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格律
摘要:《诗经》、《楚辞》以后,诗歌的形式不断有新的发展。唐
代律诗兴起以后,诗歌更有了严密的格律。了解诗歌的格律有助于我们欣赏诗歌。
关键词:唐诗格律、平仄、五律格式、七律格式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学领域一道美丽的风景,中国古典诗歌更是流光
溢彩。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唐诗,尤为绚丽夺目。本论文研究的问题就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格律。
唐初,宋之问,沈全期等在前人的基础上创建了新的诗律。尽管,沈,宋之人确对新诗律的形成有“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研揣声音,浮切不差”的功劳,但他们所谓“格律诗”与成熟的唐诗格律还有一段距离。成熟的“近体”格律是初唐时期几代诗人,经过长期的共同努力创建起来的。 “近体”格律的形成顺序大体是:齐梁体五言古律诗,齐梁体古绝句(包括五言,七言)――初唐形成的五言律诗,由五言律诗而“截得”得五言绝句律――初唐时在五言律诗基础上发展而来得七言律诗,由七言格律而“截得”的七言绝句律――延续到初唐后期,甚至一直延伸到盛唐,方始称成熟的五言格律。
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我们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平仄在诗和韵文中的作用是构成一种节奏。中国文人很早就有意识地运用声调地交互,主要是平仄的交互,来寻求声律的美。但是平仄的交互作为一种规则固定下来,则是从近体诗开始的。 五律的基本格式,共有四种。
第一种称为“平起仄收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具体例子,如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 | | | | |——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 |——— —— | | —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 | | | | |——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 | |— | ——— |—
此诗第一句不押韵,故为平起仄收式。除第三句“一”是仄声,第七句“挥”是平声,第八句“班”为平声外,余字都与上述基本格式一致。律诗中有一种规定,叫“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诗中有些字与基本格式稍有不同,是允许的。 第二种称作“平起平收式”,是因为首句用韵的缘故,将上述基本格式第一句“平平平仄仄”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句式不便。如杜甫《送孟十二仓曹赴京选》:
君行别老亲,此去若家贫。 —— | |— | | |——
藻镜流连客,江山憔悴人。 | | |— | —— | |—
秋风楚竹冷,夜雪巩梅春。 ——— | | | | |——
朝夕高堂念,应宜彩服新。 — |—— | —— | | |
其中亦有第三句“流”是仄声,第七句“朝”是平声,与基本格式稍异,但也属允许范围之内。
第三种称作“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如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 —— |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 | | |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斤。 — |—— | —— |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 | — | |——
第三句“感”字,第五句“烽”字,第七句“白”字,第八句“浑”字,都以句首第一字与基本格式稍异,属正常范围。 第四种称作“仄起平收式”,是第三种的变式,也是因为用韵而将第一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七句不变。如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 | |—— —— | |—
山中一夜雨,树杪白重泉。 —— | | | | | |——
汉女输同布,巴人讼芋田。 | |—— | —— | |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 | | | | |——
除第三句“一”字外,其余平仄与基本格式相同。
五言绝句的基本格式,也有四种。且都有是首句不押韵。
第三种,称作“仄起仄韵格”是仄韵律绝的正格基本格式是: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通则,有偷我断定种格式,由五言律诗仄起仄收式截取上半首而来,帮名“绝句”。如五涯《竹里馆》:
独座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 |—— | —— | |—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 — |—— |
第二种为“平起仄韵格”,是仄韵律绝的偏格。基本格式为:“平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绝与五律“平起仄收式”的基本格式上半首类似。如刘长卿《送上人》:
孤云将野鹤 ,岂向人间往。 ——— | | | |—— |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 | |—— —— |— |
第三种为“仄起平韵格”,是平韵律绝的正格。基本格式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与五律“仄起仄收式”“上半首的基本格式完全一致。如五之涣《登颧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四种为“平起平韵格”是平韵五言律的偏格。基本格式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与五律平起平收基本格式前四句相一致。如李瑞《听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 | | | | |——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法。
| |—— | —— | |—
其中第三种如首句用韵,则改为仄仄仄平平;第四种如首句用韵则改为平平仄仄平。尽管五言律绝一般不用韵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还会碰到首句用韵的的特例。
七言律诗的声调大致与五言律诗差不多,只是在五言律句的每句前加上二个平仄相反的字。这样五律“平起仄收式”就成了七律的第一种形式,“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是首句不入韵式。这里必须强调“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通则在七律 中仍然有效,其实还必须加一个字:第七个字的平仄的互用,也必须照基本格式,不得随意改变。此式如杜甫《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 |——— | | ——— | |——
五更豉角更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 | |—— | — |—— | |—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 | |—— | | —— | | |——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 | |—— | — |—— | |—
上述格式是首句入韵,其首句应改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其余各句均不变。这样,便形成了七律的第三种格式:“仄起平收式”。如柳宗元《登柳州城寄漳、门、封,连四州剌史》: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 |—— | |— |—— | |——
惊风乱?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 | |—— | | |—— | |—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 |——— | | —— | | |——
共来白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 | |—— | — |—— | |—
七律仄起二式中,首句入韵的概率,要比首句不入韵的使用概率要大的多,同样,五律“仄起仄收式”就成了七律的第三种格式“平起仄收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是首句不入韵式。如柳长卿《江州柳二八员外》: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 | |—— | | |—— | |—
江上月明胡雁过,涯南木落楚山多, — | |—— | | —— | | |——
寄身月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 | |—— | | |—— | |—
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 |——— | | |—— | |——
上述格式若是首句入韵,其首句应改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其余各句皆不变。这样便形成了七律的第四种格式,:“平起平收式”。如崔颢《行经华阴》 笤小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 | | |—— — |—— | |—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睛。 | |——— | | —— | | |——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时平。 —— | |—— | | |—— | |—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 | |—— | | —— | | |——
最后介绍一下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能入乐歌唱弹奏,盛唐时诗人以所制七绝能被歌妓传唱的多寡,而来品评诗歌技艺的高下,在唐人传奇的小说里,已屡有体现。故七言绝句的创作形式盛行于唐代,成为唐诗艺术宝厍中的精粹。
清人董文焕《声调图谱》称七绝的句法与五绝相同,也可分为律绝,古绝句和拗绝三种,而拗绝这种形式与七律拗体一样,是杜甫独创的诗歌形式,其实在杜甫之前拗体就出现了。
《唐人七绝诗浅释》对七言律绝的基本格式是这样介绍的: 平平仄仄仄平平,纱窗日落渐黄昏, ——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金屋无人见泪痕。 |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寂寞空庭春欲晚, | |——— | |
平平仄仄仄平平,梨花满地不开门。 |—— | |——
—刘方平《春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