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研究综述*
张立新 周秀霞 李 巍
【摘 要】摘 要 论文梳理了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的发展脉络,采用了文献计量分析法,分析了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研究的现状,指出了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建议。 【期刊名称】新世纪图书馆 【年(卷),期】2018(000)011 【总页数】5
【关键词】关键词 数字图书馆 信息安全 信息资源 【
文
献
来
源
】
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new-century-
library_thesis/0201269673526.html
分类号 G250.76
*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数字资源信息安全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4B44) 研究成果之一。
数字图书馆自产生以来,信息安全问题就备受关注[1]。信息安全一直是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的重中之重。笔者通过对国内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方面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系统地总结了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的研究现状,梳理了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研究的热点及趋势,评析了核心研究成果,以期为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笔者借助超星发现系统,以“数字图书馆”与“信息安全”为主题,通过高级检索,共获取检索结果415条。通过筛选,剔除了重复、偏离主题、新闻报道
类及不相关的文献31篇,得到相关研究文献384篇,其中期刊论文326篇,学位论文58篇。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调查数据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 1.1 年度发文量趋势分析
笔者以年度为单位对上述文献的发文量进行统计,如图1所示,我国对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的研究从1999年开始,其后发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14年该领域的研究达到了高潮,但此后几年的关注度明显下降。数字图书馆的概念是1991年提出来的,之后近十年我国信息安全才有相关的研究,起步较晚。该领域年均发文量为21篇,未达到年均发文总量的1‰。从期刊和学位论文发文量的对比来看,期刊发文相对早于学位论文,发文总量也明显高于学位论文。从学位论文发文年代看,我国研究生在2003年以后对该领域的关注度才逐渐上升,2007年和2009年出现了小高潮,但此后的关注度有所下降。 1.2 作者及其来源机构分析
笔者通过超星学术辅助分析系统共统计出发文作者49位,其中发文量位于前十位的作者发文量均超过3篇,被视为核心作者,如图2所示。核心作者中,黄水清教授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者,仅第一作者的论著就有7篇,其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评估和控制方面。任妮、陈臣、马晓亭等人对此也比较关注;且黄水清和任妮、熊健、马晓亭等人的合作发文较多,说明在此领域核心作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核心作者的发文情况来看,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的发文量总体偏低。
全国共有49家学术机构进行了图书馆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工作。笔者以前十位的机构作为统计对象来进行分析(如图3所示)。从统计的情况来看,南京农业大学的发文量最多,达到了18篇。发文量最高的核心作者大多数出自该校。
可见,南京农业大学引领了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的研究。从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出,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福州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郑州商学院等机构对此领域的关注也比较多。 1.3 核心知识点分析
通过对相关主题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及趋势,从而体现出相关领域的核心知识内容。本文通过超星发现系统对数字图书馆和信息安全的主题检索,呈现如下的研究相关知识点(如图4所示)。从图4可以看出,我国在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网络安全、网络信息、信息安全管理、图书馆网络以及云计算等方面,对安全管理、安全问题、安全策略、高校图书馆等方面关注也比较多。 1.4 核心期刊发文量分布情况
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的核心期刊发文总量为192篇,占该领域总发文量的一半(如表1所示)。可见,该领域的学术水平一般,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其中北大核心和南大核心期刊发文量为148篇,占该领域总发文量的38.5%,平均每年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不足10篇,可见该领域在全国核心期刊的发文量还不多,这也说明该领域研究上学术水平还不高,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1.5 项目支撑情况
项目支撑反映了一个领域研究的资金扶持状况。从表2可以看出,该领域的扶持项目总数为37项,平均每年的资金扶持项目仅为2项;国家扶持该领域的基金项目仅为26项,地方基金扶持项目为11项。从国家整个扶持项目的资金分配情况来看,该领域的研究基金扶持力度不大,扶持的项目还不多,这说明该领域的研究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