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16 7:33:5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一、【教材分析】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过程方法 情感 目标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运用图片说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1.结合图片与教学情境||,更加深刻地了解城市与乡村聚落景观差异||。 2.通过对特色民居的资料搜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的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通过对保护世界遗产的问题分析||,懂得保护世界遗产的意义与措施||。 1.了解自然与聚落的关系||,尊重自然||,热爱自然||。 2.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情感||。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情景教学法、资料搜集法 学生提前搜集自己感兴趣的特色民居||,并找到它们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二、【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同学们||,你们生活的家乡是怎样的?是城市还是乡村||。接下来这两位同学要为我们介绍自己的家乡||。 感谢两位同学的精彩介绍||。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我们把人类的这些聚居地||,称为聚落||。 【板书: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过程与组织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3小明:我来自农村||,家乡周围有农田、果树、 分钟) 池塘||。夏天可以去池塘里摸鱼捉虾------村里有小路通往附的小镇||。 小红:我来自城市||,城里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学校、医院------城里道路纵横||,车辆很多||。 【过渡】根据两位同学的描述并结合自己的【小组合作】 学习一 生活经验||,你能否试着总结出乡村与城市根据两位同学的描述和生活经验||,讨论完成下表||。(2min) 乡村与城市景观的差异? 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时间2min. 学生展示: 景观的差异 乡村:房屋稀疏并且矮||,道路较少质量较差||,商店、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较少||,有 农田果树和鱼塘||。 城市:房屋高大而且密集||,道路多而质量好 ||,商店、学校、医院等设施较多||,几乎没 有农田果树和鱼塘||。 【转折】是什么原因造成乡村和城市景观出 现如此大的差异? 聚落不仅仅是人们生活的地方||,更是人们 劳动的场所||,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造成了 学生举手回答:耕种、放牧、捕鱼、砍伐树城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出示图片:农村、牧村、渔村、林村)结木||。 合图片请大家思考这些乡村的人们主要从 第1页/共5页

事什么工作? 学生举手回答:银行、学校、医院、商场、(出示图片:城市景观) 工厂等地方上班||。 那么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什么工作? 【总结】由于乡村或城市的人们劳动生产方式差异||,导致乡村和城市景观出现差异||。一般来说||,现有乡村后有城市||,目前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居住在城市||。

【过渡】聚落往往形成于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假使我们能历史重演||,回溯到远古时期||,让你为我们临沂选址你会选择甲、乙、丙哪一处?原因是什么?

学生举手回答: 选择乙||,沿河平原地带||。 这里地形平坦…

这里土壤肥沃||,适于耕种… 这里水源充足… 这里交通便利…

(出示:亚洲文明发祥地)

看来大家的选择与古代的人们一致||,世界 上最早出现的城市多数在大河的冲积平原

上||。

除了这些因素||,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也会影

响聚落的形成||,例如金融发达的上海形成 金融城市||,资源丰富的攀枝花形成钢铁城 市||,文化资源丰富的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

||,风景优美的威尼斯形成旅游城市||。

学生阅读课本82-83页||,了解环境对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影响||,总结答案||。 举手回答:

1.河流中下游平原;高山、荒漠

2.团块、条带

【过渡】环境因素不仅影响聚落的形成还会

影响聚落的分布、形态等||。

请大家阅读课本82-83页||,说说环境是如 何影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的?时间2分钟

1.环境影响聚落的分布:

目前世界上的聚落集中地分布在 地区||,而 、 地区就较少或没有

聚落的分布||。

【合作探究】 2.环境影响聚落的形态:

在一些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人口众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西亚、东南亚民居与环境

并交流自己所了解的特色民居与环多||,房屋密集||,聚落常呈 状||。在山的关系||,

境的关系||。 区||,有的聚落沿山麓、谷地、河流延伸成

1.在热带沙漠地区||,白天炎热||,昼夜温差状||。

【过渡】一些有特色的民居往往也能反映出大||,当地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一个地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请大家组内墙厚适应昼夜温差大||,窗小适应风沙大||。

2.双层木楼或竹楼;热带地区全年炎热多雨合作探究民居与聚落的关系||。

||,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就地【合作探究】民居与聚落:

取材||,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

学习二

聚落与环境

第2页/共5页

西亚民

居 东南亚民居

1.西亚的房屋具有 、 的特点||,这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2.东南亚的民居常见 ||,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这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3.你还知道哪些特色民居?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过渡】在人类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世界各地的人们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与他们的勤劳智慧||,创造出许多宝贵的聚落遗产||。它们记录了当时的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我们了解历史的一部“百科全书”||。 1.著名的文化遗产||。

许多著名聚落甚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出示图片)例如: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城||,山西的平遥古城||,云南的丽江古城||,安徽的皖南古村落||,澳门历史城等等||。你还知道或者你曾经游历过哪些世界文化遗产?与大家分享||。

【拓展】至2019年7月||,共有52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意大利并列第一||。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2处||,世界自然遗产12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4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4处||。 【转折】但是||,由于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原因||,一些聚落遗产逐渐减少或消失在“城市森立里”||。许多文化遗产遭到破坏||,例如《丽江古城又遭警告!》

请大家阅读课本85-86页||,小组合作讨论以丽江古城为例谈谈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住人||,因为上层通风防潮||,适应过于潮湿的环境||。

3.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分享特色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黄土高原… 蒙古包… 四合院…

学习三

保护文化遗产

【合作探究】

1.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主要特色?你怎样理解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

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经历||,说说自己知道的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 长城… 三清山…

【合作探究】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总结答案||。

1.丽江古城具有保存完好的少数民族建筑||,特色的民族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

2.过渡开发||,过渡商业化、水源遭到污染、民族特色和生活习俗遭到破坏… 3.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乱刻乱画||,不攀折花枝…

第3页/共5页

语? 2.丽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3.如果你去丽江旅游||,作为一名旅游者||,你能为保护丽江古城做些什么? 情感教育 向丽江古城这样的文化遗产是我们历史的见证||,具有不可重复性||,更凝聚了世界各地劳动人农民的智慧||,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一定要有保护世界遗产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呼吁大家都积极正当保护文化遗产的志愿者||,将保护世界遗产落实到行动中||,从身边小事做起||,文明出行!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1.聚落的两种基本形态是( ) A.城市和乡村 B.工人和农民 C.平原和高原 D.气温和降水 2.下列地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是( ) A.热带雨林地区 B.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C.热带沙漠地区 D.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3.在下列地区||,一般来说||,聚落比较密集的是( ) A.高山地区 B.丘陵地区 C.平原地区 D.河流上游地区 4.中国的很多房屋坐北朝南||。下列关于坐北朝南建房的好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以防寒冷的北风 B.可以防台风 C.阳台上可晒太阳 D.让南风吹进屋内||,夏天凉爽 5.下图所示地区是一大片未开发地区||,有人想在那里开垦一片土地||,种植农作物并建一栋房子||,供自己长期居住||。①②③④四地||,最适宜建房的地方是( ) 查阅山东省内的文化遗产||。 课堂总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1. A 聚落的主要分为乡村与城市两种形态||。 2. B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相对适宜人类的居住||。 3. C 平原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水运交通便利等条件优越||,适宜聚落的发展||,因而比较密集||。 4. B 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来自于太平洋||,坐北朝南建房与台风没有关系||。 5. C 处位于水源丰富的平原地区||,适于聚落的建立||。 6. D 7. D 许多聚落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具有不可重复性||,应该尽量保留||。 达标测评 第4页/共5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6fh75u78758u602x74s2b61z97lf1017ii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