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校训精神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关于我校校训的旁考
郑卫东 宁波
(上海海洋大学,200090)
上海海洋大学的校训“勤朴忠实”,不仅言简意赅,精神风骨鲜明,而且传承了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传统美德,成为我校师生历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然而遗憾地是,由于建国前战乱频仍,我校众多档案遗失,究竟是谁定此校训、谁题写了校训,竟成难解之谜。根据一贯主张及与我校的关系,校训的提出与三位人物密切相关,即张謇、黄炎培、张镠。
一、“勤、朴、忠、实”是张謇教育思想的核心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中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清末状元。
张謇是著名教育家、实业家、清末状元,我校重要创办人之一。他于1904年就提出“渔权即海权”,倡议兴办吴淞水产学校。在我校正式创办时,张謇又特拨原复旦公学校址为我校创建校舍。
纵览张謇的教育思想,可以发现他一贯重视学生道德教育,认为“学问是一事,道德又是一事”,两者中德更为重要,主张“爱人以德”。 张謇所主张的德,主要内容是中华民族许多传统的美德,这在他为许多职业学校题写的校训中均有反映:(1)是勤俭。他为南通第一所职业学校——农学堂题的校训就是“勤苦俭朴”。 1903年,南通师范学校开校时,总理(即校长)张謇亲自书写八字校训:“坚苦自立,忠实不欺。”后来他在农校解释此校训时说:“苦为勤之表示也”,“而非朴则不足表示俭之实行,非徒托空言也”。要求学生“乃知勤勉节俭任劳耐苦诸美德,为成功之不二法门。”南通大学农科的校训为“勤苦俭朴”; 南通大学纺科“忠实不欺、力求精进”, 南通大学医科“祈通中西,以宏慈善”;南通商业学校“忠信持之以诚,勤俭行之以恕”等等。(2)是忠实。他在通州师范、纺织专门学校的校训中都提到“忠实不欺”,也就是我们今人讲的实事求是的意思。(3)是忠信。就是守信用。在商业中学是“忠信持之以诚,勤俭行之以恕”。指出“信用堕落、弊窦丛生、破产停业,层见叠出。况银行员日与金钱为缘,更非有优美之道德,不足以恢宏信用,扩张营业。”并进一步告诫,“即局面阔绰之企业家,信用一失,亦长此已矣。”(4)是合群。也就是今日所提倡的集体主义精神的意思。张謇认为,一个人是社会、国家、群体之一员,应相互爱护,团结和谐。所以他在一些校训中题写“合群自治”,“爱国爱群,爱亲爱己”等内容。
由此可以看出,“勤朴忠实”与张謇的教育思想非常吻合。而就其与我校的关系而言,定名并题写校训亦十分可能。然而由于现存校训所据文本,无题写人名可查,张謇书法近颜体,比较仓劲肥硕,与校训书法风格有较大差异,最终难以决断。
二、黄炎培主张职业教育 黄炎培(1878~1965),号楚南,后改号韧之、任之,笔名抱一。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中国近现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黄炎培是我校主要创始人之一,为我校题写校训很有可能。而且追溯其教育思想,与杨斯盛的“勤、朴”思想一脉相承。
杨斯盛(1851~1908),字锦春,上海川沙八团乡青墩(现蔡路乡)杨
家宅人。19世纪末因建造上海海关大楼而名扬中外,时称“工界伟人”,是“近代上海建筑界的代表”。杨热心教育事业。1903年3月,捐款助黄炎培筹建川沙小学,两人遂成莫逆之交。同年六月,黄因鼓吹民主思想,被清政府南汇知县逮捕,杨花巨款将黄营救出狱,并资助黄东渡日本避难。杨还于1905年出资为在狱中遇难的资产阶级革命家邹容下葬。在教育救国的思想影响下,杨于1904年在公共租界梅白克路(今新昌路)创办广明小学、广明师范讲习所;次年在浦东六里桥购地64亩起建校舍,1907年落成开学,定名“私立浦东中学”,先后捐资二十余万两银子,几乎倾尽全部家产。被人称之“毁家兴学”,“情事与武训略同,而捐款且逾十倍,成绩更远过之”。江苏省主管教育的官员来浦东中学视察,拟奏请奖励,杨笑道:“办学,乃以博青紫邪?”让黄炎培婉言谢复。
“浦东中学”开学那天,杨斯盛特悬“勤、朴、诚”三字为宗旨,以训诸生。次月又宣布以“勤、朴”两字为校训。短期内即把一所新兴的教育机构,办得如火如荼,名噪全国,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学校在创办后的20年中,为中华民族造就了不少英才,如:“左联”五烈士中的胡也频、殷夫,革命烈士陈培仁、邓拔奇等;已故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昌照,著名物理学家王淦昌,会计学家潘序伦,历史学家罗尔纲,教育部原副部长董纯才,同济大学原校长夏坚白,中华职教社理事长王艮仲等,均在浦东中学毕业或结业。蒋经国、蒋纬国兄弟也曾在此就读。
1907年1月,浦东中学正式招生开学,杨斯盛担任学校董事长,黄炎培担任校董、并担任(总理)校长。浦东中学规划建造之时,正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形成之初。浦东中学在当时上海堪称一流,教学设施新颖、教学设备齐全,实践基地初具规模,为黄炎培倡导实用教育、开创职业教育、培养社会实用人才打下了基础。
由浦东中学的校训“勤、朴”比照我校校训“勤朴忠实”,再考虑黄炎培与我校之渊源,且黄炎培时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勤朴忠实”出于黄炎培大有可能。由于黄炎培书法风格一生中多有变化,因此从笔迹较难确定校训是其所题。
三、张镠主张“勤朴忠实”并厉行之 张镠(1882~1925),字公镠。江苏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人。1910年毕业于日本农林省东京水产讲习所水产专业。我校前身江苏省立水产学校首任校长。1914张镠提出:“谋展何种之事业,则当营何种之学校。”(《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之刊第一刊》绪言一)1914年2月8日,张镠校长宣布对学生之希望“五事”,即:(1)勤勉;(2)造成诚朴之校风;(3)戒浮嚣;(4)勿空谈国事;(5)当自食其力。数月后,即1914年9月1日“勤朴忠实”被定为校训。
张镠提出的“五事”与“勤朴忠实”的主要精神一致,且张镠本身可谓“勤朴忠实”的厉行者。遥想我校建校伊始,创业维艰,张镠毅然决定在吴淞炮台湾筹建校舍的同时,先商借上海县城(今上海市南市区)西门林荫路江苏省教育会办公楼三楼为教室,开始办学,于民国元年(1912年)1月15日开学。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正式成立,招收预科生68名,学生均住读,另租松盛里和大庆里民房作学生宿舍。为了便于教学和管理,同年9月,迁至小南门白粮仓街(今乔家路)求志书院办学,学生住宿于书院。民国2年1月吴淞第一期新校舍建成,3月,学校迁吴淞炮台湾新校舍,预科学生分别升入渔捞科、制造科一年级。民国3年建第二期校舍,同年8月开始,改为秋季招生。民国5年1月,第一届渔捞科毕业。毕业学生乘新建成的淞航实习船,分赴江苏、浙江、山东等省调查渔业。
民国6年再造校舍。民国9年建造柴油发动机渔轮实习船海丰号。同年4月,张镠受政府委派,赴江苏省连云港考察,受命对连云港辟为商港兼渔港的拟议提出计划报告。此行历时10天,返校后即据考察情况拟订连云港筑港计划书上报。民国10年水产学校增设养殖科、编网职工科和贝扣职工科,并在江苏省昆山县周墅镇辟养殖实习场。至民国12年,学校已具相当规模。是国内设备最完善的水产学校。1925年不幸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享年只有43岁。
作为首任校长,张镠不仅完全有可能确定校训,并且其教育思想及人生实践均与“勤朴忠实”心心相通。可惜目前缺少张镠校长手迹,不然可比照推测。
四、重温校训精神的时代意义
由于学校几经迁徙,很多文件在抗战中被毁、丢失,和校训“勤朴忠实”相关的文件已难以寻觅,校训的题写者仍有待考证,但从1914年9月1日“勤朴忠实”被确定为我校校训起,就成为我校一以贯之的优秀人文精神。
2004年2月19日,我校党委书记叶骏在校报上以笔名“千里”发表评论员文章《求真务实与勤朴忠实》,阐述老校训精神,倡导“再行恢复”老校训,在广大师生员工中产生了积极影响。叶骏同志指出在新时代,“勤朴忠实”产生了新内涵,即“勤,就是勤奋,学习勤奋,工作勤奋,反对怠惰。‘业精于勤,荒于嬉’。惟有勤奋,才能不断进步。朴,就是质朴,做人求真,多做少说,反对奢华。‘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惟有求真,才能更有成效。忠,就是忠诚,忠于祖国,忠于职守,反对虚假。‘天下为公,社稷为重’。惟有忠诚,才能众志成城。实,就是求实,重视实践,讲求实效,反对空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惟有务实,才能心想事成。”2004年7月,经校党委研究决定,正式恢复“勤朴忠实”作为校训。
100多年前,有识人创办我校,是为维护海权,重视海防。张謇还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今天,我校不但要“实业强国”,还要积极促进海洋事业发展,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如今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之际,要将我校尽快建设成为高水平特色大学,还要继续遵循先辈的教导,将勤俭办学的思想,用到新校区的建设之中,用到学校的管理之中,用到学生的教育养成之中。在培养学生时,更应将爱国主义、人格品质放在首位。要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让他们毕业后能适应社会,能在社会的竞争中不断进取。作为大学教师,理应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走在社会前列,切实发挥好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作为一所特色大学,我校应继续保持产学研结合的优势,将学问做在祖国的江河湖海,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关于校训,欢迎有兴趣者参与考证或提供线索。
南通师范学校开校时,张謇亲自书写八字校训:“坚苦自立,忠实不欺。”
我校校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