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幼儿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对策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6 3:02:0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幼儿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对策

【摘要】我国家庭教育一般有两种教育模式:一种是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另一种是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隔代教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认识隔代教育的利弊,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努力克服各类负面影响,使孩子在现实教育中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字】隔代教育 利弊 对策 一、家庭教育中隔代教育的现状

隔代教育从狭义上讲,是指年轻的父母由于工作的父母由于工作等情况无法照顾孩子,将自己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交给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这种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称之为隔代教育。而从广义上讲,隔代教育不单指祖父母对幼儿的教育,也包括年纪较大的祖辈老人来照顾幼儿的日常生活,[承担教育责任,这种做法也可称之为隔代教育。[1]

在国内,0—6岁儿童家庭抚养中祖辈家长占据重要地位。《新闻周刊》2004年报道,一项关于“隔代教育”的全国范围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对0—3岁儿童抚养方式的调查显示,与祖辈家长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家庭共占73%,有祖辈家长参与儿童抚养的共占84.6%。[2]在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占到总数的一半,而在北京,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多达70%,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3]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形成,祖辈承担对孙辈的家庭教育正成为很多的家庭教育特色。

据中国老龄化科研中心对全国城乡20083位老人的调查,照看孙辈的老人占了66.47%,隔代抚养孙辈的女性老人在城乡分别达71.95%和73.45%。[4]

农村的留守儿童所占比例比城镇所占的比例要大,据2009年文章显示: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5]

[1][2]

王兰枝,王现军,幼儿家庭教育[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3(236). 李虹曾,隔代教育的利弊分析[J],山东教育,2002(11). [3]

李石华,隔代教育,备受宠溺的孩子怎样教[M],北京,朝华出版社,2009 [4]

竺波,刘越,薛云,祖辈心理健康教育观与教育方式的实证研究[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0(03) [5]

牟璐,全社会都来关爱留守儿童[J],农民文摘,2009(9)

1

二、隔代教育的利弊分析

(一)隔代教育的有利因素

1、祖辈老人有着平和的心态和充裕的时间

祖辈往往是退休在家或没有工作的休闲老人,他们有的是时间和精力,帮儿女带带孙辈他们很乐意很开心,可以说带孙辈本身就是老人休闲生活的一部分。年轻的父母们往往处于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工作压力较大,很容易把工作种不良的情绪带回家里,造成不太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待孩子的态度容易急躁,从而会影响到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而祖辈们早已脱离那种紧张的状态,心态上比较平和加上老年人具有返老还童的心理,这就使得他们特别喜欢小孩,也更容易融入孩子们的游戏。其实对于老人们来说,子女们都忙于工作没时间陪伴他们,自己突然从充实的工作中退养下来,心灵上的落差是在所难免的。这个时候孩子的陪伴正好能够弥补老人心灵上的空缺。因此,孩子离不开老人的照顾,老人也离不开孩子的陪伴。

2、祖辈家长有着抚养经验和规律的生活作息

祖辈在抚养孩子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孩子各阶段的发展特点也 解得更准确些,尤其在孩子生病或遭遇突发问题时,知道如何应对处理,因为他们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不会像没有经验的父母一样慌了手脚。祖辈们冷静的处事方式也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给孩子的父母带来经验。而且老人一般生活都比较有规律,他们可以教导孩子早起,晚上早睡这些对孩子的生长有好处。

3、祖辈家长有着丰富的阅历和良好的传统美德

祖辈往往有着数十年的生活经验、长期的工作历程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能 够教育孩子更加细致冷静。祖辈能够给孩子创造一个愉快、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对孙辈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祖辈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还积累了独特的智慧、才能,有的擅长琴棋书画;有的爱好运动锻炼;有的善于戏剧、歌舞;有的心灵手巧,能剪纸、刺绣、自制玩具。有的熟悉农谚气象知识,有的文化水平较高,能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这不仅丰富了孙辈的生活乐趣,也能有意无意引导孙辈观察、求知、探索,在耳濡目染中愉快的参与学习、劳动,发展智慧和才能。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风气变得日渐浮华,一些人不免会沾染上诸如急

2

功近利、铺张浪费等不良习气,使得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美德逐渐消失,失去了原有的味道,老一辈会更多地保留这些传统文化和美德,能够为孩子灌输更多做人的道理。有他们参与教育孙辈,孩子们不仅可以接受到文化的熏陶,也有机会更好地传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美德。

4、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并为年轻的父母解决后顾之忧

老人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任何教育机构都是无法比拟的。他们乐于为孩 子奉献,这有利于孩子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安定。所以将孙辈托给祖辈抚养,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年轻父母,使他们更专注于工作和事业。由于居高不下的离婚率使得很多孩子成长在单亲家庭里,隔代教育很好的弥补这类家庭中父亲或母亲的性别角色缺失,这对孩子健康的性别认知有着正面的作用。隔代教育对老年人摆脱离开工作岗位后的孤寂,在与孩子共处、互动和同乐中获取生命活力,发挥余热,老有所为,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隔代教育的不利因素

1、过分溺爱,一手包办易产生心理问题

我们常说的“隔代亲”,也是祖辈你爱孙辈的一种体现。可能是因为祖辈在年轻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让子女得到应有的照顾,他们就把这些未完成的爱转嫁到孙辈上来,算是对自己子女的一种补偿。祖辈往往对孙辈无原则的百依百顺,孩子要什么,老人就给什么。祖辈对孙辈容易纵容护短,父母管教有缺点或犯错的孩子,有些老人会出来干预,甚至在孩子面前数落孩子父母的不是,结果非但孩子的缺点得不到及时的克服,反而使有的孩子以为有了后台靠山而有恃无恐,变得无法无天。祖辈把孩子放在家中的核心位置,包办孩子生活上的所有事情,帮着孩子穿衣、整理玩具、背书包、喂孩子吃饭、怕孩子吃亏就不愿意让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游戏。

老人的处处服侍、包办代替,造成孩子四肢动作发展缓慢独立生活能力差,处处依赖家长,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等等。老人的过分保护,不仅扼杀了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信心,而且会使孩子在成长中稍微受挫就一蹶不振产生心理和行为的障碍。导致孩子变得极为自私、胆小娇气、弱不禁风。孩子不合理的欲望因常会无原则的得到满足,影响自我意识的发展,容易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的不良个性。

3

2、教育的思想观念陈旧

祖辈家长在自己长期的生活、学习与工作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教育观, 相对来说比较保守和传统,思维模式容易僵化而缺少变通,教给孩子过多的老经验,缺乏开创性精神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很多祖辈没有受过基础教育,文化素质低,无意识的给孩子传授不少封建迷信的东西,同时也阻碍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识。退休后的祖辈家长活动、交往的范围比较有限,信息的来源受到一定的限制,其视眼、理念容易与时代脱节;祖辈对孙辈重情感轻理智的心理特点,加上老年人的慈幼之性和“再苦不能苦了孩子”的补偿心理,容易造成他们对孩子过分溺爱、迁就,过度保护和不应有的替代;由于年龄而产生的生理变化,祖辈家长在动作的灵活、语言的清晰、表情等方面毕竟有所欠缺。年幼的孩子容易通过无意识的模仿受到影响。祖辈家长的这些特点会对幼儿社会化的进程产生不利的影响。

3、引发家庭矛盾,导致亲子隔阂

由于社会阅历、教育程度、时代背景以及生活方式、工作内容等多方面的 差异,祖辈与父辈在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内容、标准、重心以及具体方式方法等方面多有分歧和差异,在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下,容易导致家庭失和,孩子也无所适从,进而形成双重人格或分裂人格,加重亲子隔阂,酿成家庭危机。 当今社会很多父母在孩子步入小学时从祖辈的身边接回来,由自己照顾。其实孩子出生后的那几年,父母对他的影响很重要。父母才是孩子最重要的亲人,孩子从小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处处迁就袒护孩子。当父母接管时,他们会看不惯孩子的种种行为,就会急于让孩子更加疏远父母。孩子会跑到祖辈那里求庇护,如果祖辈再出面阻挠,那随之而来的就是家庭矛盾进一步升级。

4、加重老人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不少老人一生节俭,多历坎坷磨难,饱经风霜严寒之苦,再加上退休后收 入下降,本就难以度过一个较为安乐的晚年。一旦被迫在经济和精力方面超过自身承受能力,隔代教育对他们而言就是个苦差事。在经济重负之下,他们还要忧心子女的艰难环境,多重压力沉重不堪。隔代教育容易助长年轻父母的依赖心理,进而危及他们的未来,祖辈帮他们一把的好意被他们不无恶意的利用,老人往往陷入隔代教育的的无底洞中,难以自拔。与此同时,年轻父母的依赖思想有增无

4

搜索更多关于: 幼儿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对策 的文档
幼儿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对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6by61sut5036aw5tvxo0daes3y38300x26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