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毒体、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2、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处于机体防御第一线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所清除,也可以由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物质将相应的病原体清除。 3、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4、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结局:病原体被清除,感染者获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发病;小部分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5、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 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
6、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 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在此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系非感染源,不同于病原携带状态)。
7、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1) 患者(2) 隐性感染者 (3) 病原携带者 (4) 受感染的动物 8、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1)呼吸道传播(2) 消化道传播(3)接触传播(4)虫媒传播(5)血液、体液传播 9、人群易感性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他们对病原体都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10、再燃: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
现的情形。
11、复发: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12、稽留热:体温升高达39℃以上而且24小时相差不超过1℃,可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极期
13、弛张热: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 14:间歇热:24小时内体温被动于高热与正常体温之下,可见于疟疾、败血症等。 15、大球形颗粒:又名Dane颗粒,为完整的HBV颗粒,由包膜和核心组成。
16、急性肾功能不全:又称肝肾综合征,或功能性肾衰竭,重型肝炎或肝硬化时,由于内毒素血症、肾血管收缩、肾缺血、前列腺素E2减少,有效血容量下降等因素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降低,引起急性肾功能不全。
17、慢性肾衰竭:是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导致的腹水或门脉高压、凝血功能障碍和肝性脑病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肝功能失代偿。
18、肾综合征出血热:肾综合症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典型病例病程呈五期经过。
19、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由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引起的致命性慢性传染病。本病主要通过性接触和体液途径传播。其特征是HIV特异性侵犯人体免疫系统的中枢部分—CD4+T淋巴细胞,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最后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导致AIDS。
20、人禽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某些感染禽类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21、麻疹粘膜斑:在病程的2-3天,出现于双侧第二磨牙对面的颊粘膜上,为0.5-1mm针尖大小的白点,周围有红晕,起初时仅数个,1-2天内迅速增多融合,扩散至整个颊粘膜,形成表面的糜烂,似鹅口疮,2-3天内消失,为麻疹前驱期的特征性体征,具诊断价值。 22、狂犬病:又名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病死率100 23、内基小体:具有特征性的病变是嗜酸性包涵体,称为内基小体,为狂犬病毒的集落,最常见于海马以及小脑浦肯野细胞。
24、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和白细胞减少等。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
25、干性霍乱:起病急骤,发展迅速,尚未出现吐泻症状即进入中毒性休克而死亡 26、流行性脑脊髓炎膜炎:(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其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伤。 问答:
1、疹子出现的时间和先后次序:水痘风疹第1天,猩红麻疹次第连(2、3日),斑疹伤寒第5日,伤寒再接第6天
2、甲类传染病(强制管理的传染病):鼠疫和霍乱
丙类: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棘球蚴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意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3、流行性感冒病毒:正粘病毒科,RNA病毒 治疗:离子通道M2阻滞剂(金刚烷胺)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
4、人禽流感病毒: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RNA病毒,治疗同上 5、典型麻疹的临床表现:
典型麻疹(约10天)“3-3-3”:
(1)前驱期(初期):发热至出疹,约3天。 a主要为呼吸道及眼结合膜发炎的卡他现象。
b特殊体征为斑,位双侧第二磨牙对面的颊黏膜上,具诊断价值。 c麻疹前驱疹:一过性。 (2)出疹期(极期):约3天。
a发热和呼吸道症状达高峰,毒血症状加重。
b发疹顺序(从上到下):耳后发际—-前额、面颈—-胸腹背、四肢---掌足底。 c皮疹特点:淡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疹间皮肤正常。
(3)恢复期:约3天。迅速好转,按出疹顺序(上-下)消失,色素沉着,细小脱屑。
6、肾综合征出血热病理生理:于本病3-7天出现的低血压休克称原发性休克,少尿期以后发生的休克称继发性休克。原发性休克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使血容量下降。继发性休克原因主要是大出血,继发感染和多尿期水与电解质补充不足,导致有效血容量不足。
7、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表现:
发热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全身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害和肾损害。多起病急,胃寒,发热常在39-40间,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腹痛腹泻呃逆)、神经精神症状(嗜睡烦躁谵妄或抽搐)
毛细血管损害征主要表现为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征。皮肤充血潮红(三红:颜面。颈。胸部),重者呈酒醉貌,粘膜充血(三红:眼结膜,软腭,咽部)。水肿(球结膜,面部,眼睑)。鼻出血咯血黑便或血尿,皮肤出血多见于腋下及胸背部,常呈搔抓样条索点状瘀点。可出现腹水。肾损害主要表现在蛋白尿和镜检发现管型。
低血压休克期:一般发生于第4-6日,,多数患者在发热末期或退热同时出现血压下降,少数在退热后出现,轻型患者不发生低血压或休克。一般持续1-3天,其持续长短与病情轻重,治疗措施是否及时和正确有关,一般血压开始下降时四肢尚温暖,当血容量继续下降则出现脸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或不能触及,尿量减少等。当大脑供血不足时可出现烦躁谵妄神智恍惚,少数顽固性休克患者可出现发绀,并促使dic,脑水肿等发生
少尿期:常继低血压休克期而出现,亦可与低血压休克期重叠或由发热其直接进入本期。主要表现是尿毒症、酸中毒、水和电解质紊乱、
少尿期,常继低血压休克期而出现,亦可与低血压休克期重叠或由发热期直接进入本期。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50ml为无尿。少尿期一般发生于第5-8病日,主要表现:1、少尿或无尿2、尿毒症3、酸中毒4、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者-高血容量综合征和肺水肿。临床表现: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顽固性呃逆,可出现头痛、烦躁、嗜睡、谵妄、甚至昏迷和抽搐、出血现象加重(皮肤瘀斑增加、鼻出血、便血、呕吐、咯血、血尿等)等症状。(酸中毒-呼吸增快或Kussmaul深大呼吸。钠水储留→腹水和高血容量综合征-体表静脉充盈,收缩压升高;电解质紊乱:高钾血症、低血纳和低血钙)
(四)多尿期:此期为新生的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尚未完善,滤过功能部分恢复,加上尿素氮高渗性利尿作用,使尿量明显增加。多数患者少尿期后进入此期(尿量>2000ml/日为进入此期),少数-发热期或低血压期转入此期(尿量>3000ml/日进入此期)。多尿期一般出现在病程第9-14天,根据尿量和氮质血症情况可分为以下三期:1、移行期(每日尿量400~2000,但尿毒症仍然严重-血BUN和肌酐等浓度反而升高,症状加重,不少患者因并发症死于此期)2、多尿早期(>2000ml,氮质血症未见改善,症状仍重)3、多尿后期(>3000ml,精神食欲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