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第八单元集体备课设计
第八单元主题 主备人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备课组长 备课组成员 单元1、平均数 教学2、复式条形统计图 内容 编 排 特 点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建 议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2.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4、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 1、注重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 3、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4、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5、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6、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重点: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难点: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能根据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1、平均数………………………………………………………………3课时 时间2、复式条形统计图……………………………………………………2课时 安排 3、营养午餐……………………………………………………………1课时 教学课题 平均数 (1) 1 教学课时 1 教学目标 主备教师 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与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及手段 教学过程 课型 新授课 教学侧记 一、谈话导入 教师拿出8支铅笔。并且指名同学起立。 同学们,老师手中有8支铅笔,要分给这4位同学,请大家帮我想一想,怎样分呢? 让学生想一下,然后让学生发表意见,提出不同的分发。 当有学生提到给每位同学分2支的时候,教师引导:8支铅笔,分给这4位同学,每人分2支,那么这8支铅笔刚好分完。并且每人分到的支数是相同的,这种分发叫平均分。每位同学平均分得2支铅笔,这里的2就是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1) 二、探究新知 教师:同学们,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课外活动时间,同学们可以留心收集矿泉水瓶,这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废物利用,为我们的生活节约能源。 出示例1中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的矿泉水瓶情况的统 计图。 (1)从统计中,你知道了那些信息? (2)他们四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的个数一样吗?(不一样多)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求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是什么意思呢? 根据统计图上的数据,想一想,这样使他们四个人的矿泉水瓶一样多?是多少个? 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汇报。 (3)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的过程。 我们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的数量一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求出他们四个人的平均每人收集的矿泉水瓶的个数。 (板书:移多补少) 例如我们要求6、7、8三个数的平均数,就可以把8 移1给6,这样三个数就变成了7,它们的平均数就是7。 (4)要求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还可以怎样想呢? 把他们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求出他们一共收集多少给矿泉水瓶)怎样求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4+12+11+15) 平均分成4份,怎么办?(除以4) 教师完成板书,师生共同计算: (14+12+11+15)÷4 =52÷4 =13 教师小结:13就是4个数的平均数,平均每人收集13个。要求平均每人收集多少给矿泉水瓶,可以先求出他们收集矿泉水瓶的总数,再把总数平均分成4份。 一般的就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板书) 教师:为什么是平均分成4份呢? 学生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2、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2题。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想一想,算一算。再分小组汇报,着重要求说清楚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四、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平均数(1) 板书 设计 移多补少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14+12+11+15)÷4 =52÷4 =13(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