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学生中来
——关于教师教学略读课文的问卷及教学建议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从二年级下册开始,将课文分为精读、略读和选读三种类型,且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增加略读课文的分量。到五年级时,略读与精读课文已经形成了各占一半的局面。到六年级下册,略读课文比精读课文还多了一篇。略读课文的增加,反映出新课程教材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那么,在当前的实际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对略读课文教学的认识、能力如何?此次问卷调查了39位小学语文老师,并对调查后的数据和相关材料进行了分析。其中有26位市区小学语文教师,9位乡镇中心小学老师,4位完小语文老师,61.5%的老师是11年及以上教龄,56.4%的老师已经定级为高级教师,还未定级的只有10.2%,可见此次调查的是一群经验丰富的老师,且100%都是正在任教三到六年级,都曾经或正在接触略读课文的教学。
一、 教师对略读课文的理解和认识
关于教师对略读课文的理解和认识的调查,我们分别从“略读课文的作用”、“ 对本年级略读课文数量的评价”、 “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异同点”、“本人对略读课文主要关注”等角度来设计问卷。其中33.33%的老师认为略读课文的作用是沟通课内外阅读,53.8%的老师选择了略读课文能训练阅读的技能。“对本年级略读课文数量的评价”,绝大多数老师都认为数量适中。“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异同点”,自己认为清楚的是12.8%,认为基本清楚的老师有77%,10.2%
的老师表示基本不清楚。对于略读课文,23.1%的老师主要关注阅读方法,关注人文价值和语言价值的老师各为7.7%,而61.5%的老师则选择了以上情况都有。
二、教师对略读课文教学的理解和认识
“ 略读课文教学最难把握的是什么”,35.9%的老师认为是教学目标,38.5%认为是学习方法,而选择教学流程和学生困惑的则非常少,总共只占到25.6%。“是否会关注略读课文前面的导语”,10.2%的老师有时会关注,89.7%的老师选择会关注课文导语,可见,关注课文导语是多数老师已经形成的共识。“略读课文品词析句的操作”,23.1%的老师认为非常需要,76.9%的老师认为由文本决定,而没有一个老师选择非常不需要。这个结果与之前做“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异同点是否清楚”的调查结果不相符合,可见,部分老师的部分观点比较模糊,甚至自相矛盾。“阅读技能的训练”每篇都进行的有17.9%的老师,69.2%的老师选择了大部分进行。“一篇略读课文使用课时”,20.5%的老师选择了一课时以上,71.8%的老师则是一课时上完,个别老师选择了“因课文而定”,而“一课时合上多篇课文”的选项则没有人选择,可见老师们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课时认识还是比较清楚的。
三、 教师认为学生学习略读课文的表现
“教学略读课文时,你的课堂中学生读书时间”,10.3%的老师认为他的课堂中,学生的读书时间在20分钟以上,66.67%的老师认为学生读书时间为11—20分钟,读书时间不足5分钟的没有一位老师
选择。“学生初读后的交流感想”,非常喜欢的只有7.6%,82.1%的老师选择大部分都喜欢。“班级学生对略读课文的喜爱程度”,30.8%的老师认为不如精读课文,56.45%的老师认为学生的喜爱程度与精读课文同样。“本班学生预习、复习以及平时的早读中花费在略读课文上的时间和精力”,35.9%的老师认为过轻,其余老师都认为学生在略读课文中所花时间和精力适中。 四、略读课文教学的误区透视:
现实中,大多数老师对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性都有所认识,但又缺少研究及可借鉴的经验。从以上的调查中也可以发现,教师对于略读教学的理解不够透彻,导致不能很好地把握略读教学的特点,存在着很多的教学误区,老师之间的观点分歧也较大。仔细梳理分析现实中的教学现象,主要的教学认识和教学行为上的误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定位混淆——略读课上成了精读课
略读课文无论从内容上还是语言上看,大都文质兼美,深受学生的喜欢。有的老师的确难以割舍,于是便平均使用力量,教学方式类似于精读课文:词句品析、朗读感悟、人文熏陶??把略读课上成了精读课,一课时成了一课时半或者两课时,无形之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偏离了教材中编入略读课文的初衷和略读教学的目标。
2、指导不够——略读课等同于自读课
有的老师认为略读课文中的“略”就是指“简单、略微”,“略读”也就是简单一读,略知大意即可。同时,略读课文既没有识字、学词、
读写的任务,也没有需要思考和完成的课后题、课堂练习,更没有在教学考察中占大量分数比重,教与不教从表面上看不出明显的痕迹,教深了教浅了也无从考量,于是,有的老师干脆全盘放手,作幕后观,任由学生简单自读自学。学生收获颇浅,读过了也就丢掉了。
3、教法简单——略读课局限于回答提示
人教版教材在每篇略读课文之前都有一段承上启下的连接语,提示了该篇课文的学习方法和要求。不少老师虽然也关注到了这段课前导语的重要性,却又错误地把略读课文教学理解为就是“解答提示语的问题”,只是根据问题,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答一答,答完问题,似乎此篇略读课文的教学任务也完成了。
4、课时紧张——略读课文成了课外读物
长期以来,略读课文都不列入考试的范围,或只占极少的分数比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老师觉得把时间花在精读课文上才有价值,于是忽视了略读课文的教学,把略读课文仅当成补充材料,上与不上,全看课时情况,效率高不高,也没有特别在意,有时甚至干脆就将略读课文放置在课外让学生随便阅读。
5、理论空泛,策略欠缺——略读教学各显神通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仅用简短文字阐述略读教学目标。如三上年级对于略读课文教学目标的表述是:“开始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乍看给予老师的教学以很大的自由度,但具体到一个年级一篇课文的时候,老师们又感到手足无措,难以操作落实。于是,便自主开发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人人都有一套自己认为行之有效的
方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我的个人观点:
1、首先,老师自己要明确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在教学上的区别。一是内容上,略读课文的理解要求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学生不理解的词句,老师可以略作讲解,但不必逐字逐句地解释。二是方法上,老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2、要重视“阅读提示”的使用和有效使用。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有一段流畅的文字,很自然地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并明确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体现由精读到略读的阅读训练过程。学习略读课文时,用好课文导语,能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阅读方法的迁移能力和陶冶情趣的功能。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前的“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和交流。关于如何有效使用阅读提示,我有这么一个想法。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三上年级课标中的表述是“开始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以后几学年的目标表述也基本雷同,而具体到某一篇课文的阅读提示,关于概括主要内容的阅读提示出现得相当频繁。如我正在教的五下年级,有多篇课文都要概括主要内容,如第2课《丝绸之路》“想想课文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