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针灸总结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4 0:52:0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中风先兆:眩晕心悸,手指末端的肢体麻木,手足乏力,舌强,用百汇,曲池,合谷,三里,风市,悬中---平补平泻法 中经络

取穴原则:以手厥阴经,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委中,尺泽

配穴:肝阳暴亢者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者加丰隆,合谷,痰热腐实者加丰隆,曲池,内庭,气虚血瘀者加气海,血海,足三里,阴虚风动着加太溪,风池,口角㖞斜者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者加手三里,合谷,肩髃,下肢不遂者加环跳,阳陵泉,悬钟,太冲。 中脏腑:

主穴;水沟,内关

配穴:患侧闭证加十二井穴,太冲,合谷:脱证加气海,关元,神阙 2.面瘫:治法:祛风通络,疏调经筋

主穴:攒竹,阳白,四白,颊车,地仓,颧髎,合谷

配穴:风寒证加风池,风热证加曲池,恢复期加足三里,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鼻唇沟浅加迎香,乳突疼痛加翳风,舌麻味觉减退加廉泉,目合困难加鱼腰,申脉,昆仑

操作:平补平泻法,手法不宜过重,针刺不宜过深,配穴不宜过多,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

3.月经不调:分类月经先期,月经后期,先后无定期 经早

治法:清热和血,益气调经

主穴:气海,血海,关元,三阴交

配穴:实热证加曲池,行间,虚热证加太溪,气虚证加脾俞,足三里 操作:关元,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气海用补法,血海用泻法 4.痛经

主穴:中极,次髎,三阴交 治法:行气散寒,通经止痛

配穴:寒凝加归来,地机,气滞加肝俞,太冲

方义: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通经止痛,中极为任脉穴位,可通调冲任之气,散寒行气。次髎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 5:痹症

治法“通痹止痛。以病痛局部穴为主,结合循经及辩证选穴 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

配穴:行痹加膈腧,血海,痛痹加肾俞,腰阳关,着痹加阴陵泉,足三里,热痹加大椎,曲池

方义:风邪偏盛行痹取膈腧,血海以活血,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寒邪偏盛为痛痹,取肾俞,腰阳关,益火之源,振奋阳

气而祛寒邪,湿邪偏盛为着痹,取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热痹者加大椎,曲池可泻热疏风,利水消肿 5.腰痛:

治法:活血通经,以局部阿是穴及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阿是穴,大肠俞,委中

配穴:寒湿腰痛加腰阳关,瘀血腰痛加膈俞,肾虚腰痛加肾俞,督脉腰痛加腰夹脊,后溪

方义:阿是穴,大肠俞可疏通局部经脉,络脉,经筋之气血,通经止痛,委中为太阳经穴,“腰背委中求”可疏调腰背部膀胱经之气血,坐骨神经痛,大肠俞,腰夹脊,环跳,委中,阴陵泉,悬钟,丘墟 6.不寐

治法:调理跷脉,安神利眠,以相应八脉交会穴,手少阴经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照海,申脉,神门,印堂,四神聪,安眠

配穴:肝火扰心加行间,侠溪,痰热内扰加丰隆,内庭,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心肾不交加心俞,肾俞,心胆气虚加心俞,胆俞,脾胃不和加公孙,足三里

操作:神门,印堂,四神聪用平补平泻法,对于较重的不寐患者,四神聪可留针过夜,照海用补法,申脉用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操作 方义:心藏神,神门为心经原穴,脑为元神之府,印堂可调理脑神,两穴相配可安神利眠,四神聪,安眠穴镇静安神,照海,申脉为八脉交会穴,分别与阴跷脉,阳跷脉相通,阴阳跷脉主睡眠,若阳跷脉功能亢盛则失眠,故补阴泻阳使阴阳跷脉功能协调,不眠自愈。 7.哮喘

治法:祛邪肃肺,化痰平喘。以有太阴井穴及相应的背腧穴为主 主穴:列缺 尺泽 膻中 肺腧 定喘 配穴:风寒加风池,风门 风热加大椎,曲池 痰热加丰隆,曲池 喘甚加天突 心悸

治法:调理心气,安神定悸。以手厥,手少阴和俞募配穴法为主 主穴:内关 郄门 神门 膻中 厥阴俞

配穴:善惊者加大陵 多汗加膏肓 烦热加劳宫 耳鸣加中渚,太溪 浮肿加水分,阴陵泉

方义:心包之背俞厥阴俞配其募穴膻中可调心气,宁心神,调理气机 腹痛

主穴:足三里 天枢 太冲 下脘 关元 方义: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肚腹三里留

8十二经脉分布规律:1、十二经脉对称性的分布于人体头面躯干四

肢2、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阳经四肢外侧头面躯干3、阴和阳经在四肢部的分布规律:手足阳经为阳明前少阳中太阳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前厥阴中少阴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4、十二经脉在胸腹部的分布规律:在胸腹部从内向外依次为肾胃脾经,距前正中线距离分别为2、4、6寸,腹部为0.5、2、4寸5、在背腰部的分布规律:足太阳膀胱经两条侧线距后正中线距离分别为1.5、3寸 6、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前额阳明经 侧头部少阳经 后项部太阳经 巅顶部肝经和督脉 牙痛

主穴:合谷 颊车 下关

配穴:风火牙痛加外关,风池 胃火牙痛加内庭,二间 阴虚牙痛加太虚,行间

9、毫针补泻手法:单式补泻手法:1转补泻法: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为补法,反之为泻法2提插补泻法: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下插用力为主为补法,反之为泻法。其它补泻法:1疾徐补泻法: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为补法反之为泻2:迎随补泻法: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反之为泻3、呼吸补泻法: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反之为泻4、开阖补泻法:出针后迅速按压针孔为补摇大针孔而且不按压为泻5、平补平泻法:进针得气后均匀的提插捻转即可出针。

10、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循行至头项并入络脑分支至耳上角,主干经脉从头顶向下到枕部循行于脊柱两侧进过背腰臀部入内属膀胱络肾向下贯臀止腘窝。枕部分支向下循行于背腰部主干经线外侧至腘窝部相合后循行于小腿后侧,经过外踝之后前行止于小趾外侧端。 11.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向上到达额角,向后行至耳后(风池),经颈,肩部后下入缼盆。耳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经过耳前到达目外眦后方;外眦部支脉,从外眦部下行至大迎,再向上到颧骨部,下行经颊车,经颈部向下与前脉合于缼盆;从缼盆部发出内行支进入胸中,通过横膈,联系肝胆,经协肋内,下达腹股沟动脉部,在经过外阴毛际,横行入髋关节部(环跳);从缼盆部发出的外行支,下经腋,侧胸,季肋部于前脉会合于髋关节部,再向下沿着大腿下行到外踝前至足背,止于第4趾外侧;足背分支止于足大趾。

12.晕针的处理和预防:1,处理 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

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可恢复,重者在上述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 2,预防 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解释,消除顾虑,选择合适持久的体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进食,休息,饮水后 少时在针刺,医者在针刺时要专一,随时观察病人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有不适采取处理措施. 13.标本根结区别:①相似性:a:“标本”“根结”在位置上相似b均强调四肢末端腧穴的重要性②相异性:a标本的范围较根结为广,标本强调位置关系,根结强调两极关系

14.针刺的注意事项:a过于饥饿,疲劳,精神紧张,不宜立即行针。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手法不宜过强,选卧位。b妇女怀孕3个月以内者不宜针刺小腹部腧穴,大于3个月腹部,腰骶部不宜针刺,通经活血的穴如三阴交应禁针c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不宜针d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不宜针刺e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部位不宜针刺f针刺躯干部时,不宜直刺,深刺g对眼区,风府,哑门及脊椎部穴注意掌握一定角度,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h尿潴留刺小腹部时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神队以免误伤膀胱

15.灸法的注意事项:a施灸的先后顺序,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阳部,后灸阴部,壮数是先少而后多,艾柱是先小而后大,不可过于拘泥。b施灸的补泻方法:补益时不吹火,自然燃烧,泻时快速吹灭火c施灸的禁忌: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不适宜灸,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d灸后处理:若微红灼热属正常,若出现水泡不要擦破任其吸收,水泡大时刺破,放出水液用纱布包敷,用化脓灸时要适当休息,加强营养,保持局部清洁

16:奇经八脉的作用:a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b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17.五腧穴:阴(阳)经的井穴属木(金),依次相生

肺经: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脾经: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 肾经: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 大肠经: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

胃经: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 原、络穴

肺经:太渊,列缺 心经:神门,通里 脾经:太白,公孙 肝经:太冲,蠡沟 肾经:太溪,大钟 大肠经:合谷,偏历 三焦经:阳池,外关

搜索更多关于: 针灸总结 的文档
针灸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80cs7qm0l9lpyv24ezf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