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球的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故A、B错误;(2)地球的自转导致了昼夜更替,公转形成了地球上的五带和产生了四季更替,故D错误,C正确。 【点睛】
识记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 13.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 A.砖墙斜顶房﹣﹣西北内陆 B.土墙平顶房﹣﹣东南沿海 C.窑洞﹣﹣黄土高原 D.晾葡萄房﹣﹣云贵高原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不同地区的民居都与当地的气候和自然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 【详解】
我国各地房屋建建筑结构和当地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砖墙斜顶屋主要分布于降水较为丰富的南方地区;土墙平顶屋分布在冬季寒冷、夏季高温、降水较少的北方地区;窑洞是依据黄土的直立性质挖掘的冬暖夏凉的独特居所,分布于黄土高原地区;晾葡萄的阴房主要位于新疆的吐鲁番地区,晾晒葡萄所用的特殊房子,由此可见正确的应该是窑洞﹣﹣黄土高原.故选C. 【点睛】
此题考查了我国部分地区传统民居的特点,常见的基础题. 14.下列实例中,能证明地球表面发生过海陆变迁的是( ) A.流水堆积成的三角洲 C.经常发生地震现象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在喜马拉雅山中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地区在很久以前是海洋,后来由于地壳挤压抬升,形成现在的陆地,该实例属于海陆变迁,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海陆变迁.
15.下列有关自然灾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春夏季节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常见洪涝灾害,江淮等地多发旱灾
B.风力侵蚀成的蘑菇石
D.在喜马拉雅山中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
B.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集中在局部地区 C.我国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D.我国地震灾害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经常发生洪涝灾害的是我国南方地区;故A不正确;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泛.故B不正确;
经常受台风侵袭的是我国东南地区;主要就是福建省,台湾省等;故C正确; 我国地震灾害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处,故D不正确;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的影响地区。 16.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 A.0o、180o C.20oE、160oW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故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考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17.天安门广场每天国旗升旗时刻与日出同时,下列节日中,升旗时刻最早的是( ) A.“五一”劳动节 C.“八一”建军节 【答案】B
B.“六一”儿童节 D.“十一”国庆节 B.20oW、160oE D.90oW、90oE
【解析】 【分析】
根据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6月22日即北半球的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京的白昼时间最长,“六一”儿童节这天距离夏至日越近,白昼时间越长,升旗时间越早,故B正确。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昼夜长短与季节的关系,理解解答即可。
18.2018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正式选址奠基,预计2022年建成。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罗斯海新站 A.濒临大西洋 C.位于南温带
2.罗斯海新站选址奠基时 A.北极熊悠然散步 C.原野上鲜花盛开 【答案】1.D 2.B 【解析】 【分析】
南极地区包括南极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和陆缘冰,还包括南太平洋、南印度洋、南大西洋的一部分。南极大陆孤独地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南极大陆95%以上的面积为厚度极高的冰雪所覆盖,素有“白色沙漠”之称。 1.读图可知,罗斯海新站濒临太平洋,故A错误;图中纬度最高的科考站是昆仑站,故B错误;罗斯海
B.昼长夜短 D.极昼现象
B.是纬度最高的科考站 D.位于长城站的西南方向
新站位于南极圈以南,属于南寒带,故C错误;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的确定方向,罗斯海新站位于长城站的西南方向,故D正确;依据题意,故选:D。
2.罗斯新站位于南极地区,北极熊是北极地区特有的动物,故A错误;2月7日太阳直射点接近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为冬季,昼短夜长;南半球为夏季,昼长夜短,故B正确;南极地区纬度高,大部分地区覆盖着巨厚的冰层,有“白色沙漠”之称,故C错误;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为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南极圈内会出现极昼现,故D错误;依据题意,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南极地区图的阅读。 19.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 ) A.台湾的火烧寮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
20.东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名胜古迹众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 ) A.哈尔滨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东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名胜古迹众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辽宁省的省会-沈阳市,故选C。
21.下列图例中表示水库的是( ) A.【答案】B
【解析】一般地图所使用的图例都有根据的,如A所示黑白相间,且一节连着一节,表示铁路;B所示中有一个三角形,像是人为地修建一个这样储水的地方,就表示水库了;C表示的是长城,D表示的是航海线,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地图图例的有关知识,要识记几个常用的图例。 22.下列地点中,一年内太阳直射两次的是( )
B.
C.
D.
B.长春
C.沈阳
D.大连
B.吐鲁番盆地
C.曾母暗沙
D.珠江三角洲
①赤道 ② 北纬23.5° ③南纬20° ④北纬36° A.①②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地球的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每年的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即春分,全球昼夜平分;每年的9月23日前后,太阳又直射在赤道上,即秋分,全球昼夜平分,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的地区是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故选择答案B。
23.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拟绘制一幅校园平面图。图书馆与操场间的实地距离为400米,如果绘到图上的距离为20厘米,则同学们采用的比例尺应为 A.1∶20 000 C.1∶2 000 【答案】C 【解析】 【详解】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已知图书馆与操场间的图上距离为20厘米,实地距离为400米,故比例尺为1∶2 000,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比例尺的计算。
24.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是:( ) A.地球的自转 C.地球是个球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
因为地球是个不透明球体,在接受太阳照射时,会出现昼半球和夜半球,随着地球的自转,会出现昼半球与夜半球交替的现象,与地球形状和公转无关,故选A。 25.下列词语中,表示天气的是( ) A.风雨交加
B.长夏无冬
C.冬冷夏热
D.四季如春
B.地球的公转
D.地球的旋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B.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D.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00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