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职学生就业倦怠现状及对策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7 0:52:5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高职学生就业倦怠现状及对策

作者:李磊

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4年第18期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李 磊

摘 要:就业倦怠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新出现的、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一种现象,是由内在的反复心理挫折体验而形成的消极行为。其主要表现为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通过借用马诗勒倦怠问卷,可以对其进行测量和诊断。为了化解就业倦怠,应在增强抗挫折能力的基础上,致力于减少大学生对就业岗位的情感损耗,保证目标岗位与心理期待的始终一致性,提高就业过程中的成就感,并适当进行压力管理和训练。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倦怠;现状与对策

近年来,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多数毕业生在找工作期间会产生紧张、焦虑等情绪。这种紧张、恐慌、无助等状态日益引起社会关注,就业能力和就业素质的提高日益引起重视,就业指导也成为各个高校的必修课。但是,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就业倦怠作为一种新的现象,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观念误区,就业才会产生职业倦怠,而尚未就业的大学生,并不存在倦怠的问题。恰恰是这种认识,掩盖了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倦怠现象,影响了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大学生就业倦怠问题出现原因

(一)社会因素

高职院校连续几年扩招,势必造成毕业生的极速增多,给就业带来新的压力和难题。学科专业设置不合理,专业供给与社会需求脱轨,部分院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

势,争相开设时下“热门专业”或盲目扩大“热门专业”的招生规模,最终导致人才供大于求。

(二)个人因素

1、毕业生认知的偏差及与社会期望的差距。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心理趋向成熟但又未真正成熟,理想化特征较为突出。他们富有理想,可理想多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由于生活阅历有限,社会实践能力不强,他们在思考就业问题时,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和幼稚性,与他们极强的自我概念不相协调,这种不协调成为就业障碍。

2、毕业生作为就业的主体,自身在身体、性别、心理、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的因素都对就业的顺利实现产生影响。

一方面,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在就业选择过程中,选择何种职业、是就业还是通过专升本等形式继续深造,他们人生价值的取向都起着向导的作用。另一方面,个性因素影响了就业过程的实现。个性因素包括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等,对所选职业不能从一而终,也很难发挥毕业生的特长和潜力。择业过程中也存在就业挫折承受力差,缺乏自信心或过于自负,竞争或进取精神不够,合作性和冒险性差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毕业生择业能力的发挥,而且会影响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大学生就业倦怠问题突出现状

(一)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

有近70%的大学生都担心自己的前途,这是导致他们心理疲劳产生的首要原因。现在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学校方面应积极了解就业市场,并根据市场需求及预测及时考虑教学改革或教学补救,给毕业生提供升学和交流平台。

(二)大学生学习动机欠佳

部分学生学习动机欠佳,甚至对学习不感兴趣。对这部分同学,理解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同时要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和考试管理,要积极开设有意义、学生感兴趣的课程以及与就业关系密切的课程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大学生就业倦怠的化解措施

(一)增强抗挫折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理解和关心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认识挫折,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挫折;培养大学生学会用辨证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遇到压力或烦恼时,要让大学生学会自我调解,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减缓压力和挫折感,从而降低心理反应的程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增强其心理健康水平,及时疏导心理障碍,防止心理疾病的发生。

(二)减少大学生对就业岗位的情感损耗

1、帮助大学生确立清晰的岗位认知。想要获得岗位,须对所从事的职业有清晰的自我认识。

2、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大学生只有在就业能力足够强时,才能减少就业过程中的挫折,减少对就业岗位的情感损耗。

(三)保证目标岗位与心理期待始终一致性

1、调整择业期望值,重塑就业观念。东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一直是大学生就业选择的主要方向。他们往往把人生理想和抱负的实现与在哪里就业联系起来,其长期养成的就业潜在价值观又对此进行确认,这些让大学生忽略自己的就业方向是否切合实际,能力特点和专业特长能否得到发挥。因此,大学生亟需进行就业观念调整,重新确立就业目标,转变就业观念,就业之路才会更宽阔,就业心理期待才不容易落空,就业倦怠才会减少出现。

2、提高竞争意识。大学生既要认识到竞争的残酷,也要认识到竞争的益处,积极通过竞争突出自己,展示自我。通过认可并积极参与竞争之中,才能实现心理期待,也可以在心理期待无法实现时,学会调整和面对失败,保证目标岗位与心理期待的始终一致性。

(四)提高就业过程中的成就感

1、大学生在招聘过程中要能时刻感受到学校的关注和帮助。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始终是弱势群体,而学校作为一个团体组织,比单个的学生个体拥有更强的市场发言权,可以动用更多的资源,与就业单位进行平等协商。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遭遇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却无人关注和帮助,最终演变为沮丧和失望,产生就业倦怠。学校应该建立对未就业大学生全程跟踪对策,在其未就业前,及时为其提供就业信息、技术指导、心理辅导等,直至其最终就业。这样才能减少甚至阻止就业倦怠的出现。

2、大学生要“认真”就业。大学生在就业时要“认真”,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要对目标岗位认真,不能定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第二,要认真准备,即在参加招聘前要“备足功课”,如,简历要有针对性并且事先做好;第三,在应聘时要让用人单位感受到“认真”的态度和“认真”的素质;第四,在应聘后仍然要认真地同用人单位沟通,增进了解、加深印象、促进就业。

(五)进行压力管理

国外的实践证明以下四种压力管理技术对减轻就业压力、减少就业倦怠非常有效。在校期间可以指导大学生进行以下训练:第一,锻炼。每天坚持锻炼身体,使大学生有一个健全的体魄。第二,放松训练。它包括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如,呼吸练习、肌肉放松、深思、精神放松等。第三,生物反馈技术,包括有意控制一些生理机能。如,脑电波、心率、肌肉紧张、胃酸、血压等。生物反馈的作用在于减轻压力和紧张程度、减少周期性偏头痛的发生率及降低高血压等。第四,认知—行为技术,认知—行为技术的目的是允许和鼓励个人重新评价和建构压力情境以改变对情境的看法。这些训练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减少就业倦怠现象具有积极意义。

总之,就业倦怠作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不良现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高校在指导大学生就业时,及早发现出现就业倦怠的学生,从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三方面人手,提高其抗挫折能力,努力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梅凯.大学生心理疲劳现状调查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1(23).

[2]俞雯雯,谢海芳,蔡伯艳.心理疲劳的研究进展[J].精神医学杂志,2007,20(1).

[3]闭志友,旷文建,王家林.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效果的追踪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24(2).

[4]王成义.教师职业倦怠理论模型及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05(11).

(责任编辑 吕亚娟)

搜索更多关于: 高职学生就业倦怠现状及对策 的文档
高职学生就业倦怠现状及对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8dfz81bkm0zn011oo6h6et871df1c0191r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