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多文本阅读初尝试
作者:赖玮
来源:《新课程学习·上》2015年第04期
多文本阅读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悄悄萌生的时候,就引起了一些敏锐而勇于探索的语文教师的积极实践。在他们的孜孜探求下,这种阅读形式逐渐涌现出“单元整合·群文阅读”、同议题下同册教材中多文本整合的群文阅读、教材内外多文本整合的群文阅读以及教材外多文本整合的群文阅读等多种样式的实践类型,形成了一些初步的操作程式,显示了较好的教学能效。
借年级研究课之际,我也设计了一节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的多文本阅读公开课。 小学语文第六册上第五组安排了初识鲁迅的专题,四篇文章,
一篇是鲁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都是不同的人写鲁迅。“认识鲁迅是个怎样的人”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学习目标。我们六年级组经过研讨发现,教材选文信息量有限,且主要侧重于展现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面,因此决定增加主题阅读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和唐弢的《琐忆》两篇文章,力图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到鲁迅先生的不同侧面。 根据以上出发点,我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阅读与鲁迅相关的两篇文章,认识鲁迅先生不同的侧面:深刻与平和;伟大与平凡。2.学习全面、客观地认识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途径和 方法。
整堂课,我们认为比较成功的方面主要有:
1.本堂阅读课,真正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鲁迅先生的初步印象。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发挥一种引导作用,如针对两篇文章各自的特点,提供了两个阅读提示:
材料A:作者回忆了很多件小事,拟小标题的方法,有助于你从中归纳对鲁迅的认识。 材料B:请注意把握文中的关键句(总起句、过渡句)、关键词。
2.群文阅读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体能力差异。我们六年级语文组每位成员都关注到学生阅读的个性化问题,因此特别设置了分层阅读的环节。A、B两篇文章就难度系数而言,A篇要稍小一些,因此将这篇文章分配给小组中能力稍差的三位学生;同时B篇分配给能力稍强的三位学生。这样的安排既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水平,又可以增强他们的阅读成就感。群文阅读中,我设置了小组互相讨论的环节:组内互相交流所阅读的文章内容,以及文中的鲁迅先生是个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