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沙漠学考试复习知识点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6 17:17:3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思考题

1、中国沙漠主要分布在北纬35-50度之间,欧洲分布在北纬38度47分-北纬71度08分,为什么少沙漠?

沙漠是干燥气候的产物,就世界而论,干燥气候的形成主要与纬度、海陆位置和大气环流等因子有关。

中国沙漠是在干燥气候(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季风盛行地带,夏季降水水汽主要来自西南、南和东南沿海,西北和内蒙地区深居欧亚大陆内部,远距海洋,特别是他的南部和东部边缘有许多高山,阻挡夏季风的深入,夏季少雨;冬季受西北利亚冷高压控制,干燥的大陆气团和北冰洋寒流倾注直泻。导致异常干燥寒冷。)和具有丰富的沙质来源(干旱盆地周围丰富的沙源)等自然条件及其人为因素(乱伐乱牧、战争等)的影响下,长期发展演变而成的。

欧洲西面面对大西洋,东南背靠欧亚内陆,地形以平原200米为主,东部山区。大陆西海岸大西洋暖流北上,受来自大西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大部分地区降雨丰富,西部沿海2000毫米左右,东部较干旱,降雨量300-500毫米。大部分地处北温带。西部大西洋沿岸夏季凉爽,冬季温和,多雨雾,是典型的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东部远离海洋,属大陆性温带阔叶林气候。东欧平原北部属温带针叶林气候。北冰洋沿岸地区冬季严寒,夏季凉爽而短促,属寒带苔原气候。南部地中海海沿岸地区冬暖多雨,夏热干燥,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

2、为何同在北纬15°~30°,西亚和北非沙漠广布,而我国江南地区却是“鱼米之乡”?

北回归线从本区中部穿过,大部分地域处于副热带高压和干燥的东北信风控制之下,同时,本区西南临干旱的北非,加之高原边缘有高大山系环绕,所以气候干燥,多属热带和亚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很少,蒸发强烈。年降水量多在250毫米以下,降水较多地区一般也不超过500毫米,是世界著名的干燥气候区。受降水和地形的制约,本区内陆流域及无流区面积广大,地表径流贫乏,河网稀疏。

我国15°-30°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按行星风系的气候分带,我国属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的干旱区,但由于海陆差异及青藏高原隆起所导致的温压场的改变,季风环流改变了近地面层行星风系的环流系统,变干旱的大陆性气候为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变干旱的荒漠景观为湿润的常绿阔叶林景观。简单的说,我国东临太平洋,夏季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遇到山脉,降下丰沛的地形雨。所以15°—30°,我国的降水多,气候湿润,物产丰富,被称为“鱼

米之乡”.

3、简单论述沙漠的形成过程:

沙漠是1)干燥气候的产物,2)沙源是物质基础,3)风是运动动力,4)人为因素促进和激发沙漠化这一自然过程。

1)哪里有干燥气候哪里就有沙漠发育的气候条件。干燥气候不仅为沙漠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而且使沙源裸露,风沙土壤含水量低,起沙风速比较小,造成风沙作用的良好环境条件。

2)基岩风化及其河流冲刷作用,形成基岩风化残积和坡积物、河流冲积物、冲积—湖积物、洪积—冲积物;这些物质一旦被暴露在地表,在干旱的环境条件下,即成为风沙运动的主要沙物质。

3)在干燥气候条件下,植被稀疏,地表裸露,风的营力代替了流水为主的营力,地表的沙物质被风吹扬、搬运、堆积,导致沙丘形成及沙漠的充分发育。

4)人类历史时期,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营活动如过渡采伐、樵柴、放牧、水资源开采等;战争破坏植被和水利措施等激化或直接促进沙漠扩大。

4、如何理解人类起到激发和促进沙漠形成的自然过程?

人类历史时期,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营活动,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沙漠化进程。

战争破坏对水系的影响,如是河流改道,导致沿途冲积物等沙源物质暴露,土壤干旱激发沙漠化的产生。

过度的农业生产经济活动如如过渡采伐、樵柴、放牧等,导致植被破坏。一方面在山区,可减少降雨量,从而减弱平原区水分的,另一方面冲积平原区植被的固沙、阻沙功能减弱,防风效益降低,促进沙漠化过程。

不合理的工业生产,如公路和铁路建设、矿业开采过程对植被破坏并没及时恢复植被,竖井采矿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裂缝等对地上和植物破坏等,导致下伏沙层活化,激发或促进沙漠化进程。

第四章

一、沙漠变迁:就是指沙漠生、消、扩、缩的历史变化过程。 二、沙漠化 ;沙质荒漠化,它是荒漠化的一种类型。 三、荒漠化的四个阶段

(按照沙漠化发展程度划出的四种类型特点?)

1、潜在沙漠化区:尚未发生沙漠化,或刚刚开始,但存在发生发展的潜在条件。 2、正在发展中的沙漠化地区:地表出现风蚀、粗化(砾质化)或片状流沙,灌丛(草丛)沙堆的地区。

3、强烈发展中的沙漠化区:出现斑点状分布的流动沙丘或沙堆,而且连成若干片,风沙活动加剧,土地资源显著丧失。

4、严重的沙漠化区:广泛分布密集的流动沙丘或吹扬的沙堆,可占地区总面积的50%以上。)

思考题:

1绿洲消失的原因

2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

1)截止2009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37万Km2,沙化土地面积173.11万Km2 ,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和18.03%。

2)五年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2491 Km2 ,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1717 Km2 。 3)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呈整体得到初步遏制,荒漠化、沙化土地持续净减少,局部地区仍在扩展。

4)第四次与第三次监测间隔5年内,防沙治沙呈现四个重要变化。

一是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净减少。5年间,全国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分别比上次监测时减少0.47%和0.49%。 二是荒漠化和沙化程度持续减轻。 三是沙区植被状况进一步改善。 四是重点治理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第五章 沙物质及其基本性质

一、名词解释

1.沙物质: 能够形成风沙流的所有地表固体碎屑物质。 2.当量直径:具有相同体积的球体直径。 3.中值粒径:对应于重量百分数为50%的粒径。 4.分选系数:Sc = (d 75 / d 25)或 (d 75 / d 25)1/2 二、沙颗粒旋转原因

1) 沙颗粒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表面粗造,在沙面上排列是随机的,一旦被风力吹动,颗粒表面在摩察和颗粒阻力力矩等合力力矩作用下的运动是势必是旋转运动。

2) 沙颗粒对地面颗粒的偏心碰撞使颗粒跃起后作旋转动运动,,然后在惯性力的作用下,颗粒在空中运移也作旋转运动。

3) 空中旋转运动的颗粒碰撞后,使颗粒旋转运动的旋转轴和旋转形式发生变化,从而使风沙流中的旋转运动更加多变和多样化。

4) 气流涡体切变的变形作用促进沙颗粒作旋转运动。 三、沙鸣现象产生的原因——筛匀汰净原理 四、极细沙颗粒特性

① 表面积大:同体积的沙颗粒。极细沙表面积较大。 ② 附面层(边界层)保护: ③ 絮凝 ④ 粘结性强

五、沙颗粒运动过程碰撞对产生风蚀、磨蚀的作用(各自总结,找不到答案)

六、流体起动\\冲击起动对风蚀的物理意义

起动性质不同:流体起动为风蚀性起动,冲击起动为置换性起动。 分选性不同: 流体起动具有主动分异性,冲击起动具有随机分异性。 关系:两种起动兴衰与共不可分割。

七、沙颗粒颜色—取决于矿物成分并随环境条件的改变发生变化 八、风沙土的群体特性 休止角:31~34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沙漠学考试复习知识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2uqc27zfl8mqaq1rx9x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