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医疗改革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 姓名:刘瑞奇 学号:5801311091
摘要: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公立医院的改革任务极为艰巨,改革主要以“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为核心,突出医药分开,这是缓解看病贵问题的切入点。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医疗卫生服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了“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工作目标。如何进行医疗改革,建立一个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将从医疗改革内容方面,深入理解二者关系。 关键词:医疗改革 问题和对策 意义 社会和谐关系 正文
医疗保障程度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人民福利的具体体现,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无论什么时候,医疗问题都是一根敏感的“社会神经”,牵动着千家万户。近年来,医疗改革逐步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焦点话题。因为面对现在社会上层出不穷的医患关系,我们不得不承认想要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必须要进行医疗体制改革。
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全局,关系到社会的安全稳定,关系到13亿人的根本利益。因此政府部门一直致力于加强医疗卫生工作,在200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成立了医疗体制改革协调小组。
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曾明确指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高标准,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一切决策,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医疗改革涉及到老百姓的生老病死,涉及到老百姓的健康水平,涉及到解决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医疗改革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意识,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医疗制度体系,解决民众面对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仅仅能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
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还能有效的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医疗体制改革符合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它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那么,要想进行好医疗体制改革,首先就要明确我们现在的医疗体制中存在着哪些弊端?我认为,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一些几个问题。
第一,社会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缺乏城镇公平性。虽然农村已经开始合作医疗,但是覆盖比例不高;再有由于我国医院系统的体制问题和缺乏基础卫生数据无法进行精算,导致医疗商业保险迟迟没有得到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农村地区公共卫生和社区医疗水平较为落后。
第二,投入不足,医院“以药养医”的现象较为严重。“以药养医”模式的产生主要还是源于医疗体制改革过程中市场化改革推进与政府责任缺失的并存。一方面,药品、保险、医疗器械等与医疗相关的产品都被采取市场化改革,而政府控制下的医疗服务价格仍然低于市场,并由此造成医疗服务机构的收益逐渐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对医院的财政补贴逐年下降,为保持医院的正常运转,政府允许医院通过药品和检查费用进行补贴。这样,就造成了“看病贵”的现象。
第三,个人支付比例额逐年增大。在我国医疗保险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政府和社会越来越多的将医疗卫生费用的经济压力转移给居民个人,而这正是老百姓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对医院的运行和管理不够严格,体制不健全,弱化了公益性的医疗机构;有待健全卫生投入机制,改变单一的办医体制,逐步向多元化发展共度。
此外,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逐步加大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和自然生态环境发生改变,这些都是影响医药卫生工作的重要因素。
医疗保障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正是由于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让人们最基本的看病问题都无法保证。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系列的问题的出现,就是造成现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这样不仅病人无法得到治疗,医生的生命安全也受到威胁。从而,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阻滞了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只有解决好医疗体制改革,才能保证和谐社会构建的顺利进行。
那么,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国家的政府制定的医疗改革包括哪些内容呢?概括来说,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一、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坚持立足国情,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坚持公平效率统一,实行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坚持统筹兼顾,把完善制度与解决突出问题结合起来。
三、总体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四、四大体系: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五、五大重点: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虽然,政府针对我国的医疗现状制定出了以上的医疗改革内容。但是,反观我们现在社会的医疗现状,很多问题仍是没有得到解决,仍存在很多潜在的危害和谐社会构建的因素。例如,现在最大的反映最突出的医患关系问题。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认为可以有以下几个措施:增加卫生经费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深化内部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医院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走优质、高效、低耗的经营管理之路;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创建医院文化,在深化卫生改革、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形势下,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处理好功利选择与道德选择、经济效益与责任指标、短期行为与长远利益的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医疗服务商品化倾向和医患关系淡化问题;完善卫生法规,创建良好社会环境,在医疗活动中,医生行医和患者就医都受到法规的保护和制约,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想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不能忽略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的利益相关的医疗卫生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要求我们社会的民主法制应该比较健全,公平正义得到充分体现,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充满活力,不同利益关系有效协调,社会管理和组织方式有条不紊,社会秩序稳定有序,人民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能够妥善解决。卫生医疗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之一。
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空前良好的机遇,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有效应对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重大食物中毒事件,以及严重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加强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肝炎等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力度,加强对恶性肿瘤、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严重威胁人民生命的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缓解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人群之间获得医疗卫生服务的差距,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如果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群众有病无处医、没钱治,损害健康,危及生命,就必然影响社会的公平、和谐、安定、有序。
我国的全民医疗保险体制极不健全是最根本的原因纵观近年的诸多医疗纠纷,绝大多数都是由于医疗费用与患者的预期疗效不相符合所引起的。所以完善的医疗体制能够减少医疗纠纷,间接地有利于社会和谐关系的发展。深入医疗改革,尽早的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将与利于我国更早的实现和谐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潘银忠,郭瑞京 市场经济下构建和谐社会应深化医疗体制改革[J].集体经济研究, 2007(03S):48-49
[2]李文群 和谐社会、医疗改革和商业健康保险制度创新[J]. 经济研究报刊,2009(18): 21-24
[3]李永华 中国医疗改革思考[J]. 市场与价格 ,2008(04):57-59 [4]吕龙萍 我国医疗改革培训[J]. 九江医学, 2004(01): 1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