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三十一 [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章阅读]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量筒(liánɡ) 攻讦(jié) ..黑魆魆(qū) 大腹便便(pián) ..B.阜盛(fù) 靓妆(jìnɡ) ..入场券(quàn) 不稂不莠(liánɡ) ..C.胡诌(zhōu) 桎梏(ɡù) ..崭露头角(lù) 时不我与(yǔ) ..D.模样(mó) 拂晓(fú) ..
煞风景(shā) 靡靡之音(mǐ)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勘误 挑大梁 细水常流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B.草坪 耍滑头 和蔼可亲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C.清仓 联珠炮 防患未然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D.辐射 做功课 劳燕分飞 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来九中街欣赏树洞画的市民不绝如缕,看着这些美丽的树洞画,观者无不啧啧赞叹,....为王月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创造击掌叫绝。
B.调查显示,70%的网友对二手房个税增至20%的新政觉得差强人意,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这一政策对于需要改善住房条件的中低收入者不公。
C.清乾隆一朝六十年,是清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瓷器生产取得了空前的繁荣,青花瓷工艺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D.iPhone5最令人不齿的就是“掉漆门”,为了应对这一情况,几乎每一家配件厂商都处心积虑,寻找对策。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党内存在的“长、空、假”的不良文风不仅降低了党的威信,疏离了党和群众的关系,更损害了为文者自身的形象,可谓有百害而无一利。
B.随着寿光地区高污染的造纸和化工产业快速发展,破坏了当地的绿色蔬菜种植环境,影响了驰名全国的寿光蔬菜的质量。
C.国家发改委日前发文规范了各级医院的各项医疗服务价格,并要求医院不得借口更新医疗设备、购置新的医用试剂为名增加收费项目。
D.微博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议政平台,许多政府部门陆续建立起官方微博,及时发布相关信息,主动采纳民间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二、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1
(3)__________,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
(4)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三、文学类文章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灯 笼 吴伯萧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斗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一跳又一跳的鬼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跪堂谱,“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记得,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来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老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的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母亲给留着的宵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作点缀。挂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却不甚了然。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衔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意儿,如同黑漆大门上过年贴丹红春联一样。自然,若是纱灯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妆饰吧。假定是暖迟迟的眷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2
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
[注]
几个斗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注] 雪夜入蔡:指唐代大将李愬雪夜谋袭蔡州擒藩镇吴元济的故事。 (本文写于20世纪三十年代,有删改)
6.第一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文章,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4分) (1)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这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训练三十一
1.C [解析] A项, 黑魆魆(xū);B项,不稂不莠(lánɡ);D项,模样(mú)。 ...2.B [解析] A.“细水常流”应为“细水长流”;C.“联珠炮”应为“连珠炮”;D.“召之即来”应为“招之即来”。
3.C [解析] C.登峰造极:比喻学问、成就等达到了最高的境地。A.不绝如缕:形容形势十分危急,或指声音微弱而悠长。这里是“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应该用“络绎不绝”。B.差强人意:大致令人满意。与语境不符。D.处心积虑:蓄谋很久;指存心已久,费尽心机,也指千方百计地谋算。此处不合语境,应该为“绞尽脑汁”。
4.D [解析] A项递进关系颠倒,应将“不仅”和“更”后的内容进行调换;B项成分残缺,“破坏”“影响”无主语,删去“随着”;C项,句式杂糅,删去“为名”或将“借口”改成“以”。
5.(1)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别有幽愁暗恨生 (3)信誓旦旦 (4)虽一毫而莫取
6.[答案]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2分)
(4分,两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大意对即可)
[解析] 此题考查开头的作用。作者写小时候喜欢火,喜欢光,联系后面关于灯笼的故事可知,此内容在结构上主要是起铺垫的作用。
7.[答案] (1)表面写族姊家华贵朱门颜色变暗淡了,不再鲜艳了(1分),实际上写族姊家庭早已衰败。(1分)
(2分,两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大意对即可)
(2)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1分)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1分)
(2分,两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大意对即可) [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1)句要弄清“朱门”的含义。古代王侯贵族的住宅大门漆成红色以示尊贵,古以“朱门”为贵族邸第的代称。文中“朱门”褪色则是说原为京官的族姊之家如今成了“破落户”,衰落了。(2)句首先要弄清“雪夜入蔡”典故的含义,其次作者说这个典故给人的感受是“亮起了人的耳目”,即受到典故中爱国精神的感召与激励。
8.[答案]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6分,五个要点,答对一个要点给1分,答对五个要点得满分,大意对即可) [解析] 此题考查归纳与概括文章的思想感情。这篇文章由点及面,由小时候喜欢的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再又想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壮烈事迹。作者喜欢灯笼的过程也是一个感情与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要整体把握文章的思路来解答。
9.[答案] 分析: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1分)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1分)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1分)
(3分,三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大意对即可)
评价: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1分)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
4
激越旋律,催人奋进。(1分)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2分)(评价言之成理即可)
(4分,观点+分析,3分;语言表述,1分。意思对即可。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充分。有观点无分析不给分。没说出观点,只叙述的,最多给3分)
[解析] 此题考查探究文章的背景与思想意义。从注释来看,此文写于抗战时期,故作者在文章最后说“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挑灯看剑”的典故源自辛弃疾,表达的是杀敌卫国、抵御外辱的主题。作者说 “灯笼不够了”,应该数“燎原的一把烈火”,鲜明地表达抗敌卫国的感情。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