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本研修促教师专业发展
周 怡
“校本研修”,是指以学校 、教师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切入口、以预定
目标和学校、教师的发展规划为基本方向,以满足学校内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为根本目的,以学校自身力量、资源优势为主要依托,在学校、教师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在教师发展共同体影响下,进而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与专业引领下,由学校自行设计与策划安排实施的一系列、分阶段、有层次的教师教育与教育研究有机融合的促进学的过程与活动。校本研修核心是学校“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校、教师的发展”。我校经过三年的校本培训,师资队伍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研修现状分析: (一)师资结构的变化: 时间 级别 中学高级小学高级教区骨干教师 教师 实施前 实施中 1 3 师 28 29 3 5 校骨干大学学历 及后备 10 14 17 22 (二)薄弱点的改进:
成为校本研修学校前,我校教师专业发展遭遇“瓶颈”,拥有一批骨干教师后备力量,但尚不能挑起学科改革的大梁;缺乏在本学科领域内领先的、独有的教学方法。通过三年的自我培训,自我发展,目前,学校在各学科领域已经拥有一批在教研联合体和学署、新区内有一定知名度的老师。也拥有一批有能力冲击市乃至全国教学比赛的骨干教师。在刚刚结束的第九届小学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上,我校顾佶华老师和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600余名教师同场竞技,一举夺得全国一等奖。黄晴老师的近15篇教学论文获小学语文编辑部论文大赛一、二等奖。还获得新区首批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师的资格。在随后的2年参加对整个新区教师的培训工作。并坚守到全区培训的顺利结束。杨卫忠老师成为新区体育学科的中心组成员。张云、周玲霞、赵琳华、刘顺敏等教师能够担当起新区级别的公开课,并获得好评。
成为校本研修学校前我校大部分教师把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尚有一段
1
距离, 部分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不能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应有的要求。经过学校课程建设的培训和探索,我们的老师能在三类课程中挖掘自身的优势,学习先进的理念,改变课程教学的方式。2009年,我校成为素质教育实验校。学校的过学课程和探究课程成为新区的亮点。12月23日,学校又承办了华师大领衔的优质学校计划新区研讨会。在研讨会上,学校两位骨干教师上了综合艺术课程和探究课程。研讨过程中,学校就国学课程的建设和探究课程的建设做整体介绍。
成为校本研修学校前,我校虽重视教科研工作,建立了教科研相关制度,但执行力度还不够。在三年的时间内,我们的每位教师都尝试从科研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每年都会有自己的小课题形成。学校的大课题《阳光少年的培养》也一步步从学校课题走向区级课题,再走向市级课题。 (三)研修目标的达成:
1、完善研修制度,形成培训机制:
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实际,我们逐步制定并完善一整套的教育、教学工作基本制度:《课程部例会制度》、《教研活动制度》、《听课评课制度》、《教学质量监控方案》等,为学校实施十一五校本研修提供必要的保障。 2、确立校际协作的合作伙伴,建立教研联合体。
2009年我校和上海市实验学校成为教研联合伙伴,在实验教材领域共同研究,共同发展。2010年我们又和南码头小学、新世界实验小学和东方小学成为校际协作的合作伙伴,通过校际联合的方式扩大视野,整合外界信息,使学校研修成为立体的网络,而不是单一的学校平面操作。 3、围绕师德修养,提升人文内涵:
开展学校读书活动,营造学习氛围,让学习成为习惯。学校倡导多读书,并开设教师论坛,交流学习体会,搭建好读书的平台,让读书成为一种有效提升自我素养,提升教学经验的制度。
12月2日学校开展了“关爱启程 快乐永恒”师德校本研修活动。第四教育署党委书记蒋倩老师和第四教育署小学部德育分管领导王莲芹老师参加了本次活动。整个活动以叙事诗形式展示了上南教师群体的敬业,其间穿插了关于教师的历史知识问答。活动中,陈蓓老师的《微笑面对家长》向大家讲述了微笑是一门艺术,善于使用微笑,是一种智慧。岳琼老师的《让每个孩子快乐起来》告诉我们:快乐是平等相待,快乐是互帮互助。刘顺敏老师的《架起心灵的桥梁创
2
造“心”的教育》向老师们表述育人先要育心。最后,工会向全体教师提出了做一个微笑教师的倡议。
4、创建研修团队,提高研修能力。
学校建立“教学研究会”,为教师搭建教育与教学平台,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此外,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中,我们尤为重视的就是青年教师这支队伍要带好,要让他们成为上南的主力,成为上南的动力。首届青年教师研修班于正式开班。我们以一首原创诗——青春无悔来开了序幕。然后以嵌入每位老师名字的诗词、对联的PPT来宣布了研修班学员名单,显示了上南浓郁的文学底蕴。接着周校长要求青研班的学员要正确认识教师角色及教师职业,明确生活的意义。最后,全体青年教师在校长的带领下,在团旗、党旗下进行了宣誓。
研修班的第一堂课是特级校长张雪龙的精彩报告——为了又快又好的发展。他要求全体教师进一步认清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把握教师这个角色,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他的“成人成事成学问”将勉励大家走好未来的路。 5、铺设骨干梯队,拓宽骨干教师视野。
学校建立完善区级骨干教师的选送机制和校际骨干教师的评选机制。同时,输送骨干教师外出参加高一层次的研讨活动,一直是我们对骨干教师培养的一个项目。12月,我校课程部黄晴、齐晶、俞准三位老师赴杭州参加全国第一届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国际研讨会,并在大会上做关于上南路小学课程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题报告。
本次研讨会由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举办。在大会上,美国的多尔教授、韩国裔金教授和上海的张华教授等专家分别进行了学术演讲。在演讲中,我们了解了国际上最新的教学成果,教育方式。在大会的第二项进程中我校与会老师合作完成“变革课堂,开启智慧”的专题报告。报告中,黄晴老师就学校的国学启蒙课程建设及在三类课程架构重组中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做了介绍;齐晶老师就学校的探究课程从生活探究到学科探究的历程做了阐述。
二、校本研修的开展:
(一)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研修。
学校本着突现教师个性的原则研制开发了研修平台体系,为老师搭建了便捷的交流平台。资源库存有教师们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叙事反思、课件、论文、题库试题。在基于网路环境下的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信息技术的能力得以提升,
3
教师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理念得以更新,形成合理、灵活、有效的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媒体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的意识。教师在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发贴回帖,在教学研究平台上进行各类评价,根据大家的意见书写教学反思或教学案例。学校的校园网中也有班级博客,教师们都会通过这个媒介,畅谈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体会、成长历程。 (二)基于校际联合体的研修。
上半年四校联合体围绕同课共构主题进行研修。例如在作文教学同课共构研究中我们首先集体备课定下基调,然后共同确定了几个教学环节设计,接着是首位老师初次执教,而后进行课堂教学研讨交流。再接下来是二次设计、二次执教。最后是评课、反思,延伸后续环节。同课共构中的“主流”过程是一致的,于是更凸显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应变能力,更考验教师对细节的处理。从最初的教学构思到最后教学设计,群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通过不断研磨才能互相提携,自己为自己搭建起专业水平上升的云梯。
这学期教学联合体四所学校又一起向区级层面进行了“基于课标关注过程与方法的有效课堂打造” 展示活动。活动以“课程建设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自愿、互助、共赢为原则,以促进教育均衡、全面发展为向导,搭建了校际互交平台,丰富学校课程建构模式,营造校际研修文化,展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活动分为两个阶段,首先由四校骨干教师进行教学示范课,展现在为期一个学期的“课程建设引领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实践过程中,有效课堂教学的现状。而后由四校课程部主任分别发言介绍了本校课程建设的特色,给予与会人员在课程建设方面较大的启发,起到了辐射引领作用。 (三)基于教研组的研修。 1、组长研讨会:
暑假临近尾声,我们组长一级以上的管理层又分批学习了《上海教育情报》、曹光彪小学年级册等教育教学刊物。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其他学校其他老师在教育教学上的宝贵经验。8月30日,离正式开学还有两天,我们所有中层、主管、各级组长齐聚在一起,进行了一场研讨会。首先是三位学科主管,无论是语文主管的“关注细节”,还是数学主管的“和谐有效”,再到英语主管的“互助提高”,都从宏观角度提出了总领性的方略。接着是组长们谈感受。在交流中,严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