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班杜拉 自我效能理论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5 0:00:1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在实验中,把4至6岁的儿童分成两组。儿童在电影中看到一个成年男子演示四种不同攻击性行为,但在影片快结束时,一组儿童看到的是这个成人榜样受到另一个成人的奖励(那个人说:「你是一个强壮冠军。」);而另一组儿童看到的是这个成人榜样受到惩罚(另一个成人说:「喂,住手!我以後再看到你这样欺负弱者就给你一巴掌!」)。接下来,就让儿童进入一间游戏室,里面放有一个同样的充气人以及这个成人榜样使用过的其他物体。结果发现,电影里榜样的攻击性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奖励或惩罚),是儿童是否自发地模仿这种行为的决定因素。也就是说,看到榜样受奖励的那一组儿童,比看到榜样受惩罚的另一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

但这是否意味著,「看到榜样受奖励的儿童比看到榜样受惩罚的儿童习得更多攻击性行为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班杜拉在这两组儿童看完电影回到游戏室时,以提供糖果作为奖励,要求儿童尽可能地回想起榜样的行为,并付诸行动。结果表明,这两组儿童在模仿攻击性行为方面没有任何差异,即都能同样精确地显示出榜样的四种攻击性行为的顺序。这说明,榜样行为所得到的不同结果,只是影响到儿童模仿的表现,而对学习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因为在榜样受到惩罚的条件下,儿童同样也习得了这种行为反应,只不过没有同样的表现出来罢了。(施良方,民90)

根据这些实验的结果,班杜拉特别关注三个最基本的相互联系的机制:(1)替代过程;(2)认知过程;(3)自我调节过程。

1.替代过程(vicarious process)

班杜拉认为:「事实上,由直接经验验导致的所有学习现象,都可以在替代的基础上发生,即都可以通过观察他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Bandura,1976)。这就是说,学习者可以透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观察他人行为的结果是受到强化还是惩罚,不必自己直接作出反应并亲自体验其结果,也可以学习。在班杜拉看来,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学习模式,是人类学习的一个重要形式,因为这类学习是学习各种复杂技能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例如,我们不可能通过试误学习来掌握开车、动手术之类的技能。至於人类的许多社会行为,如利他主义或暴力,也只有用观察学习过程来解释,才能得到最好的理解。

在班杜拉看来,透过观察来学习,可以使人们获得行为的规则,从而不必经过漫长的试误来逐渐形成这类规则。透过社会榜样的作用,人们可以吸取他人显示出来的和创造出来的信息源,以此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要是人们只能像行为主义者所说的那样,只能从试误的後果中学习的话,那么生存前景就很渺茫了。例如,如儿童游泳、学开汽车、医学院学生开刀,错误越严重,就越有生命危险。所以,能凭藉替代过程来学习。(施良方,民90) 2.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

班杜拉指出,研究已表明:「通过工具性条件作用、经典性条件作用、消退和惩罚引起的行为变化,有许多是透过认知来调节的」(Bandura,1976)。班杜拉所说的认知,主要是指使用符号和预见结果的能力。

首先,使用符号的能力,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创造和调整各种环境事件的有力的工具。透过符号,人们可以把稍纵即逝的经验加以处理并转换成内在的模式,从而作为未来行动的指南;透过符号,人们可以赋予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经验以意义和形式。透过符号的媒介,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他人交流信息。

其次,人们并不是简单地对环境作出反应,或被环境事件所左右。人们行为大多是有目的、有预见性的。人类可以预见到各种行动可能导致自己的行动。而预见性的和有目的性的行动能力扎根於符号活动(Bandura,1987)。所以,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认知为媒介的。这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称之为认知—行为主义理论(theory of cognition-behaviorism),也是名符其实的。(施良方,民90) 3.自我调节过程(self-regulatory process)

班杜拉认为,个体可以通过观察到自己行为的後果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所以人的许多行为变化,不能用刺激—反应联结来解释,而应该用自我调节过程来解释。在班杜拉看来,人们并不只是为了迎合他人的偏爱而行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根据自己的内准则和对自己行动所作的自我评价来调节反应的。例如,人们可能会对自己所做的某件错事(尽管

其他人都不知道)而自责,因为这种行为违反了他们自己的行为准则。就一般而言,自我调节过程包括自我观察、判断和自我反应三个阶段(Bandrua,1987)。(施良方,民90)

班杜拉认为,儿童自我—评价的准则也是受榜样作用的影响的。在一项实验中(Bandura and Kupers,1964),让7至9岁儿童观看榜样滚木球,第一组儿童看到的是榜样采用自我—奖励的高标准,也就是说,只有当他得到高分时才用糖果来奖励自己,并且说这样的话:「因为我得了高分,我应该得到奖励。」否则,他会作自我批评:「这样的分数不应该得到奖励。」第二组儿童看到的榜样是采取自我—奖励的低标准,也就是说,只要得了几分就吃糖。第三组为控制组,即儿童没有看到榜样是如何自我奖励的。结果表明,前两组儿童在独自玩滚木球游戏时,采用与榜样自我奖励相类似的标准,而第三组儿童采用的标准上下浮动,他们不管在什么时候,想得到奖励时就自己去拿糖吃,可见,榜样的行为也会影响到儿童自我—评价的行为。

班杜拉的许多研究都集中在说服替代过程、认知过程和自我调节过程在形成人类社会行为中的作用。但相比之下,他对替代过程,或者说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研究得更为透彻些。

三、观察学习与模仿

在社会情境中个体的行为学习乃是经由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和模仿(modeling)而产生。班杜拉的观察学习历程有四个阶段:注意阶段(attention phase)、保留阶段(retention phase)、再生阶段(reproduction phase)、动机阶段(motivation phase),如图1。

图1 观察学习四阶段

资料来源:Bandura,1977

(一)注意阶段(attention phase):

指在观察学习时,个体必须注意榜样所表现的行为特徵,并了解该行为所涵的意义。否则无从经由模仿而成为自己的行为。 (二)保留阶段(retention phase):

指个体观察到榜样的行为之後,必须将观察所见转换为表徵性的心象(把榜样行动的样子记下来),或表徵性的语言符号(能用语言描述榜样的行为),方始可以保留在记忆中。 (三)再生阶段(reproduction phase):

指个体对榜样的行为表现观察过後,纳入记忆,其後再就记忆所及,将楷模的行为以自己的行动表现出来。换言之,在观察早期的注意与保留阶段,不仅由榜样行为学到了观念,而且也经模仿学到了行动。 (四)动机阶段(motivation phase):

指个体不仅经由观察模仿从榜样身上学到了行为,而且也愿意在适当的时机将学得的行为表现出来。(张春兴,民85)

根据班杜拉对观察学习的分析,我们可以把整个过程划分成一系列阶段或步骤,如图2所示。(吴幸宜,民85) 榜样表现 出来的行为 学习者 注意榜样

学习者将行为编码并保留 习得符号编码

观察者表现此行为的动机 学习者从事这种行为的能力

行为

搜索更多关于: 班杜拉 自我效能理论 的文档
班杜拉 自我效能理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4zkn4g20y208bi78doe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