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举例1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4 15:29:1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占钱……赶 有钱……赞 没钱……骂、避

从以上板书可以看出,小说情节不长却也曲折起伏,特别是后面情节的安排,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如果我们把课文分成两大部分的话,应该分在哪里? 生:从开头到旅行之前为第一部分,从动身旅行到最后为第二部分。(通过人物对于勒的评价的学习,再来理清情节,可谓巧妙,轻松) 师:我用一幅对联概括两大部分的内容:

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 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

这家人盼于勒,盼了十年,希望与日俱增,甚至在脑海中出现了幻觉,明明远在天边,却如近在眼前,把骨肉同胞当成摇钱树,为了用于勒的钱订了上千种计划。一朝相逢,期望中的富翁变成了穷水手于勒,他们失望沮丧,本是同根生,相逢就是不相认,骨肉兄弟如同陌生的路人,前后之间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切因为什么?这幅对联少了一个横批。请同学们来拟。 (通过拟对联形式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生:人不如钱。 师:请解释一下。

生:于勒这个人还不如钱重要,盼于勒是假,盼于勒的钱是真。

师:有道理。还可以从这件事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来考虑。(引导深入思考) 生:“金钱至上”,“盼”是因为有钱,“避”是因为没钱,在人们的眼中金钱是至高无上的。

生:“世态炎凉”,开始他们热切盼望于勒,后来发现于勒没钱,就避之唯恐不及,根本没有兄弟亲情。

师:同学们拟得非常好,跟老师想的一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由家庭这个细胞看出社会整个肌体的情况,以小见大,可见其主题是深刻的。(总结提炼)现在我们再来作第二次分类,看看我们前面找出的评价分别是谁说的。(继续循着主线,改换角度引导思考)

生:“全家唯一的希望”,“全家的恐怖”,“分文不值的于勒”,“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这些都是大家的看法。“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这个流氓”,“这个贼”是母亲克拉丽丝说的。“这个家伙”是父亲菲利浦说的。“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是若瑟夫说的。

师:很好。这么归类以后,你们有什么发现?(引导归类提炼)

生:同一个人前后态度截然不同,母亲克拉丽丝开始极力夸赞于勒,后面又恶意咒骂于勒。

师:由此可以看出人物的什么性格?请谈谈你对克拉丽丝的看法。

生:这个人太无情义,满脑子只有金钱,非常自私、势利,只管自己的得失利害。 师:菲利浦夫妇都是小人物,不是十恶不赦的恶棍、坏蛋,但由于他们对待亲兄弟的态度,我们从心底鄙视他俩的人格。还有什么发现?

生:菲利浦夫妇有些不同,克拉丽丝骂于勒是贼是流氓,菲利浦只说于勒是这个家伙,说明菲是有点同情于勒的。

师:这位同学观察比较细致,但我们看看菲利浦是不是同情于勒?为什么? (老师不作否定,抓住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思考)

生:不是,因为菲利浦最终没认自己兄弟,本是同根生,相逢就是不相认,由此看出他也是无情的,他也是以金钱为重的,菲与克只是有点程度不同罢了。 师:很好,具体说说。

生:克拉丽丝更泼辣,更冷酷,更有心计,因而她也更令人讨厌。

师:这一家人都是一个态度吗?你们看看还有什么发现?(引导还没思考到的内容)

生:若瑟夫和他的父母不同。

师:好,我们来齐读文章写小若瑟夫的一段话:从“我看了看他的手”———“我的亲叔叔”。(读略)

师:同学们还没有把文中的感情读出来。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里一共三句话,前二句写谁? 生:写于勒。

师:是谁的目光看于勒? 生:若瑟夫的。

师:我读一下,你们看这目光包含了什么?(师读) 生:目光饱含了怜悯之意,对穷困潦倒的于勒充满同情。 师:第三句是写谁的心理活动? 生:若瑟夫的心理活动。

师:“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三个短语同指一个对象,何以要反复?“父亲的弟弟”是针对谁说的?“我的亲叔叔”强调什么?(引导抓住语言进行感情态度的鉴赏)

生:“父亲的弟弟”是针对父母说的,反映了若瑟夫对父母不认兄弟的困惑和不满,“我的亲叔叔”强调一个“亲”字,表明若瑟夫内心充满侄叔亲情。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遍。(生读)

师:这一遍读出了感情。若瑟夫与父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对比有何作用?(开始引导对小说标题和主旨的理解) 生:突出了双方的性格。

师:对。孩子是纯真的,大人是世故的;孩子是诚实的,大人是虚伪的;孩子是善良的,大人是势利的;孩子是慷慨的,大人是刻薄的。作者为何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最后探究题目的深层含义)

生:表明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希望人们能像若瑟夫一样,多一点同情,多一点友爱,多一点善良,他希望社会能更好一点。 (前面启发到位,学生得出这样的回答自然水到渠成) 师:好。下课。

搜索更多关于: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举例1 的文档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举例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6kj1446cc9sc9l3ppnv1xep036fc30199k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