动员的体内竟蕴藏着那么大的潜力,难道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吗? 长跑者的心脏
②心脏历来被誉为生命之“泵”,人体“生命大厦的马达”。从生命的诞生至生命的终结,心脏永不停息地在工作。运动员运动剧烈,心脏的担负也繁重得惊人。据测定,一次马拉松赛跑,心脏2个多小时的工作量约等于平常16个小时的工作量。可见,没有强有力的心脏,长跑运动员维持.不了长时间的奔跑,也创造不出优秀的成绩。
③科学家们发现,运动员往往有功能良好且明显增大的心脏。首先,长跑者的心脏重量比一般人重,德国心脏学家赖因德尔等人调查了34名运动员的心脏,发现心脏重350克以上的占82.4%(一般人的心脏重约300克)。生理学家还发现,有46%的长跑运动员的左心室明显肥大;其次,长跑者的心脏体积比一般人大得多。我国科研人员的研究发现,马拉松运动员的心脏体积,平均比常人约大24%。另外,生理医学研究还发现,长跑者心脏的心室腔比较大,容血量也比较多,心脏收缩一次喷出的血量也更多。这种心脏往往比一般人更强大而不易疲劳。可见,长跑运动员惊人的耐久力,首先就是得益于强有力的心脏支持。
④科学家认为,运动员强有力的心脏是长期锻炼的结果。在锻炼中,由于心脏担负的任务繁重,流经心脏的血流量,要比平时多得多,所以心脏就可以从血液中获得更多的养料和氧气,从而使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得到大大增强。这也是长跑者为什么具有强有力心脏的奥秘。 飞毛腿的能源
⑤跑道上的激烈争夺很是吸引人,赛跑运动员素有“飞毛腿”的美誉。他们中有的能以少于10秒的时间跑完100米,有的能连续长跑两个多小时,他们体内的巨大能源来自于何处?
⑥人体肌肉运动如同机械运动,都需要足够的能量供应。在人体内,运动的能源是由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三磷酸腺苷(ATP)分解后释放的。据计算,分解1摩尔ATP能释放出8~10千卡能量。人体内ATP含量并不多,要保证能量源源不断地供应,就得在运动时依靠自身合成ATP,以供需要。
⑦据研究,在人体内部,供给ATP再合成能源的有三个能源系统:第一个是磷酸原系统,笫二个是乳酸能系统,第三个是有氧氧化系统。
⑧短跑运动员身体内磷酸原系统及乳酸能系统的能力较强,在缺氧的情况下能保证能源供应,因此在激烈的短跑比赛中,肌肉能发挥强大的功率,令运动员能够健步如飞。而长跑运动员体内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