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4).162. [2]左丘明.左传[M].长沙:长沙岳麓书社出版,2001(1).274.275.
[3]许慎[东汉].说文解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12).卷一上.九下. [4]段玉裁[清].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一篇上.八下. [5]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3).300.
[6]仲秋融.人性,神性与物性—— 论《聊斋志异》妖类形象的塑造[F] http://www.literature.org.cn. 2009-10-29.
[7]黑格尔.《美学》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出版社,1979.117.
[8]郑春元.《聊斋志异》中精怪形象的塑造方法新探[J].蒲松龄研究,2008(1). [9]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10]邓宇英.论《聊斋志异》中的人的变形艺术[J].船山学刊,2006 (4). [11]郎瑛.七修类稿[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509.
[12]汪玢玲.鬼狐风情:《聊斋志异》与民俗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206.207. [13]贾海建.《聊斋志异》中的狐男形象[J].淄博师专学报,2007(1).
[1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共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316.
[15]张伟.明清小说讲稿:第五讲2《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1)[F].http://sytvu.ln.cninfo.net. 2007-10-25.
[16]刘楠霞.试论《聊斋志异》的意境美[F] http://www.studa.net.2010-04-01. [17]张捻穰.《<聊斋志异>意境创造三题》[J].聊城师院学报(哲社),1985(2). [18]马瑞芳.马瑞芳讲聊斋[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9]马瑞芳.谈狐说鬼第一书[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
11
谢 辞
首先,我要真诚地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张天星老师,正因为有他对我的论文的悉心指导才能让我能够如此顺利地完成论文。在张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我确定了正确的论文研究目标和方向。并且在我缺少参考文献时,张老师及时地为我提供了不少资料,这就丰富了我的选材。在论文的修改阶段,张老师更是不遗余力地帮助和指导我的论文,及时、准确地指出了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修改意见。总之,这次论文的顺利完成,张老师有着很大的功劳,再次对张老师真挚地说声:“谢谢您,张老师!”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