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性为基础而形成的市场结构,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具有较为普遍的意义。
(2)如图7.9所示,D1表示垄断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D2表示完全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由于D1向下倾斜,所以长期均衡下,相切于LAC曲线最低点B的左侧,根据MR?MC在垄断竞争条件下的长期均衡产量为Q1,价格为P1,而在完全竞争条件下,需求曲线必相切于LAC曲线的最低点B,此时产量为Q2,价格为P2。画图可看出Q2?Q1,但P2?P1,显然在垄断竞争中较少的产量却面临较高的成本,存在着生产资源
的浪费,资源配置未达到最佳状态。另外,从SAC曲线来看,其成本也没有达到SAC的最低点,意味着企业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生产设备。而从长期来看,垄断竞争厂商没有更多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扩大规模,将成本降低到LAC曲线的最低点。另外从消费者剩余来看,完全竞争市场上的消费者剩余要大于垄断竞争市场上的消费者剩余。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存在着社会福利损失。
图7.9 完全竞争与垄断竞争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比较
6. 答:(1)完全竞争是指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厂商理论就是要说明厂商在利润最大化目标下,如何决定其产量与价格的。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无法影响市场价格,因此市场价格可以认为是不变的。这样,厂商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所带来的收益总是与价格相等的。所以,厂商的边际收益MR与平均收益AR也是相等的。反映在图上,要求曲线dd、MR、AR三条曲线重叠并且与横轴平行,其高度等于市场价格OP。
(2)关于成本,厂商在技术装备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不断调整固定投入数量,使得每一产量所对应的成本为最低。从长期来看,厂商的边际成本MC和平均成本AC在开始时是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但当产量扩大到一定程度以后,由于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而开始递增。这样就可以确定厂商的长期均衡点(图7.10)。
图7.10 长期均衡点
根据MR=MC原理,厂商的长期均衡点为M,产量为OQ,价格为OP。此时有MC=MR=AC=P,厂商获得最大正常利润。
假设MR≠P,如P上升到P1,则需求曲线也上升到d1d1。根据图形可得,d1d1交MC于M1。M1决定的产量为OQ1,价格为OP1。此时厂商的总收益是OP1M1Q1的面积,总成本是ON1F1Q1的面积(F1为M1Q1与AC的交点),超额利润为N1P1M1F1。由于超额利润的存在,必然吸引新的厂商加入该完全竞争市场。由于新厂商的加入,引起供给增加,价格下降,即d1d1线下降,一直降到d1d1与dd重合。
(3)相反,若P下降到P2,则dd下降到d2d2,据图形可得,d2d2交MC于M2,M2
决定的产量为OQ2,价格为OP2。此时厂商的总收益是OP2M2Q2的面积,总成本是,亏损额为P2N2F2M2的面积。由于长期亏ON2F2Q2的面积(F2为M2Q2与AC的交点)
损的存在,迫使行业中的厂商退出经营。从整个行业来看。由于一些厂商退出这一行业,从而使供给减少,市场价格上升。这种调整一直到价格dd为止。
(4)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厂商的长期调整是与行业的长期调整同时进行的。行业的供给曲线是所有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以上的边际成本曲线的横向加总。当行业处于均衡时,即行业中的每一个厂商处于均衡并且没有厂商的进入和退出,市场处于均衡,由需求和供给所决定的均衡价格恰好使得行业中的厂商取得正常利润,即价格位于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如果市场需求发生变动,那么市场价格就会随之变动,引起行业中厂商的进入或退出,直到长期中实现均衡为止。
(5)垄断厂商在长期内可以通过调整生产规模来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且垄断厂商获得的利润留成不用担心因新厂商的加入而消失,即垄断厂商在长期内可以保持利润(至少获得正常利润)。垄断厂商之所以在长期内能获得利润,其原因在于长期内厂商的生产规模是可变的,以及市场对新加入厂商是完全关闭的,或者说垄断市场上不存在竞争。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仍然是MR=MC,可以表示为MR=SMC=LMC。
7. 答:(1)完全垄断通常称为垄断是这样一种组织,在这种市场组织中,一种产品市场上只有一个卖主。对于垄断者所出售的产品,市场上不存在相近的替代品。
寡头垄断指那种在某一产业只存在少数几个卖者的市场组织形式。如果一个产业只存在两个卖主,就称为双寡头垄断。 (2)如果说完全竞争的市场是市场组织的一种极端形式,那么完全垄断的市场是市场组织的另一种极端形式。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一种产品有众多个厂商生产,而在完全垄断市场上中有一个厂商生产。而在寡头垄断垄断上,则是由少数几个厂商生产一个产业的全部或绝大部分产量,因此每一个厂商的行为都会对该市场发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3)完全垄断市场上只有一家厂商,而寡头市场上,则存在很少的几家但不是惟一的厂商;完全垄断所生产的产品只有一种,没有接近的替代品,而寡头厂商的产品可以是同质的也可以是有差别的;对价格的控制能力垄断厂商要强于寡头厂商;进入一个垄断行业比进入寡头行业要难,实际上垄断市场和寡头市场是很相似的,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差别而已。 8. 答:参加卡特尔的各厂商之所以会结成一个卡特尔,就是因为它们愿意根据整个行业的产品的需求状况和各厂商的成本状况,按利润极大化原则确定产品价格和全行业的产销量。在这样情况下,价格和产量决定就与独占行业(完全垄断)一样。为使行业利润极大,各厂商协商一致决定,根据全行业产品需求曲线所产生的边际收益曲线和全行业的边际成本曲线(由各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在水平方向加总而成)相交来决定全行业产量和价格,然后再由行业边际收益与各厂商的边际成本相等来瓜分产量,出售产品。由于各厂商成本情况不一样,势必造成各厂商产量不相等,并且由于是按卡特尔统一价格出售产品,因此,有些厂商会盈利多些,有些厂商会盈利少些,甚至发生亏损。为防止供过于求情况发生时各厂商削价竞争带来的损失,盈利多的厂商会根据协议让出一部分利润给盈利小的或亏损的厂商。 9. 答:有关厂商行为的假设决定寡头垄断市场的产量和价格决定理论。常见的两种相互对立的假设是:寡头厂商通过勾结谋求获得垄断的超额利润;单个厂商在其他厂商不做出反应的条件下通过调整自身的产量或价格来获取超额利润。
(1)当寡头之间存在勾结时,产量是由各寡头之间的协商确定的,协商结果主要取决于寡头的实力分配。采取的方式可能是限定或分配产量,也可能是划分市场范围。勾结及其协议有一定程度的暂时性,当寡头厂商的实力发生变化时,就会引起新的竞争。
在相互勾结时,价格领先制和卡特尔是制定价格的方式。价格领先制又称领袖制,指一个行业的价格通常是某一寡头根据自身的利润最大化原则率先确定价格,其他寡头追随其后确定价格。相互勾结的寡头们通过协商产生领袖。作为领先制定价格的厂商往往在行业中最大,处于支配地位;或者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或者在掌握市场行情变化或其他信息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进而以协议的形式把这一价格规定下来。
卡特尔是各寡头之间公开进行勾结形成的寡头垄断组织,是相互勾结所独有的。在垄断组织内部,各寡头厂商协调行动,以垄断组织的利润最大化为原则共同确定价格。 (2)在寡头之间不存在勾结的情况下,行业中的寡头根据竞争对手的情况确定产量和价格。产量和价格确定模型的结果取决于对寡头的行为假设。具有代表性的有:折弯的需求曲线模型、伯特兰模型和古诺模型等。
在进行相互竞争时,寡头行业仍可以按价格领先制确定价格。这时,行业中的厂商自觉跟随领先制厂商制定价格。此外,寡头厂商也可能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方法。按照这种方法,厂商在估算成本的基础上加一个固定不变的利润率,其中利润率是寡头厂商根据全行业的利润率确定的,大致相当于全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或厂商的长期利润率。
四、计算题
1. 解:厂商的利润:
R=TR1+TR2-TC
=Q1p1+Q2p2-(Q1)-Q1Q2-(Q2)
由 Q1=40-2p1+p2
Q2=15+p1-p2
得:
p1=55-Q1-Q2 (1) p2=70-Q1-2Q2 (2)
代入R整理得
22
R=55Q1-2(Q1)-3(Q2)-3Q1Q2+70Q2 (3) 要使利润最大化,必有
?R?Q1??R?Q2?0
2
2
即
??R??Q?55?4Q1?3Q2?0?1 ?
??R?70?6Q?3Q?021???Q2 解得:Q1=8 Q2=7.67 代入(1),(2)得:p1= 39.33 p2=46.66 代入(3)得:R=488.4
2. 解:均衡时有:MR=MC P=a-bQ
TR=PQ=(a-bQ)Q=aQ-bQ2 MR=a-2bQ
TC?AC?Q??Q??QMC???2?Q由MR?MC?a?2bQ???2?Q?Q?P?ab?b??2a?2?b??a??2(b??)2
?3.解:(1)垄断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MR=MC。已知Q=40,则MR=MC=0.3Q2-12Q+140=140。
由SMC=0.3Q2-12Q+140和SFC=3000可以得出:STC=0.1Q3-6Q2+140Q+3000 已知利润?=1000=PQ-STC=40P-0.1×403-(6×402+140×40+3000),
所以可以得出:P=160(元)。 总收益TR=PQ=6400(元)。
(2)垄断厂商的需求价格弹性满足:MR?P(1?则有:140=160(1-1/ed),得以得出:ed=8。
(3)假定线性的反需求函数为: P=a-bQ式中,a、b为常数,且a、b>0。则边际
1e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