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认知视角下二语习得模式及陈述性知识与与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31 5:58:1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摘 要

语言的认知研究包括第一语言的研究,也包括第二语言的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20世纪60年代末新兴的学科领域,该领域主要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许多学者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他们把第二语言习得看做一个认知过程。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研究(cognitive approaches to SLA),强调的是认知心理学家的目标,即从心理表征和信息加工的角度探讨对第二语言知识进行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使用的过程。不少从事认知心理和计算机研究的学者开始用认知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来进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而且提出了许多基于认知科学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乔姆斯基曾在1980年语言习得的研究角度问题进行过一次争论。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语言学角度研究语言习得的学者认为,语言知识与其他知识系统相分离,语言知识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而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角度研究语言习得的学者们认为,语言知识和其他知识没有什么差别,语言学习的发展与其他学习类型相关并需要其他学习类型的参与。这两种不同的观点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即基于认知观点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和基于语言学观点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本文只要介绍的是基于认知观点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模式。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描述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心理模式现状。

第二部分,从理论的角度来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模式。 第三部分,从实践的角度来探究ACT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以及两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及策略。

关键词: 第二语言习得,认知模式,

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 ,教学策略

目 录

绪论 1 第一章 思维适应性控制模型 1 一、思维适应性控制模型

的概念及发展 1 二、ACT模型重要概念 2 三、语言学习经历的三个阶段 2 第二章 节奏变量与Levelt的产出模型 3 一、节奏变量 3 二、Levelt的言语产出模型与节奏变量 3 第三章 信息加工模型 4 一、信息加工的模型的一般原理 4 二、信息加工的特点及分类 4 三、第二语言教学与信息加工 5 第四章 竞争模型 6 一、竞争模型的含义、核心和研究方法 6 二、语言学习环境的作用 6 第五章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7

一、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差异 7 二、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7 三、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在汉语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7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绪 论

有关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40年代(Fries,1945),当时其研究目的主要是出于语言教学实践的需要,其方法论基础是结构主义,研究方法主要是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现在,语言习得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计算语言学和语言教育学共同关 关心的多学科交叉的课题。认知心理模式是学习过程中的内部心理活动程序,可以说是各种教学范式的内部运作。语言的认知研究对于建立和熟练运用教学范式与学习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分别是:思维适应性控制模型,Levelt 的言语产出模型,信息加工模型和竞争模型。本文的前半部分将主要介绍这几种重要的认知模型的特征及其重要意义。本文的后半部分将把重点放在对思维适应性控制模型中的两个重要概念: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在具体实践中应用与策略的介绍。

第一章

思维适应性控制模型

一、 思维适应性控制模型的概念及其发展

John R. Anderson 的思维适应性控制模型于1983年提出。简称为ACT 模型。ACT模型是关于人的认知结构的模型,用以理解个体在进行认知活动时的知识结构内部的运作过程。它的发展过程如下图示: FRAN 图1-1 ACT发展图

FRAN:自由回想联结网络模式,J R· Anderson1972年提出。

HAM: 人类联结记忆模式, J R· Anderson与Bower于1983年共同提出。ACT

模型的前身。

ACT: J R· Anderson 1983提出。

ACT﹡:由J R· Anderson 在ACT的基础上,修正而得。

HAM ACT ACT﹡ ACT-R

ACT-R:由多个模块组成,在ACT模型发展而来。

二、 ACT模型的几个重要概念

(一)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称描述性知识。它是由许多“陈述性知识模块”促成的网络来表现,所有的这些模块都被存储在公用的陈述性记忆中。它的习得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对环境信息进行编码,具有被动性和接受性。;另一种是对以往目标的结果进行存储,具有主动性和建构性。程序性知识,也称操作性知识。它是通过大量的“产出规则”来表现。它的习得方式是类推。类推有两个要素:首先,有一个需要解决的目标:其次,学习者需要有能力解决这个目标的事例。 (二) 学习假设和行为假设、符号层和子符号层

学习假设是关于新的知识如何被习得的假设,行为假设是关于如何用习得的知识完成认知任务的假设。符号层涉及离散知识结构,子符号层涉及类神经的激活过程,子符号层决定符号层。 (三) ACT模型的核心概念产出系统

产出系统有产出规则组成,每个产出规则均表述为“如果---那么”的规则,也可以表述为“条件---行动”对。

图1-2 ACT产生式系统的框架图

三、 语言学习经历的三个阶段 (一) 三个阶段的特点

第一阶段:陈述性阶段。很多事例作为陈述性事实被存储在记忆当中。当学习者开始学习一个新的产出规则时,因为没有现成的激活程序,就完全依赖于陈述性知识。

认知视角下二语习得模式及陈述性知识与与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5ulg1aha44ddq343gzh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