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少安哥,只要这辈子可以和少安在一起,她就知足了。她不会在意别人的眼光,也不会被世俗所牵绊。只想要一个属于她自己,乌托邦式的爱情。如果说双水村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围城”,那么润叶已经完完全全的跳出了“围城”,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在审视自己的爱情。而孙少安却被束缚在“围城”里面,始终没能逃脱出它的范围。润叶的爱情观是浪漫的,是具有现代意识的。而孙少安的爱情却保留着传统的价值,受着尊卑有序的家族观念、门第观念、落后思想的制约。他的爱情观不同于润叶的浪漫的爱情观,他的爱情是保守的,受制于传统文化。但孙少安知道除了爱情,他还有友情、亲情。他有兄弟姐妹,为了那个家,他得扛起重担。在他的人生旅程中,把亲情看得高于一切,家族观念深深的烙在他的心上。所以,当润叶一直在坚持着她脆弱的爱情,追寻着少安的脚步,希望少安能像她一样,摒弃一切,一起到达爱得彼岸的时候,少安却踏上了去山西寻找秀莲的旅途。不得不说孙少安与润叶的爱情是悲剧的,是令人惋惜的,但润叶的悲剧爱情不能说是少安带给的,而只是因为他们的爱情价值观不同,爱情信仰有差异。
2.3 精神文化——坚韧性格的推力
黄土高原特定的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得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身上都有一种优秀的品质——坚韧的性格。不管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险阻,他们都不畏惧,因为他们坚信是愚公就能移山,“愚公精神”成为他们的生活支柱,给他们以希望,以前进的动力。
孙少安作为家里的长子,上完小学便被辍学在家,十三岁便扛起了生活的重担,他不怕吃苦,不怕受累。为的就是家里能过上好日子,为的是弟弟妹妹可以有出息,可以出人头地。但他却又从来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农民,他有思想,有作为。即使遇到了困难,他也从没有想着放弃,因为他身上流淌的是黄土高原的血液,他身上有着黄土高原人最真实的性格——坚韧的性格。他能与时俱进,首先提出了建立“双水村第一生产队”,虽然当时在很短的时间里以失败而告终,但孙少安并没有放弃向美好生活的追求,他一直在朝着美好的生活迈进。他是村子里第一个办场子的人,烧砖窑的创办给家里带来了希望也给双水村的村民带来
了希望。黑烟大冒的烧砖窑多么让人眼红啊!但天有不测风云,孙少安的砖窑出事了,再也冒不出黑烟了。出土的砖都成了废品,每块都有裂痕。孙少安和秀莲看着烧坏的砖傻眼了,因为那一块块砖里,不仅仅有他们一家人的血汗,更有全村人的血汗。而原因就是少安花大价钱请来的那个河南师傅,根本不懂烧砖的技术,他只是一个卖瓦盆的。孙少安就是太轻易相信别人,才导致把烧砖那么关键的技术交由他掌握,结果导致了这场家族灾难。但是就是处于这样的一种境况下,少安仍然没有放弃向生活挑战的决心,他四处筹钱,向信用社贷款,最终他的烧砖窑又冒出了黑烟。孙少安之所以能在这种境况下仍然保持着那颗向上的心,就是因为他有着黄土高原上所有人都引以为豪的坚韧的性格。
孙少平是一个平凡的人,但在他平凡的一生中我们更可以感受到他的不平凡之处。而他之所以不平凡就是因为在他的人生旅程中,始终坚持着他做人的原则,发扬着他坚忍不拔的品格。贯穿他一生的就是那种奋斗、拼搏、热爱生活,不向生活低头的精神。而孙少平身上的这种品质也是其魅力所在。从小家境贫寒的他,在原西县上高中的时候虽然每天只能啃着黑面馍,但他的心是快乐的。在高中毕业的时同田晓霞的一次离别聚会上,他说他绝对不会变成那种什么“满嘴说的都是吃,肩膀上搭几个褡裢,在石圪节上瞅着买个便宜猪娃;为几根柴禾或者一颗鸡蛋和邻居打得头破血流,牙也不刷,书都扯着糊了粮食囤??”,田晓霞虽然只是和他调侃,却实实在在的触到了孙少平的内心深处,他生怕自己也会被农村的传统的意识所埋没。从高中毕业回到家里后,他帮着家里人下地干活,分担家里的重担。但他的内心是不甘的,他渴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所以,当他决定离开家乡,单身一人来到黄原的时候,就注定他要比别人更能吃苦,更能受累。第一份工作是给别人家背石头,对于一个刚从高中毕业的学生来说,那又硬又重的石头是多么的沉!巨大的石头压在他的背上火辣辣的疼,他觉着他的世界里只剩下了石头。即使把他的背都给压烂了,但他依然咬着牙坚持着,从没有喊过累,叫过苦。当和他一起到大亚湾煤矿当矿工的工人们,每到月末领工资,连生活费都不够时,他却能领到全额工资。工友们纷纷拿出自己的衣物卖给孙少平换取生活费的时候,他第一次体会到了劳动的价值。只要劳动,通过自己的双手就可以受到别人的尊敬。不管生活给予他什么样的洗礼,他都能以他自己坚忍不拔的性格,以他拼搏向上的动力去征服它,战胜它。
乡土意识一个最重要的表现就是乡土文化,从农耕经济的发展模式,人们的小农经济思维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黄土高原的物态文化,封闭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从人们的封建意识,年轻人的爱情价值观中我们可以体会出当时黄土高原的人们的一种宗教信仰;从孙少安、孙少平的奋斗历程,人生追求中我们可以体悟到黄土高原特有的精神文化,坚忍不拔的性格。
三、割不断的乡土情——乡土情结
3.1 挚爱于黄土地 3.1.1 恋乡
路遥来自黄土高原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他七岁的时候便被父亲过继给了大伯家。他的童年是不幸的,但他从来没有厌恶过他生活过得那片土地,相反,他对那片土地爱的深沉。那里有他的欢笑,他的悲伤,他的痛苦。经过自己的努力,路遥在他青年的时候就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外面的世界。能去领略一下外面的世界是每个黄土高原人的梦想。他们以走出大山为荣。而路遥去了城市,他是从农村走向城市处于城市交叉地带中的千千万万青年中的一员。当他领略过城市的繁华与喧嚣之后,唯独对那片他生活过的土地情有独钟
路遥创作的作品也都是以黄土地为背景,以黄土地上那勤劳淳朴的人们为对象。叙述着发生在那里的不平凡的人和事。他对他的故土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他留恋那片土地。孙少平也是处于“城市交叉带”中的一员。他一方面向往着外面的世界,希望自己可以坐上火车去远方;另一方面却又受制于传统文化,不能从传统文化中脱离出来。处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尴尬地带。路遥曾经说过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他塑造的人物也都是极平凡的人物,但在平凡中更能见出他们的不平凡。路遥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乡土情结与土地意识,走出回归的人物发展故事模式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就是受到陕北特定文化的影响和作者自己个人的成长经历。比如作者在《人生》中所塑造的高加林形象,就是一个离开土地,回到土地,
再离开,最终却又回到土地的形象。
3.1.2 思乡
孙少平说:“这黄土地上养育出来的人尽管穿戴土俗,文化粗浅,但精人能人如同天上的星星一般稠密,在这个世界里,自有另一种复杂,另一种智慧,另一种哲学的深奥,另一种行为的伟大”。所以,孙少平、润生、金波从农村走出来走向了城市,他们以“农村人”特有的行为去征服城市,在喧嚣的城市里以“农村人”的姿态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他们始终保持着“农村人”特有的身份。
孙少平一直觉着自己应该是那个坐在火车里的人,是那个去远方创造自己“世界”的人。他应该去体验一个不一样的生活。他羡慕金波,可以去另一个世界。当他终于扒上去黄原的火车,来到黄原的街头,他惊呆了。更准切地说他恐惧了。但他只在心里对自己说,不能回去。就算吃点苦,受点累,那也是一次生命不一样的洗礼。他以揽工汗的身份出现在黄原的街头,他还是没有离开他深爱着的那片土地,只不过这次换了一个身份。当然,土地也给予了他大的馈赠。不管他是一名揽工汉还是后来大亚湾煤矿的一名挖煤工人,他从来都没有脱离过他的土地,他依然和他的土地深深的相恋。
所以,不管你是什么身份,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地委书记,还是一个平凡的劳动人民。当人们离开家乡,踏上远方的火车去找寻属于自己的世界时,心中的故
土永远都是人们的牵挂。因为在那片故土上还生活着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兄弟姐妹。孙少平无论自己是一个不起眼的揽工汉还是一名挖煤工人,自己挣的钱总要寄给家里年迈的父亲和正在上大学的妹妹。他说自己想要给父亲箍一孔全村最漂亮的窑洞,因为窑洞是村里人光景过得好坏的标准。他还想在新窑前拍一张全家福,不管他身在何方,他心里牵挂的永远是他的家乡,他的亲人,在这浓浓的思乡之情中更可见出他的乡土情结。
3.2 心灵的伊甸园
故乡永远是远行人精神上的支撑,心灵的伊甸园。因为故乡已经幻化为一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