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规管理与质量监控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我校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位。一是严格执行上级各部门教学常规和管理规定,各类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教学秩序良好。二是建立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制度和《实训教学评价标准》等实训制度。学期初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会议,推进教育教学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每月召开一次教学工作现状分析会,了解各门课程和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教学工作的思路和措施。三是加强日常教学管理。认真组织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及时收集学生对教学情况的反馈信息,定期发布教务通报。四是建立教学督导机制。建立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改革教学评价体系,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改革
学校提倡教师尝试自主探究符合学生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此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学校要求教师以教法适应学法,提倡教师尝试自主探究符合学生特点的新思路、新模式。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四步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分组教学法”、“变脸”式课堂、“滚动式”教学等多种特色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学相长。其中,我们机电专业独创的“滚动式”教学模式着重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创新意识、积极思维意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得到量上级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充分认可。目前,该教学模式的研究已由1个专业拓展至3个专业的实训课教学,并得到了省市教研部门的充分认可,被列为国家级重点课题,并于2009年在济南市职业学校年会上交流推广。
近年来,学校十分注重教学内容的改革。通过市场调研、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及教师进企业培训学习等途径,将专业发展的新动向、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纳入到课程内容中,同时,围绕学生应取得的职业技能资格证的要求,积极进行课程内容改革,进一步突出以能力本位。近三年我校机电专业共自编了《钳工基础知识与技能训练》《焊接工艺与技能训练》《焊接实用技术》等校本实训教材,根据职业技能证书的知识结构分析,突出专业技能教学,强调动手能力培养。
- 9 -
3.教产结合
学校依托校内各专业的实训车间,引企入校,明确实训主导性,生产性实训突出,教产结合成效突出,有良好的教学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五、质量效益 1.学生质量
近三年来,我校3600余名学生考取了济南市劳动局颁发的职业资格中、高级技能证书,学生技能证书通过率达98%以上;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鉴定人数为 1527人次,其中2008年鉴定572人次,2009年鉴定805人次,2010年上半年鉴定150人次。在近三年的市级技能大赛中,我校先后有77名同学获一、二等奖,2009、2010年,学校均因学生在技能大赛中成绩优异而荣获济南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
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近年来的毕业生因素质高、技能过硬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就业率近三年平均在99%以上。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一览表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人数 就业率 人数 就业率 人数 就业率 185/183 98.9% 173/172 99.4% 485/481 99.2% 2.社会培训
我校与各级劳保部门、周边城教中心合作,积极承担农民工短期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企业在职职工培训等社会责任,实现学校社会服务功能有外延拓展,实现师资、设备、场地、信息等方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近三年,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完成对外社会培训量达898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经济发展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压力。
3.经验推广
近三年来,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滚动式教学法多次在《当代教育科学》、人民网、齐鲁晚报、新华网、齐鲁法制网、舜网等10有社会媒体报导进行报道。在2009年12月举办的济南市职业教育第二届教学年会上,我校的《滚动式教学法在实训课教学中的应用》作经验交流,受到与会人员的好评。另外,因教
- 10 -
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我校的社会知名度、美誉度日益提升,先后有甘肃省天水市职教代表团、平阴县职教中心等多地的职教同仁慕名来我校参观交流。
总之,近三年,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习实训条件大幅度改善,实训管理严格规范,毕业生的技能水平大幅度提高,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我校的健康发展,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今后,在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爱下,我校全体教职员工尤其是机电专业的师生员工一定齐心协力,扎实工作,锐意进取,改革创新,进一步提升校内外实训能力水平,规范实训管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技能水平,从而促进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济南地区的经济繁荣抒写新的篇章!
2010年11月
- 11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