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与鸟文化
人类理想的家园是鸟语花香的家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描绘了这美好的境界。鸟儿,这七彩斑斓、多彩多姿、啼鸣如歌的天生灵物,真是人类的佳朋良伴。
鸟类给了人们精神的向往。“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寄托了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和向往。而小学生写作文,更爱说: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这又充分展现了儿童梦幻般的畅想······鸟类,把人类的心和大自然贴得很近很近。面对日益现代化的都市水泥建筑丛林,人们更是渴望看到鸟儿们的身影,听到它们那天籁般的啼鸣。
鸟,是大自然的杰作和精灵,也是人类的朋友。鸟不但飞翔于无边无际的天空,也神游于人们自由自在的精神家园。我国的许多古诗词中,鸟影点点,鸟啼啾啾,鸟飞翩翩。鸟的出现不但丰富了古诗词题材,提升了意境,而且极大地吸引了人们的阅读兴趣,拓展了人们的精神视野。
首先,鸟作为一种物候现象在古诗词中登堂入室。宋代词人晏殊有一首《破阵子》词写道: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此词上片以两种鸟——“燕子”、“黄鹂”作为物候,点明新社深春的到来,春光正好,春意正浓,农人脱衣下地,春耕农事正忙。这时,燕子翩然归来,黄鹂清音啼啭,大地芳草萋萋,池畔苔藓翠绿,少女野外斗草,一派勃勃生机。 布谷鸟,又叫子规,也是一种物候,宋朝诗人翁卷的诗《乡村四月》如下:绿遍山野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交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说明了布谷鸟也是一种物候鸟。其次,大量的古诗词描写了鸟类和自然美景有关。
唐朝诗人杜牧的《鹭鸶》写道: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鹭鸶 全身羽毛雪白,又如穿着一个雪白的绒衣,衬托着青玉般的长嘴,漂亮极了。 它们成群结队的在溪中捕食鱼虾,洁白的身影在清澈的水中荡漾。 一但惊动了它们就会远走高飞的离去,在青山映存下,姿态是那么的优美,正像那满树的梨花在晚风中飞荡!这首诗写出了鸟和自然的美景。
又比如唐朝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西 塞 山 前 白 鹭 飞 , 桃 花 流 水 鳜 鱼 肥 。 青 箬 笠 , 绿 蓑 衣 , 斜 风 细 雨 不 须 归”。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还有一些鸟类和人们的悲伤情绪又一定的关联,例如乌鸦。元人马致远有小令《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小令以一系列自然之物描绘出一幅绝妙的秋景秋思图。在这些自然景观中,“昏鸦”起到了中心意象的作用。在暮色苍茫中、乌鸦归巢时,诗人骑着一匹“瘦马”,漂泊赶路,不知归程,心中是何等凄清和苦楚。毫无疑问,作者这里的写“鸦”也不完全是“景语”,同时也暗含有一种悲苦的情绪。
再次,也有规劝人们爱鸟的诗篇。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我们留下了一首字字珠玑的诗,可谓意味深长:“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谁说这群小鸟的生命微小,与所有的生命一样都有血有肉。劝你不要打枝头的鸟,幼鸟正在巢中等候着母鸟回来。 诗人在诗中发出劝戒之声,劝导人们爱惜鸟类,表现出诗人的善良、仁爱之心。
又如,唐朝的诗人韩偓的《翠碧鸟》写道:天长水远网罗稀,保得重重翠碧衣。挟弹小儿多害物,劝君莫近市朝飞。
那些挟弹小儿们放下你们手中的利器,不要在伤害那些无辜的鸟类了。这恐怕也是较早的思品教育吧!总之,鸟文化和古诗词息息相关,源远流长,丰富了人们的文化视野。
当我们外出踏青观鸟,朗诵品味着唐诗宋词中与鸟有关的雅致诗句,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
浅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环境是人类的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环保的意识也逐渐深入人心,坚持不屑地开展各种环保教育活动,坚持环保教育与学科教育结合,使学生逐步认识环境,懂得珍惜资源,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把环保教育和英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呢?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质的过程.因此,在小学英语中渗透环境教育,对逐步提高学生认识自然、爱护自然会起一定的作用。 一、在教学前渗透环保教育
当我看到教室里的满地垃圾,而学生那幅满不在乎的样儿,我常会给他们讲一些有关环保的小故事。如:当长城上一些老外捡拾垃圾,国人熟视无睹,还嘲笑:有病!“Who is ill?(谁有病?)”;夏令营活动,中国学生到美国的拉斯维加斯住酒店时,由于噪音大、影响他人,被赶了出来。痛心之余,感慨我们环保意识的淡漠。我还常常找一些有关环保方面的宣传画,对学生提出 “Let’s throw refuse far away!(让垃圾远离我们吧!)学生渐渐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树立环保意识,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学习的家园。 二、.结合教材,渗透环保知识.,激发学生环保情感
将环保教育渗透在英语课堂教学之中,可使学生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了解到环保的重要性,让“环保”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并真正地落实在行动上。
(一)在词汇教学中
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可以将环保教育渗透到词汇教学中。如动物类的单词,像孟加拉虎、象等一些濒临灭绝的动物,世界各国都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从这些词汇教学中,可以教育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
(二)在会话教学中
英语课本中,会话教学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中也可渗透环保教育的内容。如有一些警示标语如:Don’t walk on the grass.等,这样还可以鼓励学生讲一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