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年(梁中大通三年)
萧统卒。其为梁武帝萧衍之长子,收罗古今图书3万卷,藏于东宫(梁朝国家图书馆)。建藏书楼名“文选楼”,召诸名士讨论坟籍,获称“高斋十学士”。根据东宫藏书,择其古今诗文之精华,编成《文选》30卷,选秦至梁代诗文700余篇,分为37类,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选集。
537年(梁大同三年)
侯景兵火烧洛阳城,文化典籍均遭损毁。
539年(西魏大统五年)
文帝命寇俊选置令史,抄集经籍。致使四部群书,稍得周备。
548年(梁太清二年)
侯景之乱,大兵洗劫金陵(今南京),东宫起火。“图籍数百橱,焚之皆尽”。(《太平御览》卷619引《三国典略》)
550—577年(北齐天保元年—承光元年)
秘府(即秘阁)、文林馆、麟趾殿为北齐政府藏书之所。其中,秘府藏四部典籍,文林馆主要储藏史部、集部图书,麟趾殿则为官藏校雠之地。
北齐秘书省典司经籍。设监、丞各1人,郎4人,校书郎12人,正字4人,又领著作郎2人,佐郎8人,校书郎2人。
552—554年(梁元帝时)
梁元帝萧绎于江陵校订图书,命学者周弘正、彭僧朗、颜之推、宗怀正、王孝纯、殷不害、王固、周确等详加整理校对,拟将藏书分为正御、副御、重杂3本。 梁元帝喜聚书,曾于《金楼子?聚书篇》中记其藏书经过,其中一部分佛藏得自郢州头陀寺昙智法师、招提寺琰法师,亦曾于荆州长沙寺经藏中抄回4部。
552年(梁承圣元年)
梁元帝入金陵,将文德殿及其他公私藏书7万余卷运归江陵。加之40年所积藏7万卷,江陵官府藏书达14万余卷,超过历代前朝。
554年(梁承圣三年)
萧詧引西魏军攻破江陵,梁元帝恐数十年积累典籍为敌所虏,乃“入东阁行殿,命舍人高宝善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问其故,曰:“读书万卷,尚有今日,是以焚之”(《隋书?经籍志》)。
魏军于余烬中收拾残局,仅得书卷4000余。
557—589年(陈朝)
陈朝设秘阁、德教殿、承香殿、文德殿、寿安殿庋藏官府典籍。陈秘书省设置与梁相同。置监、丞各1人,郎4人,掌国之典籍图书。著作郎1人,佐郎8人,掌国史,集注起居。所谓“陈承梁,皆循其制官”。
陈朝编撰国家书目有四:《陈秘阁图书法书目录》、《陈天嘉六年寿安殿四部目录》、《陈德教殿四部目录》、《陈承香殿五经史记目录》。
557—581年(北周)
北周官府藏书之所仅麟趾殿一处。至保定初年(561),国家藏书约8000余卷。及灭亡之时,也不过15000卷。
与此同时,北周禁佛、道二教,经籍大多被焚,流传者甚少。574年(陈太建六年)北周建德三年,周武帝废斥佛教,毁佛经、佛像,罢沙门、道士,令还俗。并禁诸淫祀,非祀典所载者尽除之。
577年(陈太建九年)
北周建德六年,周武帝灭北齐,收北齐图书加上旧本才至5千。
隋(589—618年)
581年(陈太建十三年)
隋开皇元年,“高祖普诏天下,任听出家。仍令计口出钱,营造经像。而京师及并州、相州、洛州等诸大邑之处,并官写一切经,置于寺内;而又别写,藏于秘阁。天下之人,从风而靡,竞相景慕,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隋书?经籍志》)
581—600年(陈太建十三年—隋开皇二十年)
隋开皇间,有御书单本15000余卷,“部帙之间,仍有残缺。……至于阴阳河洛之篇,医方图谱之说,弥复为少。”(《隋书?牛弘传》)
583年(陈至德元年)
隋开皇三年三月,秘书监牛弘向文帝上《请开献书之路表》。其中提出,图书典籍,代有兴废,一旦治平,必有兴集。明君应顺时际会,广开献书之路。
牛弘于《请开献书之路表》中,系统总结历代书籍散佚毁失,提出了著名的“五厄论”。即:秦灭六国蠹下焚书之令为第一厄;西汉重聚及王莽兵乱而失为第二厄;东汉复积及献帝迁都而散
为第三厄;魏晋谨守及永嘉之乱又复散失为第四厄;南朝旋又收集及末年萧绎自焚于外城为第五厄。
隋文帝采纳牛弘建议,下诏征求遗书,借书抄录。“分遣使人,搜访异本,每书一卷,赏绢一匹,校写既定,本即归主。由此民间异书,往往间出,一二年间,篇籍稍备。”(《隋书》)
民间藏书纷纷呈献朝廷(隋),并获奖赏。
584年(陈至德二年)隋开皇四年
杨广(即后隋炀帝)于晋王王邸中设“宝台经藏”,储存佛教经典。史称经藏共分四藏,有经卷10万轴。正藏自藏,次藏以下,分送各大寺院庋藏。
牛弘整理皇家藏书,并编制《开皇四年四部目录》。
589—604(开皇九年—仁寿四年)
隋灭陈朝,“收陈图籍,归之秘府”(《隋书?经籍志》)。
命牛弘召集善书法者,在秘书省对陈朝官藏典籍补残续缺,分正、副二本藏于宫中,其余充实隋初官藏秘书内外三阁,总数达3万余卷。由此为隋朝国家藏书奠定了基础。
隋官府藏书在秘阁,即秘书省。其沿袭前朝旧制,设有秘书监、丞各1人,秘书郎4人,校书郎12人,正字4人,录事2人,领著作、太史二曹。
文帝令于寺院与秘阁内庋藏佛经。“并官写一切经,置于寺内,而又别写,藏于秘阁。”《隋书?经籍志》
589年(开皇九年)
文帝下诏,购求遗书于天下。
593年(开皇十三年)
诏禁民间修撰国史。“人间有撰集国史,藏否人物者,皆令禁绝。”(《隋书?高祖记》)。二月,隋文帝大禁谶纬,下诏称:“私家不得隐藏纬候图谶”。十二月,帝敕书,废像、遗经,悉令雕造。(陆深《河汾燕闲录》)
597年(开皇十七年)
秘书丞许善心主持隋政府藏书整理工作,是年“奏遣李文博、陆从典等学者十许人,正定经史错谬”,对隋国家藏书进行第二次整理。仿阮孝绪《七录》,以家藏典籍为基础,更著新目为《七林》。是为一部较完备的私家目录,该目已佚。(《隋书?许善心传》)
605—617年(炀帝大业间)
史称“炀皇好学,喜聚逸书,而隋世简编,最为博恰。”(《旧唐书?经籍志》)此时官府藏书地除秘阁外,增加观文殿、修文殿、嘉则殿三处。
炀帝为发展官府典藏,倡导大肆抄书。“秘阁之书,限写五十副本”,且“分为三品,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是时制成新书凡三十一部,总一万七千余卷,入观文殿宝厨”(《大业杂记》)。
炀帝于东都洛阳观文殿内东西厢建造房屋,设立官藏体系。“于东都观文殿东西厢购屋以贮之,东屋藏甲乙,西屋藏丙丁。又聚魏以来古迹名画,于殿后起二台,东曰妙楷台,藏古迹,西曰宝迹台,藏古画。又于内道场集道、佛经,别撰目录。”(《隋书?经籍志》)
西京长安嘉则殿藏书共计37万卷,为封建社会中期政府藏书最高记录。后炀帝令秘书监柳★校订、整理藏书,除去重复煨杂,得正御本37000余卷,均纳于东都修文殿。柳氏据此编成《大业正御书目录》9卷,又另写50副本,分置西京东都宫、省官府。
炀帝设立官府专藏。在观文殿后设立二台,典藏自魏以来古迹名画。“东曰妙楷台,藏古迹,西曰宝迹台,藏古画”(《隋书?经籍志》)。
改国子寺为国子监,成为我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与藏书机构。自此确立了以国子监藏书为主体的中央官学藏书体系。其沿袭1300余年,地位仅次于皇室藏书和中央官府藏书,是我国古代藏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605年(大业元年)
隋炀帝加紧禁绝谶纬之书。“乃发使四出,搜天下书籍与谶纬相涉者,皆焚之,为吏所纠者至死。……自是无复其学,秘府之内,亦多散亡”(《隋书?经籍志》)。许多纬书因此失传,所剩仅《易纬》而已。
607年(大业三年)
炀帝改制,设秘书省(五省之一)、国子监(五监之一)掌管藏、校、抄图书事宜。秘书监由正三品改为从二品,秘书少监为从四品,秘书郎由正七品改为从五品,著作郎由从五品改为正五品。又增设儒林郎10人、文林郎20人,校书郎由10名增至40名,楷书郎增至20人,专掌抄写御书。至此秘书省由原38人增至120人。其后改称秘书监、秘书少监为秘书令、秘书少令。
616年(大业十一年)
炀帝携大批官藏图书及珍贵文物逃向江都,途中损失惨重。
618年(义宁二年)
宇文化及发动兵变,攻入禁宫,江都所藏图籍焚毁殆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