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水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排水量较少,全部为生活污水和汽车废水,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后进入邓家村污水处理厂,洗车废水较干净,因此,项目建成后对水环境影响较少。
(3)声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无产生较高噪声的设备,主要噪声源来自游客及运输车辆,因此,项目建成后对区域声环境影响较少。
(4)固废影响分析
项目产生的固废为生活垃圾,交环卫垃圾收集站统一收集处置,因此,项目建成后基本不存在固废影响内外环境问题。
(5)生态影响分析
遗迹本体保护范围内的各类地面、地下遗迹,应根据遗迹的特点和保存状况,采取必要的保护和展示措施。对于地面夯土基址,可在遗迹表面栽种低矮的草本植物,以美化遗迹并保护遗迹表面免遭风化和水土流失的损害;对于已经考古钻探和发掘的地下遗迹,在覆盖保护后,可载种草本植物或灌木。在高大的夯土建筑基址周边50m范围内栽种低矮的草本植物。在采用地面非植被标识展示的地下遗迹周边,可从内到外有规划地种植草本植物、灌木和浅根系乔木。在汉长安城城墙外沿50m至100m的范围内种植防护林带。
项目规划的道路绿化总面积达4.7万m2,该区域目前的绿化率高达61%,因此,项目建设基本不会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项目建成后,随着绿化植的物逐渐成长,其生态功能越来越强大,区域生态环境会得到
6-3
一定程度的改善。
6-4
7、 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可行性分析
7.1施工期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从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看,施工噪声、扬尘对施工现场及附近环境有一定影响。为此,要求建设单位和施工方在制定施工计划时应具体落实污染防治措施,本报告书提出以下要求。
7.1.1 生态保护措施要求
依据建设工程特点,施工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应侧重于减少水土流失和保护土壤植被二方面。
(1)严格控制对施工工地以外土地、植被的压占和破坏。 (2)对施工临时占地,应在施工结束时及时恢复、绿化。 (3)对主厂房大面积实施防水作用所用建筑沥青的熬化和搅拌采用封闭式设备。
(4)建设单位应建立建全相关生态资源保护规定和制度,加强对施工人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把保护生态环境变成自觉行动,保护现有植被。保护和利用表层土壤早日恢复植被。
(5)制订详细施工计划,加强施工过程中全面管理,缩短施工期,合理安排土方工程时间,避开暴雨季节。如不得已在雨季施工,应采取防浸泡、防冲刷、防水土流失等措施。
(6)对因工程占地需移栽的树木,应在可移栽季节妥善移栽至指定场地.对因工程压占植被,施工后植被尽快恢复,应把植被的恢复补偿视为环保措施的一部分,并与主体工程统筹安排,使其尽早发挥生态作用。
7.1.2 废水防治措施
7-1
施工材料应避免露天堆放,沙石、水泥应注意防风防雨,严禁将废油及施工垃圾就近抛入水体、防洪渠或堆放在可能造成水污染地点。施工人员的生活、生产废水要集中处理,不得直接排入水体,粪便可由当地农民运走或经沤制后做为肥料施于农田。
为了减少施工期对文物的影响,施工中应选用低噪声的小型设备,不用大型设备。上层用机械施工,下层靠近古路面附近最好人工施工。在七~九月的大雨期尽量停止施工,以防止路面大开挖后雨水下渗对地下文物的影响,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应有专用收集车辆实时清运,施工期必须设施工临时厕所,保证施工人员粪便的清运,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应有专门容器收集,运往市政污水管网排放,施工废水应设沉淀池处理,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7.1.3 噪声控制措施要求
从施工现场类比调查看,工程施工期噪声源较多,大部分机械设备属产生噪声设备,声级在80dB(A)以上,由于施工机械移动性大、难以采取具体降噪声措施,现就施工期噪声控制措施提出以下要求:
(1)合理布置施工场地、施工方式控制噪声。
①尽量使用商品混凝土,与施工场地设置混凝土搅拌机相比,商品混凝土具有占地少、施工量小、施工方便、噪声污染小等特点,同时大大减少水泥、沙石的汽车运量,减轻道路交通噪声污染。
②施工物料及设备需运入、运出,车辆应尽可能避开夜间(22:00~06:00)运输,避免沿途出现扰民现象。
(2)严格操作规程,降低人为噪声。
7-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