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对某环隙脉冲袋式除尘器进行漏风率的测试,已知测试时除尘器的净气箱中的负压稳定为2500Pa,测试的漏风率为2.5%,试求在标准测试条件下,该除尘器的漏风率更接近下列何项? (分数:4.00) A.2.0% B.2.2% √ C.2.5% D.5.0% 解析:[解析]
根据《脉冲喷吹类袋式除尘器》(JB/T 8532—2008)第5.2条,该除尘器的漏风率为:
10.某酒店的集中空调系统为闭式系统,冷水机组及冷水循环水泵(处于机组的进水口前)设于地下室,回水干管最高点至水泵吸入口的水阻力为15kPa,系统最大高差为50m(回水干管最高点至水泵吸入口),定压点设于泵吸入口管路上,试问系统最低定压压力值,正确的是下列何项(取g=9.8m/s )? (分数:4.00) A.510kPa B.495kPa √ C.25kPa D.15kPa 解析:[解析]
本题的直接考点是《教材(第三版)》P504公式(3.7-13),但是教材针对这部分的分析出现错误,并且多次勘误均未改正,为说明其错误原因,做以下分析:
根据P504关于定压点的叙述,定压点确定的最主要原则是:保证系统内任何一点不出现负压或者热水的汽化(无论是系统运行还是停止),定压点的最低运行压力应保证水系统最高点的压力为5kPa以上。根据以上原则结合P505图3.7-26b对该系统进行水力工况分析:
(1)当系统停止时,为保证系统最高点A点压力不小于5kPa,B点的最低定压压力为: P B停 =PA min +ρgH=5+1×9.8×50=495(kPa)
(2)当系统运行时,同样保证A点压力不小于5kPa,列AB两点的伯努利方程: P B运行 =P Amin +ρgH-ΔH AB =5+1×9.8×50-15=480(kPa)
可以发现,系统停止运行时是对于定压点定压值选取的最不利状态,只要满足系统停止时定压值的要求,则系统运行时一定不会产生负压或者汽化现象,因此系统最低定压压力值。应选取495kPa。
由以上分析可知,教材公式(3.7-13)给出的计算方法是错误的,并且也没有合理的物理意义,本题的出题意图应该是有意考查教材的出错点,以考验考生真实的分析能力,但也不排除出题者并未意识到公式错误,以简单套用公式为目的给出510kPa的参考答案。
11.某工艺用空调房间共有10名工作人员,人均最小新风量要求不少于30m /(h·人),该房间设置了工艺要求的局部排风系统,其排风量为250m /h,保证房间正压所要求的风量为2130m /h。问:该房间空调系统最小设计新风量应为多少m /h? (分数:4.00) A.300 B.450 √ C.500 D.550 解析:[解析]
根据《民规》第7.3.19.2条,
首先,人员所需的最小新风量为:M 1 =30×10=300(m /h)
其次,补偿排风与保持空调区域空气压力所需的新风量之和为:M 2 =250+200=450(m /h) 因此,该房间空调系统最小的设计新风量为:M=max(M 1 ,M 2 )=450m /h
3
3
3
3
3
3
3
2
12.某空调工程位于天津市。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日16:00时的空调室外计算温度,最接近下列哪个选项?并写出判断过程。 (分数:4.00) A.29.4℃ B.33.1℃ √ C.33.9℃ D.38.1℃ 解析:[解析]
根据《民规》第4.1.11条或《教材(第三版)》P349,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逐时温度为:t sh =t wp +βΔt r
查表4.1-11得:β=0.43,查《民规》附录A得:t wp =29.4℃,t wg =33.9℃,故:
13.某二次回风空调系统,房间设计温度23℃,相对湿度45%,室内显热负荷17kW,室内散湿量9kg/h。系统新风量2000m /h,表冷器出风相对湿度95%(焓值23.3kJ/kg 干空气 );二次回风混合后经风机及送风管温升1℃,送风温度19℃;夏季室外设计计算温度34℃,湿球温度26℃,大气压力101.325kPa。新风与一次回风混合点的焓值接近下列何项?并于焓湿图绘制空气处理过程线。(空气密度取1.2kg/m ,比热取1.01kJ/kg·℃,忽略回风温升,过程点参数:室内d =7.9g/kg ,h =43.1kJ/kg ,室外d =18.1g/kg n 干空气 n 干空气 w
干空气
3
3
,h w =80.6kJ/kg 干空气 )
(分数:4.00) A.67kJ/kg干空气 B.61kJ/kg干空气 √ C.55kJ/kg干空气 D.51kJ/kg干空气 解析:[解析]
空气处理过程示意图如图所示,根据相对湿度95%,h=23.3kJ/kg 干空气 ,查h-d图得机器露点t L =7.7℃,二次回风混合点温度t O0 =19-1=18(℃),系统总送风量为:
根据二次混风风量关系比: 一次回风量为:
G 1 =G L -G w =4125.4-2000=2125.4(m /h) 一次回风混合点焓值:
14.某常年运行的冷却水系统如图所示,h 1 、h 2 、h 3 为高差,h 1 =8m、h 2 =6m、h 3 =3m,各段阻力见下表。计算的冷却水循环泵的扬程应为下列何项?(不考虑安全系数,取g=9.8m/s )
2
3
A~B管道及附件 C~D管道及附件 冷水机组 阻力/kPa 20 150 50 冷却塔布水器
(分数:4.00) A.215~225kPa B.235~245kPa C.300~315kPa √ D.380~395kPa 解析:[解析]
20 冷却水泵从水箱抽水经冷凝器(冷水机组)送到冷却塔布水器,因此不计从冷却塔依靠重力流至回水箱的管路阻力(可把“管路AB+水箱”当作一个“集水盘”来看待),由水箱提升至喷淋器的高差(h 2 +h 3 )相当于冷却塔中水的提升高度,根据《教材(第三版)》P492公式(3.7-7),其中根据P491下部所述,进塔水压H t 包含了集水盘到布水口之间的压差,因此,冷却水泵扬程为: H p =ΔP+H t =(P CD +P 冷机 )+[ρg(h 2 +h 3 )+P 布水 ] =150+50+1×9.8×(6+3)+20=308.2(kPa)
15.成都市某12层的办公建筑,设计总冷负荷为850kW,冷水机组采用两台水冷螺杆式冷水机组。空调水系统采用二管制一级泵系统,选用两台设计流量为100m /h,设计扬程为30mH 2 O的冷水循环泵并联运行。冷冻机房至系统最远用户的供回水管道的总输送长度350m,那么冷水循环泵的设计工作点效率应不小于多少? (分数:4.00) A.58.3% B.69.00% C.76.4% D.80.9% √ 解析:[解析]
根据《民规》第8.5.12条,冷水循环泵的耗电输冷比满足: ECR=0.003096∑(GH/η b )/∑Q≤A(B+α∑L)/ΔT
查各附表:G=100m /h(单台水泵),H=30m,∑Q=850kW,ΔT=5℃ A=0.003858,B=28,∑L=350,α=0.02 故: 3
3
注: 表8.5.12-3和表8.5.12-4在查询参数上标注不明确,易造成困扰,故作者对表8.5.12-3作出注释,以便考生理解:
系统组成 四管制单冷、单热管道B值 两管制热水管道B值 (两管制冷水管路B值也按该(热水管道对应冷水系统不取值,为列选取) “—”) — 21 — 25 冷水系28 一级统 泵 热水系22 统 冷水系33 二级统 泵 热水系27 统 同理,两管制冷水管路α值也应根据表8.5.12-4取值。 16.某空调办公室采用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设计室内空气温度24℃。房间热湿负荷的计算结果为:围护结构冷负荷1500W,人体显热冷负荷550W,人体潜热冷负荷300W,室内照明及用电设备冷负荷1150W。房
间设计新风量合计为300m /h,送入房间的新风温度要求为20℃。问:室内干工况末端装置的最小供冷量,应为下列何项?(空气密度为1.2kg/m ,空气的定压比热为1.01kJ/kg·K) (分数:4.00) A.2650W B.2796W √ C.3096W D.3200W 解析:[解析]
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新风承担所有系统湿负荷,室内末端干工况运行,仅承担显热负荷。 由于新风送风温度为20℃,低于室内空气干球温度,故承担了一部分室内显热负荷: 室内总显热负荷为: Q X =1500+550+1150=3200(W) 干工况末端最小供冷量为: Q=Q X -Q 1 =3200-404=2796(W)
注: 温湿度独立空调系统的负荷计算及负荷分配流程有别于常规系统,通常步骤为: 首先,根据室内湿负荷和新风量计算出新风系统的送风状态点,保证新风承担全部湿负荷。 接着,根据新风送风状态点,计算出新风系统所能承担室内的显热负荷。 最后,将剩余的室内显热负荷交给干工况末端来处理。
17.某变频水泵的额定转速为960r/min,变频控制最小转速为额定转速的60%。现要求该水泵隔振设计时的振动传递比不大于0.05。问:选用下列哪种隔振器更合理?并写出推断过程。 (分数:4.00)
A.非预应力阻尼型金属弹簧隔振器 B.橡胶剪切隔振器
C.预应力阻尼型金属弹簧隔振器 √ D.橡胶隔振垫 解析:[解析]
根据《教材(第三版)》P545公式(3.9-14)及公式(3.9-15) 水泵额定工况的扰动频率为: 所需隔振器的自振频率为:
故,根据教材所述自振频率小于5Hz时,应采用预应力阻尼型金属弹簧隔振器。
18.已知不同制冷方案的一次能源利用效率见下表,表列方案中的最高一次能源利用效率制冷方案与最低一次能源利用效率制冷方案之比值接近下列何项?
3
3
序制冷方案 号 1 效率 燃气蒸汽锅炉+蒸汽溴化锂吸收锅炉效率88%,吸收式制冷COP=1.3 式制冷 发电效率(计入传输损失)25%,电压缩制冷COP=5.5 发电效率(计入传输损失)45%,电压缩制冷COP=5.5 2 燃煤发电+电压缩制冷 3 燃气直燃溴化锂吸收式制冷 COP=1.3 4 燃气发电+电压缩制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