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建设,这种肥肉哪还轮得着我们吃!”
三、债务危机
按照黄其的说法,大洋集团被银行追债从而陷入债务危机的起因不过是一件“不起眼”的事情。
3.1 一件“不起眼”事情引发的债务危机
江苏长城消防有限公司原为一家国有企业,2004年被大洋集团收购后,向银行借贷一年期贷款500 万元。由于银行不信任该公司,黄其被要求作为担保人。2005年贷款到期时,该公司归还了350 万元,尚欠银行150 万元本金和10 万元利息。南京市中级法院(2006)宁民二初字第14 号判决书显示,中国银行南京下关支行曾多次追讨贷款而不得,直至2005年7 月21 日,银行以本息共计160 万元为执行标的、以长城消防和黄其为被执行人,向南京中级法院提出强制执行申请。2006年10 月12 日,因为黄其没有按照他向法院承诺于2006年8月31日前还清欠款,江苏南京市中级法院联合南京市鼓楼区法院,根据债权人的申请,对黄其启动了执行威慑机制。
事实上,在江苏长城消防有限公司贷款问题发生前,2005年12月20日,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对大洋集团的7 000万贷款本息申请了诉前保全。
2005年12月27日,中国银行南通分行就江苏省江海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以下“江海建设”)的2 500万元贷款进行诉前保全,该贷款由大洋集团担保。2006年1月18日,浦发银行苏州支行正式对大洋集团提起诉讼。此后,各地商业银行对大洋集团的诉讼书纷至沓来。
2006年10 月25 日,黄其被华夏银行南京分行诉上法庭,要求返还3 900 万贷款。与他一起成为共同被告的还有、大洋集团,以及申达集团有限公司。
2005 年4 月,江海建设曾向华夏银行贷款3 900 万元人民币,贷款期限为一年。黄其个人以及大洋集团等出面为此次借贷作担保,分别与华夏银行签订了担保合同。这笔3 900万元的贷款于2006年4月26日进行了展期,展期为一年。华夏银行为什么又突然提起上诉呢?华夏银行给出的理由是:债务人的经营状况发生恶化,银行认为债务人将没有偿还能力,要求提前终止合同。
3.2 黄其对债务危机的解释
对于中国银行江苏分行对大洋集团的诉前保全, 黄其的解释是,“铁本事件2之后,中国银行江苏分行对大洋集团原则上是只还不贷,所以造成了一些逾期贷款,这点我们和中行江苏分行之间一直还是比较融洽的。”
大洋集团的贷款绝大部分是大洋集团为下属企业担保而产生的。至于这样做的原因,黄其说,“一方面是对于一些控股子公司的管理不够严格,比如江海建设;第二,从我离开了大洋集团之后,外面对于企业的信任度开始下降,再加上新的团队对于资金调拨和调控能力相对较弱等”。
在黄其看来,媒体的密集报道增加了银行的恐慌,导致银行对大洋集团信任度下降,对到期贷款不再续贷,并对未到期贷款提前收贷,继而提起诉讼。与此同时,媒体报道和《财富中国》的财富榜又导致法院怀疑其有钱不还,因而加大执行力度,继而又被媒体密集报道, 2
民营企业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未经国家有关部门审批,2006年6月开建800万吨钢铁项目,在江苏常州市违法占用土地6 541亩,其中耕地4 585亩;并通过提供虚假财务报表骗取银行信用和贷款。2007年4月国务院派出专项检查组,核实查处铁本钢铁有限公司违规建设钢铁项目,认定这是一起典型的当地政府及地方有关部门失职违规,企业涉嫌违法违规的重大事件。
5
形成“恶性循环”。
在黄其被启动执行威慑机制前,南京市两级法院已对超过500 人次的被执行人启动了执行威慑机制,但只有黄其一案受到媒体与公众的广泛关注。
在“《财富中国》百富榜”发布之前,网络上关于黄其的信息量是4万多条;“2004年《财富中国》百富榜”发布后,增加到13.7万条;2005年以“黑马富豪”身份登上“2005年《财富中国》百富榜”后,网络上关于他的信息量增长到33万条。债务危机爆发后,“2006年《财富中国》百富榜”显示黄其的个人资产从125亿元下降到75亿元,加上160 万担保贷款被启动威慑机制,限制出境、限制高消费等消息传出,关于黄其的网上信息达到48万条左右。
2006年10 月22 日,大洋集团向江苏省各有关部门递交了《关于请求协调解决大洋建设集团公司临时困难的紧急报告》。报告说,媒体、银行和法院三种压力形成了互动制裁的“恶性循环”,导致的后果一是公司资金紧缺,在建工程项目推进困难或被迫暂停;二是江苏省内相关法院封账,造成完工项目决算被迫停止,工程款无法收回;三是企业内部管理难度加大,员工中出现不稳定的苗头。报告还说,在当前这种环境下,公司已很难正常运转,随时可能出现失控局面。因此,大洋集团请求江苏省委、省政府协调法院、银行和媒体的关系,争取还贷时间,并得到善意的舆论环境。
大洋集团内部人士透露,这份报告是在黄其的授意之下提交的。黄其一再否认对此报告知情,但是,他又解释说,“这么多年来,各级党政部门给我们很多关爱和支持。求助报告嘛,其实,在我回来重新担任董事局主席之前就有很多的情况反映,送到对口的部委厅局,去把这些情况反映一下,也是应该的。”
受追债事件的影响,大洋集团2006年营业收入增长幅度不到20%,而之前公司一直保持30%以上的发展速度。2006年10月11日发布的“2006年《财富中国》百富榜”上,黄其的个人资产从上年的125亿元减少到75亿元,在榜上的排名也从第2位下跌到第16位。
四、大洋集团欠了银行多少债?
2005年7月,黄其辞去大洋集团董事局主席的职务。但2006年11月,又重新掌舵。黄其说,他重返大洋集团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债务问题。
由于大洋集团是非上市公司,集团整体的资产负债状况到底如何,从来没有公开过准确的数据。所有与大洋集团有关的财务数据几乎都出自黄其一人之口;面对外界的追问,黄其也只是以“超过百亿”这样含糊的说话来应付。黄其的解释是,从未对集团内各个企业的财务进行合并报表核算。
“《财富中国》百富榜” 是这样估计黄其的资产的:包括所有子公司、孙公司在内的整个大洋集团历年的营业总收入大约为600亿元。按照黄其的说法,行业利润率为8%-30%,《财富中国》取中间值20%,结果大约为125亿元;《财富中国》还采用了第二种方法计算:整个大洋集团2005年营业收入为300亿元,按8%的最低利润率,再乘以国际同类行业平均市盈率(通常在6-16倍之间,《财富中国》取最低的6倍),得到的数值也大约为125亿元。
对于媒体说的“大洋集团总资产大约30亿,净资产不到15亿”,黄其称“也对也不对”。他说,集团是一个管理机构,下属各省的项目公司与集团“法律地位平等”,资产没有合并,而这也是集团能够进入各地市政工程建设的前提:公司在当地注册,税收留在当地。黄其说,“我们的生意跟家电、饮料不同,他们不用跟政府打交道,可以合并报表。”
重返大洋集团后,黄其让集团财务部门对包括集团及各子公司、孙公司在内的集团整体资产负债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大洋集团的银行贷款大多采取子公司贷款、集团担保的形式,
6
而集团对下属企业没有合并财务报表,因此,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关于集团整体资产负债情况的准确数据。但是,财务部门给他提供了集团的财务数据(见附录A,表A-1、表A-2、表A-3)。数据显示,集团的全部银行贷款大约为2.2亿元左右。其中,大约1.34亿元为不良贷款,包括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7 000万元、中国银行南通分行的2 500万元,以及华夏银行的3 900万元。集团的负债率大约为50%。根据自己在建筑业内从业10多年的经验,黄其相信,在国内建筑业内,50%的负债率并不高。
黄其还得知,江苏省银监局曾经在2005年10月估计,大洋集团的银行负债总计大约2.5亿元。尽管监管部门早已关注到大洋集团总部资金紧张,但在银监局积极推进的大额授信统计报告制度和风险分析制度中,大洋集团并没有被列入重点监测对象。
五、问题在哪里?
黄其的高调、“狂妄”是出了名的,并因而被媒体称为“狂人”。黄其曾经说,“我是中国管理水平最高的企业家”,“商学院的教育都是失败的。中国90%的管理学教授不懂管理。”对于自诩为“中国管理水平最高的企业家”的黄其来说,这次追债事件无疑让他感到有点尴尬。
面对财务部门提供的集团财务数据,黄其试图弄明白,大洋集团到底在哪些地方出了问题,导致一个拥有近250亿元总资产的集团公司无力偿还3 200万元的银行贷款。
7
二、附录
表A-1:大洋建设集团损益表摘要,2002-2006年(单位:万元) 营业收入 净利润 2006年 232 098.07 8 541.21 2005年 193 237.93 7 671.55 2004年 151 868.85 6 454.43 2003年 114 660.98 4 712.57 2002年 83 129.21 3 133.97
表A-2:大洋建设集团现金流量表摘要,2002-2006年(单位:万元)
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 投资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 融资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 净现金流量合计 2006年 4 736.10 5.31 8 622.70 13 364.12 2005年 4 006.85 4.52 7 269.38 11 280.75 2004年 3 012.93 2.11 9 295.94 12 310.98 2003年 2 041.95 1.23 9 833.11 11 876.30 2002年 1 252.96 2.01 9 070.19 10 325.16 表A-3:大洋建设集团关键财务指标,2002-2006年(单位:万元) 货币资金 应收账款 其它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合计 固定资产 资产合计 短期借款 应付账款 其它流动负债 流动负债合计 长期负债 负债合计 2006年 2 976.58 195 122.15 476.23 198 574.96 89 436.77 288 011.73 19 165.08 51 730.05 380.15 71 275.28 3 658.93 146 209.49 2005年 2 534.33 162 479.93 212.33 165 226.59 74 549.28 239 775.87 18 470.59 43 404.98 277.33 62 152.89 2 089.31 126 395.10 2004年 1 923.37 135 398.82 132.89 137 455.08 61 651.73 199 106.81 17 265.46 37 495.66 296.91 55 058.03 1 955.15 112 071.21 2003年 1 198.52 108 310.39 201.87 109 710.78 49 313.50 159 024.27 15 688.74 31 222.97 197.77 47 109.48 1 613.22 95 832.17 2002年 1 082.12 90 100.98 198.22 91 381.32 40 376.22 131 757.54 13 202.12 26 433.26 107.35 39 742.73 1 224.42 80 709.88 三、思考题
1、从本公司的发展来看,本公司的整体财务目标是什么?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你认为这样的目标是否合适?这一目标与后来公司发生财务困境有没有关系?以本公司的财务目标为参照,分析数年国内企业界流行的“做大做强”口号的合理性。
2、从公司财务角度来看,总体而言,大洋集团的经营业绩如何,财务健康状况如何?
3、哪些方面的问题导致了大洋集团出现偿债困难?
4、本案例中,黄其说,媒体、银行和法院三种压力形成了互动制裁的“恶性循环”,导致公司资金紧缺。对此说法,你有什么看法?
5、本案例中,在债务危机结束后,黄其宣称,大洋集团决心成为一家无任何银行贷款的纯粹民营企业。对此,你是否认同?为什么?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