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 时间:分钟 满分: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计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
是正确的。)
.(·湖南永州模拟)西周的继承制度有排他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继承了祭祀权就获得了相应的政治身份和财产。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
他性和等级性受到削弱,获得祭祀权并不能理所当然地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这表明( )
.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确立.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渐确立
[解析] 由“西周的继承制度有排他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继承了祭祀权就获得了相应的政治身份和财产”,结合所学可知,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按照血缘关系形成森严的政治等级,“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他性和等级性受到削弱”说明战国秦汉时期,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力显著下降,这表明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故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排除项;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排除;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渐确立,时间不符合“战国秦汉时期”,排除项。
.(·北京西城区六校联盟)会盟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现象,齐桓公曾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襄王派代表参加,会盟以周天子名义颁布盟约:不准堵塞水道;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会盟后,“诸侯称
顺焉”。据此可知会盟( )
.加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扭转了春秋礼崩乐坏的趋势.体现了诸侯国经济安全的需求.避免了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解析] 从材料中的“不准堵塞水道;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可以看出,此次会盟体现了诸侯国经济安全的需求。故答案为项。会盟现象实际上削弱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排除项;礼崩乐坏的局面没有得到扭转,排除项;项说法绝对,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仍然在延续,排除项。
.(·安徽黄山质检)在春秋经传中,秦国九世以上世袭贵族世家不过两家,五代以及三
至四代世袭贵族居然为零,远逊于周室,以及齐、楚、晋等东方诸侯国。这种现象( )
.反映了商鞅变法的成效.制造了诸侯之间的对立.便利于秦国政治形态转型.加速了西周分封制的瓦解
[解析] 分析材料可知秦国的世袭贵族数量远远低于周室,以及齐、楚、晋等东方诸侯国,说明秦国阻挠变法改革的力量要小一些,故正确答案为项;、、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
排除。
.(·吉林统考)公元前年,田恒自立为齐相,掌握齐国国政。八年后,田恒杀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后来田恒的后代田和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这从
.宗法制遭到破坏
.礼制的不断发展
本质上反映了( )
.先秦诸侯斗争激烈.周王任命各国官吏
[解析] 先秦时期诸侯斗争激烈是对材料现象的表述,与问题本质不符,故项错误;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关系为纽带的政治制度,维护的是分封制的等级秩序,材料反映的是诸侯争权,打破了分封制的等级制度,本质是宗法分封制瓦解,故项正确;材料不仅反映了周王任命官吏,还反映了诸侯争权斗争,故项错误;西周的礼制是维护分封等级的,与材料中田
恒篡权争夺诸侯之位不符,故项错误。
.(·湖南益阳、湘潭调研)秦朝《置吏律》中规定:官府的主管官员,由此官府调往彼
官府,只许其只身前往,不准把原任官府的官吏任用为新任官府的官吏。此规定是为( )
.减少政府官员的数量 .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
.规范官府人员任用程序
.强化君主对官员的控制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秦朝对官府的主管官员的任职和调动的规定主要是为了预防结党营私,党同伐异,即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项正确。题干强调该做法是为了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与规范官府人员任用程序无关,排除项。题干没有体现减少政府官员的数量,而是强调该做法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排除项。题干强调该做法是为了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
与强化君主对官员的控制无关,排除项。
.(·北京朝阳期中)据汉简记载,按照规定,酒泉郡沙头县县长出行,随从需自备食物,
.行政管理的细密.刺史制度的建立
县长夫人的饭钱则要自理。这体现了( )
.封国制度的实施.察举制度的完善
[解析] 根据材料“酒泉郡沙头县县长出行”涉及的是郡县制,故排除项。察举制是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故排除项。刺史制度是监察制度,与材料无关,故排除项。材料“酒泉郡沙头县县长出行,随从需自备食物,县长夫人的饭钱则要自理。”可见是指行政管理制
度,故选项。
.(·河北石家庄模拟)西汉宣帝时曾颁布诏令:“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
死,皆上请廷尉以闻。”这表明汉代法律( )
.人情大于法制.凸显皇权专制
.以礼入法伦理关怀
.深受豪强地主影响
[解析] 根据材料“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
大父母匿孙,罪殊死”可知,晚辈替长辈隐匿无罪,而长辈替晚辈隐匿就“罪殊死”,说明并不是人情大于法制,而是强调封建的伦理秩序,故项错误;根据材料“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说明汉代把伦理观念引入了法律,强调尊卑等级,下级要维护上级,有利于统治,体现了以礼入法伦理关怀,故项正确;皇权专制是指皇帝独裁专断,材料强调的是汉代法律中的礼的观念,没有涉及皇权专制,故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豪强地主,
故项错误。
.(·广东湛江调研)西汉初,皇后名义上可以参与国家事务,并在宫中设立专门机构,有一系列官吏。到了东汉,这些机构和官吏多被裁撤,剩余官员也改由宦官担任。这种变化
说明汉朝( )
.道德因素影响了权力分配.君主权力逐渐转移至外朝.避免了外戚干政的可能性.统治者更加重视行政效率
[解析] 根据材料“西汉初,皇后名义上可以参与国家事务……到了东汉,这些机构和官吏多被裁撤”,西汉时期,这一现象是由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广新儒学所致,故项正确;根据所学,外朝是指以丞相为首的官僚队伍,故项错误;这一变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外戚干政,但不能根本解决,故项错误;这一变化不一定会带来行政效率提
高,更多出于男女尊卑考量,故项错误。
.(·湖北武汉联考)《红楼梦》中的贾雨村,只因与贾政同姓,拿着宗侄的名帖去拜见贾政,便“轻轻谋了一个副职的候缺”,得到了金陵应天府的差事。由此判断,清代的选官
制度( )
.以察举制为主要方式.仍受宗法观念的影响.标准具有多样化特点.依据人才的品德能力
[解析] 本题考查了宗法制。察举制是汉代的主要选官方式,故排除项。清代的选官制度主要以科举制为主,不具备多样化的选官标准,故排除项。考察人才品德能力的是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都不是清代的选官制度,故排除项。贾雨村因为与贾政同姓,便谋得一个职
务,可以看出当时仍然受到宗法观念的影响,故选项。
.(·北京东城期末)有学者认为“作为秦始皇混一海内以来历代沿用的辅政制度,早已为士大夫官僚集团所认同和接受,有其巨大的制度惯性”。突破这一制度惯性的演变是
( )
.从世卿世禄制到官僚制.从察举制到“恩荫”制度.从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