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古代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5 11:55:3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中国古代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一般分为文学史和作品选两门课程。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实施,以及教育改革的要求,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本文在科学发展观的视角下,分析我国目前古代文学教育的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关完善策略建议。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文学史,作品选

中国古代文学(以下简称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专业主干基础课程。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将会对教学质量产生不良的影响。本文仅就古代文学的课程设置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

1、中国古代文学教育重“史”轻“文”

古代文学是大学中文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讲授和学习的内容,一是 中国古代的文学现象及其发展历史,一是中国古代各时期、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所以上这门课的教师和学生手中一般也有两套教材:一套《中国古代文学史》(以下简称“文学史”),一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以下简称“作品选”)。前者系统地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概况和一般规律,评析各个时期的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作家作品,因为重在宏观的描述和评价,又限于篇幅,所以不能对涉及的具体作品作大量的例举和详尽的解释、赏析;而后者则裒集较具代表性的、较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详加注解,配合前者使用。一般说来,作为配套教材,“作品选”应该是对“文学史”的充实和印证,应该能使学生通过对具体作品的阅读和鉴赏,达到对后者更实在、更充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一套“作品选”教材所编选的作品,应当尽力满足理解“文学史”相关内容的需要。也就是说,“文学史”教材上的大多阐释和论断,应由“作品选”中来提供具体有力的佐证。然而笔者以为,各高校中文系现行的不少“作品选”教材,往往很难达到上述要求。相反,它们作为“文学史”的配套教材,与后者普遍存在着某些割裂和疏离的现象,很有改进的必要。

实行学分制之前,古代文学只开设了一门课程,即《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以下简称文学史)和“历代文学作品选读”(以下简称“作品选读”)两大部分。学生手头的教材既有《中国文学史》,又有《历代文学作品选》。这门课的教学目的是既要让学生掌握中国文学发生、发展的过程。了解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熟悉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等;又要培养学生阅读分析鉴赏古典文学作品的能力。但因教学内容太多(从先秦文学一直到近代文学),而课时有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讲授的主要是《中国文学史》,而《历代文学作品选》讲得很少,只有先秦文学因语言文字古奥难懂,讲读了部分作品。实际上“作品选读”应单独作为一门课程。与文学史同时开课,有的高校尤其是一些本科院校就是这样做的,但因专科学校学制较短学时较少,还难以将它独立开课,一般都是把它与文学史合并为一门课程。然而仅文学史的内容要在 300个左右的学时里讲完,时间就比较紧张,而它又是《中国古代文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不能讲得太简单,更不能不讲,在这种情况下.就只好把“作品选读”舍弃一旁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般只对为讲授文学史的需要而不得不讲的少数作品作简要分析,而更多的作品只能留待学生课后 自学。这势必影响学生解读文学作品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素质,同时也使得他们对文学史的理解仅停留在浅层深入不下去。这种“重史(文学史)轻文(文学作品)”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问题,在当时得不到解决。然而,实行学分制后,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中文系最近制定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以下简称《教学计划》)中。除了“专业必修课程”(即原来的专业主干基础课程)之外,还增设了不少“专业选修课程”,古代文学既有必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又设置了《唐诗研究》、《宋词技法研究》、《<红楼梦>与中国文化》等几门选修课程。由于增设的“专业选修课程”挤占了大量的学时,使得“专业必修课程”的学时被大大压缩。新开设的选修课程都是研究性课程,也不可能大量讲读作品,而且只有很少的3门,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另外,学生学习研究性课程既需要有比较全面的文学史知识,又需要有较大的作品阅读量和较强的作品解读能力,所以这个依然存在的“轻文”问题。如果还不解决,也必然妨碍新开设的选修课程的教学,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文学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中国文学史》教材,篇幅越来越大,从作家介绍到故事梗概、作品欣赏,面面俱到。尤其是有关作品思想内容的介绍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十分详尽。学生无需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去理解、去分析,教材常常都越俎代庖了。至于课堂教学,文学史则变成了文学史论。因为课时压缩,在这样短的教学时间里,具体作品的阅读和分析能省则省,教师讲授的往往只是结论和观点,学生要做的,就是记忆作家作品的名称,背诵所谓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的分析结果。也就是说,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大多是主观判断式的结论,而且这些结论常常也是教师从各种教材或参考资料上“拿”来的。

这样的教学弊病在于: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有时甚至令人无所适从。因为无论是对于作品的介绍分析,还是有关文学思想意义的观念或结论,都是教材编撰者总结的,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意识和编撰者主观的色彩,到底有多少符合实际情况,是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很难说。时过境迁,有时回过头来仔细看看,真的十分荒诞。

二、完善古代文学教育的对策

1、重新调整课程结构,健全新的课程体系

实行学分制后,为了学生灵活掌握学习进程的需要 ,各个二级学科的课程设置打破了过去单一的结构模式,形成多板块多门课程的格局。中文系最近制定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以下简称《教学计划》)把本专业的全部课程分为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类,“必修课程”又分为四小类,即 “公共基础课程”、“教育类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实践类课程”,“选修课程”则分为两小类。即“专业选修课程”和“文化索质选修课程”,而“专业选修课程”又分为“专业限选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两个板块。这样各个二级学科既可以设置“专业必修课程”又可以设置“专业限选课程”和“专业任 选课程”,改变了过去只有一门必修课程而无选修课程的格局。这样的课程结构设置,既适应了学分制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进程的需要,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 有选择地深人学习某方面的课程,同时也兼顾了对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

2、重新确定文学史的教学内容,改革其教学方法

文学史与“作品选读”分开开课以后,可以解决“重史轻文”的问题,不过,由于课程内容发生了变化,课时又大幅度减少,新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在原来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教学方法也需要改革。那么,怎样调整、改革呢?

首先,要确立文学史教学的重点。文学史的教学应注重对文学发展脉络进行 “史”性描述,要强化“史”的意识。应把理清文学发展演变的线索,探究其演进的原因和规律,描述各种文体发展演变的轨迹。解释文学现象、文学思潮的兴替及原因。阐述文学流派、文学团体的理论主张和创作风格,确定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等,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主要教学内容。应该说传统的文学史教学也不是没有涉及到这些内容,但由于其教学模式的原因,导致侧重点有偏差。

对作家作品的评论也应从“史”的角度出发,确定其在文学史上的独特贡献,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文学评论,更不能是文学赏析。对作家作品的讲解还可以打破“作家生平、作品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的“三段式”结构,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采用不同的结构模式,这方面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有些章节值得参考。这种“三段式”的讲解方式用多了,不仅教师会感到呆板僵化,而且学生也会厌烦觉得枯燥无味。

3、合理分配学时学分,合理安排开课时间

各门课程的开课时间需要合理安排,《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安排在一、二年级的前三个学期开课,每个学期上一段。每学期的学分和周课时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多少来分配。

古代文学的全部课程都要安排在前四个学期内开课,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前修满学分提前毕业创造条件。如果学生需要重修或没有修满学分,则可以跟随下一年级的学生重修或续修。另外,还要协调好与古代文学相关的其它课程的开课时间,如《古代汉语》,其开课时间就不能滞后于古代文学的课程,宜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课,这样就能为学生阅读古代文学尤其是先秦文学作品扫除语言障碍。

4、围绕教学搞科研,以科研促教学

教学与科研应该紧密结合,不能各行其道,要围绕教学来搞科研,从而达到以科研促教学的目的。目前在我们中间存在着两种不利于提高教学水平的倾向,一种是教学与科研分离,有的教师讲授的课程是古代文学,而科研方向却是其它学科。虽然科学研究提倡打破学科界限扩大视域融会贯通,但还得看客观实际,我们不是通才,甚至科研基础还很薄弱,不可能处处开花结果。应专注于某一学科领域,根据教学确定科研方向或根据科研方向选择教学任务。这样教学与科研才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当然,这种教研分离情况的出现,并不是教师主观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而是某些学科课程少教师多而另一些学科课程多教师少导致的结果。另一种倾向是科研喜欢走“偏门”、“偏路”,认为这样更容易出成果。这种观点不无道理,因为那些热门的学科领域研究的人多成果丰硕,要想有新的突破确实不易,而那些冷清的研究者不多的学科领域似乎更容易找到创新点。

总而言之,要提高教学质量仅有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还不够,还需要有其它的措施,如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拉近古代文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课后自学的积极性等。

参考文献:

1、袁行需. 中国文学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郭预衡. 中国古代文学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党万生. 古代文学课程“作品选”与“文学史”教材的疏离问题及解决办法[J]. 河西学院学报,2005,21(6).

4、高益荣. 新教育理念下古代文学教学的思考[J].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24(2).

中国古代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5l5077uh64qfr016rpg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