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社会公德的现状和问题
摘要:社会公德是每个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的栋梁,是文化教育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又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应该在社会公德方面体现出较高的素质。但是,对于当代部分青少年中存在的淡薄的社会公德及行为不良现状,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社会公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对于祖国未来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青少年 社会公德 教育
从总体上看,当代青少年的社会公德意识较以前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大多数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他们热爱祖国,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热心公益活动,乐于助人,能够在行为层面上很好地践行社会公德,这是当代青少年的主流。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的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甚至漠视社会公德,只讲个人享乐,无视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严重的甚至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一、青少年社会公德现状 (一)“我爸是李刚”
2010年10月16日晚,一辆黑色大众迈腾轿车在河北大学校区内撞倒两名女生,一死一伤,司机不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去校内宿舍楼送女友。返回途中被学生和保安拦下,该肇事者不但没有关心伤者,甚至态度冷漠嚣张,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
河北省保定市电视台实习生李启铭在河北大学醉酒驾车肇事后这种无比猖狂的态度令人发指,仗着自己的家庭背景就口出狂言,漠视生命、无视法律。与此同时不禁让我们深思,为什么撞人之后态度还会会如此嚣张,为什么在接受了高等教育之后,他的社会公共道德怎么会如此淡漠?
(二)行为道德缺失
一些学生在网上聊天时谎话连篇,有的在BBS论坛上发表一些不健康的言论,在网上散布一些有害信息。浏览一些不健康的黄色网站, 也有一些学生不讲学术道德,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有的甚至弄虚作假抄袭或购买网上论文当做自己的论文发表。
还有一些学生对爱国、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观念不以为然,忽视自己的公共形象,缺乏应有的公德意识,如不注意公共卫生,乱扔废物;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吸烟、打架等也时有发生;上课交头接耳、谈恋爱、接打电话等现象也屡见不鲜;不珍惜公共财物甚至破坏公共财物现象也随处可见;参加集体活动时特立独行、滋扰活动秩序等等也时有发生。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忧心忡忡,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高升学率,忽视学生道德教育,造成一些学生知识水平高但道德观念缺失。但是,仅仅有知识就足够承担起祖国的未来吗?以前我们总是在担心青少年会出现高分低能,但是现在我们更加应该担心的是高分低素质的问题。一个高素质的国家比一个非常发达的国家更值得尊敬。
二、当代部分青少年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显然青少年社会公共道德淡薄跟成长的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整个社会尚未形成优秀的社会公德氛围和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公德体系。青少年是一个最敏感和富有活力的社会群体,同时思想又未完全成熟,很容易被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迅速感染。社会公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大学生的行为约束力也相应弱化了。
(二)学校教育的缺陷
由于中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学校普遍存在公德教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导致了学生中普遍缺乏道德实践,道德行为能力不强。
整个社会往往更多地关注的是学生成绩的好坏,并以此来评价学生素质,而忽视青少年社会公德的教育,使得学校在社会公共道德方面偏重理论知识传授而忽略实践。同时,学校方面照本宣科式的老式说教方式和理论重复,不能针对社会新现象的产生以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去因材施教、因势施教,加上“重理论、轻实践”教育目标过于功利, “道德教育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由此导致了学生的逆反心理而造成导致“知行相悖”。
(三)家庭教育的缺失
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环节中,家庭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的青少年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家长的溺爱,成长的环境往往一帆风顺,可谓是“温室里的花朵”, 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娇宠对孩子的德育教育也是一种不良影响,可能造成他们自私、冷漠、懒惰、目中无人、我行我素,缺乏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此外,许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只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忽视孩子的社会公德教育,普遍存在重智力轻德育的倾向。也有许多家长担心孩子在外面吃亏,灌输孩子一些违背社会公德的教育思想,无形中给子女形成了一种负面的示范作用。以上种种,使得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别人,同时缺乏责任感,导致部分学生人格不健全,出现了“有知识缺教养”等现象,甚至漠视法律法规,目中无人,无法无天。
(四)网络文化对社会公德的冲击
网络虚拟的交往环境削弱了传统的伦理道德,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五花八门,加之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和随意性,削弱了社会公德外在的约束功能,使得青少年很容易迷失自我。另一方面,网络价值观模糊、公共道德淡化更加在潜意识里面慢慢侵蚀这青少年本来就不牢固的社会公共道德观。“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等属于社会公德的内容认同感降低,甚至扭曲,这种意识层面的东西渗透到行为中就形成了有些大学生无视社会公德的现象。
德国大诗人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因而青少年的社会公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的人格教育,对于当代青少年来讲,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略思想道德建设,并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三、加强青少年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 (一)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把公民道德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收到了一定效果。建立合理、公正的奖惩制度,对形成良好社会公德氛围具有促进作用。另外,我们还要要充分发挥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宣传、弘扬高尚的社会公德,鞭挞社会丑恶现象。同时,要建立并灌输一种全社会认可的公德观念。在潜意识层面对青少年健康社会公德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古人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意思是说:“如果仓库里有充足的钱粮,就会顾及到去讲究礼节,如果能吃饱穿暖就会顾及到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就道德建设而言的,道德建设应以“仓廪实”、“衣食足”做基础,但是,道德是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而然提高的,必须从外部灌输,加强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而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滞后,出现了“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现象。针对这种状况,邓小平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思想。同时德国前总理施密特的《在寻找公共道德的道路上》一书写到:“德国人需要很长时间,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中,灌输一种全社会都认可的道德观。”这个看法值得我们学习。
(二)改进社会公德教育方法
学校的方面提供的道德教育在个人的发展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的。但是长期的错误的教育方式、以及学校在此方面的失职使得学生并没有得到学校方面良好的道德指引。学校方面的社会公德教育要改变 “重理论、轻实践”传统的的做法,把理论灌输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建立一套科学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一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真正发挥课堂教育与课外指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用。
课堂教育的有效发挥,必须依靠老师。广大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做到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要善于发掘身边的社会公德教育机会,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认知及行为习惯。
在课外,学校也应积极开展有益的公益活动,引导学生参加诸如“青年志愿者协会”、 “环保协会”等公益组织,使学生能在实践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从而提升社会公德意识。
(三)不断提高教育者整体素质
教师要走近学生、接纳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目前高校的德育教育主要靠德育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来实施。但是有些教育工作者喜欢用行政权利来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而强制性的约束对社会公德教育效果并不好,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百害而无一利。相反,能真正融入学生并具有良好涵养和学识水平的教师才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应该以平易近人的态度去接近学生、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以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以创新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以高度的责任感关心学生,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四)形成优良的校园风貌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建设,形成优良的校风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优良的校风对于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具有直接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开启他们的智慧,有效地规范他们的行动,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自我约束力。
从总体上看,当代青少年有较强的社会公德观念,并能在行为层面有所践行。但也有部分同学对社会公德缺乏应有的认识,认为社会公德是无关大局的小节、小德,甚至有与社会公德相悖的行为。当代青少年作为肩负祖国的未来,每个人都应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比如,见到老师长辈主动问候是讲社会公德;乘坐公交车主动为老幼病残乘客让座是讲社会公德;在银行、邮局等公共场所排队时自觉站在“一米线”外是讲社会公德;最后离开教室时随手关灯是讲社会公德;外出旅游时不在景点设施上随意刻画是讲社会公德,等等。社会公德的境界,就是在这些不起眼的一举手一投足间慢慢升华的。自觉地以社会公德规范自己、约束自己,从而推动精神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对我们大学生而言,作为青少年中的榜样,对宣传、维护社会公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公德与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大学生应该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参考文献:
[1]朱立华《探讨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3)
[2]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报》51-论文-网-www.51lun-wen.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