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科学养鱼》斑鮰疾病防治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4 12:56:0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Complete Adjuvant, FCA)一起注射接种时鱼体才会产生比较强的免疫应答,与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相比,试验鱼经过活菌攻毒后的相对成活率(relative percent survival,RPS)可以达到75.0%。当以FCA为佐剂,将LPS分3次注射接种鱼体时,所产生的RPS就可以达到95.0%,而将LPS与生理盐水一起注射时的RPS就仅为47.0%。

作为一种特殊的细胞内寄生的细菌性病原,将来应更多的开展斑鮰对E.ictaluri免疫的研究,寻找理想的菌苗制备方法和接种方法,以便诱导产生更强的细胞免疫应答。众所周知,免疫接种是通过刺激接种对象的免疫系统使其产生抗感染免疫,从而保护接种对象不受疾病的侵害。对任何一种疫苗而言,接种后能否诱导正确的免疫应答对于其免疫保护力的产生是十分重要的。针对胞外病原菌的疫苗主要是通过诱导循环抗体,抗体与补体、吞噬细胞和具有溶解力的细胞共同作用,从而产生免疫保护力;而对胞内病原菌的免疫力主要在于细胞介导的免疫,特别是T-细胞活性。对于胞内寄生病原菌,至少是比较低的抗体水平本身并不能保证斑鮰不受E.ictaluri的感染,一些实际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将来开展斑鮰的抗E.ictaluri免疫研究应该将重点放在能很好的诱导细胞免疫的产品开发上。

2.3 柱形菌病(Columnaris disease of channel catfish)

柱形菌病也称为细菌性烂鳃病(bacterial rot gill disease of channel catfish)和柱状屈桡杆菌病。这种疾病的病原菌为柱状嗜纤维菌(Cytophaga columnaris),该菌广泛存于自然环境,当池水水质恶化,有机物含量过多时,水体中的细菌数量增加,就可能引发该病。

该病症状因病菌感染部位不同而有多种表现,如烂鳃和烂身体等。一般症状为:发病初期病鱼头部、躯干部或鳍部出现灰白色或稍有充血的溃烂区域,当病情加重时,病灶部位皮肤完全烂掉,露出肌肉组织,病鱼可因败血症而死亡。另外,受感染的鱼体的鳍条也可能受损,病原体经此处扩散到全身,导致病情加重。鳃组织也是常见感染部位,通常鳃丝末端首先出现褐色坏死,后逐步扩展至基部。病鱼常群在水面缓慢游动,体色发黑,最后死亡。真菌常作为继发性病原侵入病鱼病变部位,从而致使病情加剧。

多种鱼类都对C.columnaris比较敏感,可以因感染该菌而发病,而斑鮰是比较敏感鱼类之一,不同规格的鱼均可受感染,传染性很强,流行很快,可在出现病症的1~2 d内出现大批死亡,这种病原感染常与很多因素有关,如高温、密度过大、机械损伤、水质恶化等。潜伏期长短取决于鱼的年龄、抵抗力及外界因素等。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水温高于20℃时最易流行,春末秋初为多发季节。

这种病原菌引起的疾病症状十分典型,检查病鱼症状和病变即做出初诊。取病变组织尤其鳃丝做成水浸片,用显微镜下观察到病原菌时即可确诊。

预防这种疾病主要是要防止饲养池塘的水质恶化和鱼体受伤,加强营养,增强鱼的抵抗力。

当鱼体发生该病后,可以用0.2~0.3 mg/L稳定性二氧化氯全池泼洒。也可以用1.0%~3.0%食盐水浸洗至鱼体出现不安状况为上,并用红霉素软膏涂抹病变处。对于严重的病鱼还可以采用肌肉注射庆大霉素,用量为2万~4万国际单位/kg.鱼体重。

2.4 烂尾病(tail-rot disease of channel catfish)

5

根据初步的研究结果,病原菌被认为是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

病鱼游动缓慢,摄食减少,常游于岸边,初期尾柄部皮肤变白,失去粘液,肌肉红肿,继而尾鳍分支,尾柄肌肉溃烂脱落,尾部骨骼外露,可发生死亡。

这种疾病主要发生于6.0~15.0 cm的鱼种,发病季节多为春末夏初,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比较高。

根据病鱼的烂尾症状可以进行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病原菌分离和血清学试验确诊。

在饲养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池塘中良好水质,仔细操作勿使鱼体受伤,定期用20.0mg/L生石灰或0.2 mg/L的稳定性二氧化氯对饲养池进行预防消毒。

治疗这种疾病应注意做到内外兼治,即在采用0.3mg/L稳定性二氧化氯消毒饲养水体,间天1次,连续2次,同时对鱼体按30.0 mg/kg.鱼体重投喂盐酸土霉素或者烟酸诺氟沙星药饵,连续投喂5~7d为1个疗程。

2.5 肠炎病(enteritis of channel catfish)

肠炎病也被称为乌头瘟。病原菌为点状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ata)。 病鱼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离群独游,腹部膨大,肛门外突红肿,肠壁充血呈红褐色,充满淡黄色粘液。

主要危害斑鮰鱼种和成鱼,常与柱状嗜纤维菌引起的细菌性烂鳃病并发,发病季节多为夏季,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比较高。

诊断可采用病理剖检的方法,可见到肠道的出血性炎症,肠道内没有食物而有黄色粘液。取病料接种R-S鉴别培养基上,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在培养基上长出黄色菌落即可做出诊断。

治疗可以采用氟甲砜霉素拌饲料投喂,按15.0~20.0mg/kg鱼体重的用药量,连续投喂5~7d。也可以采用磺胺-2,6-二甲氧嘧啶拌饲料投喂,按80.0~100.0 mg/kg.鱼体重的用药量,连续投喂6~7d。同时对池塘水体用0.3mg/L稳定性二氧化氯全池泼洒。

3真菌性疾病

3.1 水霉病(Saprolegniasis of channel catfish)

水霉病也被称为肤霉病。病原为水霉(Saprolegnia)或绵霉(Achlya)。这些真菌的孢子广泛存于水体,营腐生生活,当鱼体受伤后就能从伤口侵入,寄生在鱼体,斑鮰体表鳞片很小,极易受伤,鱼与鱼的胸鳍易互相刺伤对方,受伤处极易造成水霉感染。

当水霉寄生初期,肉眼一般看不出病鱼症状,随着菌丝由伤口处繁殖,入侵上皮及真皮组织产生内菌丝,并向外生长出外菌丝,形成伤口处肉眼可见白色或黄色棉絮状菌丝。由于内菌丝分泌蛋白分解酶,分解组织中的蛋白,刺激表粘液分泌增加,病鱼焦躁不安,严重时衰弱,游动无力,于水面或静水处缓游不摄食,由于创伤处组织溃疡,从而易导致病灶处受细菌或鞭毛虫、纤毛虫寄发感染。鳃丝粘液分泌增加使鳃片粘住脏物,所粘脏物处水霉繁殖。

水霉和绵霉均广泛地分布于淡水水域,其适温范围广,对几乎所有淡水鱼均可以感染,5~26℃能繁殖,最适繁殖水温13~18℃,流行于冬、春两季,夏初水温达到25℃以上时,则较少发病。真菌以动孢子传播,当鱼体表粘液脱落,受机械损伤或寄生虫、细菌感染导致体表损伤后,才能被动孢子感染,而健康鱼是难

6

以被感染的。该病一般为慢性,不易引起批量死亡,但是受感染后的鱼体恢复比较慢,规格较小鱼体引起高死亡率。

水霉病常感染病鱼尾部、头部吻端及鳍条,一般凭肉眼看到附黄色或白色棉絮状丝状体即能初诊。取病灶处组织制作水封片发现大量菌丝即可确诊。

预防此病最好是能保持饲养水温度在20℃以上。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勿使体表受伤。用药掌握适量,避免对鱼体造成过度的应激性刺激,导致粘液脱落。

对发病鱼体可以采用0.7%~1.0%食盐水浸浴36~48h。也可以采用浓度为1.5~2.0mg/L的亚甲基蓝溶液长期浸泡,每日1次,连续2~3次,日换水1/2以上。有条件的地方将饲养池塘的水温提高至25℃以上,保持一周。全池泼洒稳定性二氧化氯0.3~0.5mg/L,每日1次,连续2~3次,每日换水1/3左右。每吨鱼每天用200.0g长效复方新诺明或100.0g盐酸土霉素拌和在饲料中投喂,连续5~7d。

4 寄生性疾病

4.1 小瓜虫病(Ichthyophthirasis of channel catfish)

小瓜虫病也称为白点病(white spot disease of channel catfish)。病原体为多子小瓜虫(Ic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

感染小瓜虫的病鱼首先表现出突发性不摄食,全池鱼体几乎同时表现不上台摄食,但是,此时的病鱼仍然对饵料有反应,投饵时于饵料台周围游动,只是不摄食。病鱼体表尤其背部形成许多小白点,病鱼受虫体寄生刺激分泌大量粘液,小白点为虫体刺激病鱼上皮细胞分泌而成的囊泡。严重时体表增生粘液脱使病鱼披白云状粘液,寄生处组织发炎,被细菌感染后形成溃疡。鳃片寄生虫体时,鳃丝充血,粘液增生,幼虫易寄生于鳃丝内并形成包膜,仅于显微镜下发现虫体的细胞质流动,成虫可见明显的马蹄形大核。大量虫体于鳃部寄生时,鳃表面粘液大量增生、脱落,受细菌感染而发生烂鳃,易并发丝状细菌感染,病鱼体弱,于水面缓游或附于固着物,一旦受其他应激,易暴发批量死亡。

流行水温一般为25℃以下,从鱼苗、鱼种至成鱼均可发生,这种寄生虫可以感染各种淡水养殖品种,冬、春、秋末为流行高峰,水温达到27℃以上时较少发病。以前曾认为小瓜虫最高耐受水温为26℃,但是现在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即使在26~30℃的水温条件下仍能暴发小瓜虫病。斑鮰对小瓜虫尤为敏感,近几年,湖北省饲养斑鮰的地方均遭受过小瓜虫病的危害,该病已经成为危害严重的疾病之一,尤其在鱼苗及鱼种阶段,大量小瓜虫于体表或鳃部寄生,短时间内可以暴发大量死亡,当成鱼期寄生较严重时,相对死亡率较低,但是如果不及时控制,亦有可能发生大批量死亡。

用解剖刀刮取体表白点或取鳃丝制作水封片镜检,观察到大量小瓜虫即能确诊。

预防小瓜虫病要注意消除池塘底部过多淤泥,用生石灰彻底清池;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良好水质,增加鱼体抵抗力。

对发病的鱼体可用200.0~300.0 mg/L福尔马林溶液浸洗30~40 min。还可以按每立方米水体用生姜2.6g、辣椒粉0.5g,先将生姜捣烂,加入辣椒粉,混合后煮沸,全池泼洒,对小瓜虫病有一定的疗效。

4.2 波豆虫病(lchthyobodiasis of channel catfish)

7

波豆虫病也被称为口丝虫病(Costiasis of channel catfish)。病原为飘游鱼波豆虫(1chthyobodo necatrix)。从前称为飘游口丝虫。主要寄生在鱼体皮肤和鳃组织,虫体尖端伸长成吸盘状,吸附在寄生部位,部分呈指状伸人到细胞内吸取营养,使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粘液增多,发生该病。

鱼波豆虫主要寄生于斑鮰鳃部及体表。少量寄生时,无明显症状,大量寄生时,体表及鳃粘液增生,鳃丝充血,排列紊乱,食欲不振,体色加深,常独游(逆水)于池中,呼吸频率加快,最终呼吸困难致死。

病鱼的体表和鳃被虫体寄生后,因受刺激产生过多粘液,形成灰白色或淡蓝色的膜。严重时,病鱼丧失食欲,游动迟缓,鳍条折叠,呼吸困难,感染区变红、出血,鱼体消瘦,最终死亡。

该病主要流行于鱼苗或鱼种,流行季节为春末及秋末,各种养殖鱼类均发生。水温10~29℃均发生,但是这种病主要发生于池底老化,所用水源水质较肥的养殖池,一般不引起批量死亡,而是严重影响鱼体正常摄食生长。

取少量鳃瓣制作水封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大量椭圆形虫体附于鳃即可确诊。 对饲养池塘放养鱼苗前要彻底清塘消毒。苗种在入池前用5.0 mg/L硫酸铜溶液浸浴15~20 min。养殖期间排污彻底,保持池底清洁。要防止腐植土沉积和池水有机物含量过高,保持池水清新。

对于已经发病的池塘,可以采用双硫合剂全池泼洒,浸浴24 h。0.7%~1.0%的食盐水溶液,浸浴28~46 h。50.0~70.0 mg/L福尔马林溶液,每天1次浸浴1次,连续2次。此外,用0.7mg/L硫酸铜与硫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

4.3 毛管虫病(Trichophriasis of channel catfish)

病原为毛管虫(Trichophrya sp.)。虫体一般寄生于鳃瓣上,虫体延长成柄状,伸入鳃丝的缝隙里,被寄生组织受到破坏而形成凹陷的病灶。

当虫体大量寄生时,病鱼鳃上粘液增多,呼吸困难,鳃组织肿胀,贫血,有时腐烂。

毛管虫主要借幼虫传播,感染率一般不高,危害不算十分严重,只有大量寄生时,才引起疾病。

肉眼观察,可发现病鱼有鳃组织受损等症状,剪下病变鳃丝压成薄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鳃丝缝隙中的虫体和凹陷的病灶即可确诊。

预防这种疾病可以采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饲养池塘,在饲养过程中保持良好水质,加强营养,增强鱼体抗病力。

发病后可以采用0.7mg/L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

4.4 车轮虫病(Trichodiniasis of channel catfish)

病原体为车轮虫(Trichodina sp.)及小车轮虫(Trichodinella sp.)。以直接接触传播或离开鱼体车轮虫通过在水中自由游动而转移至新宿主。

病原体主要寄生于斑鮰及体表皮肤、鳍。少量寄生时,斑鮰摄食及活动正常,大量寄生时易导致鳃、皮肤粘液增生,鳃丝充血,体表皮肤具出血小点,食欲下降,投饵时鱼体集中于饵料台下游,不上台摄食或上台摄食易散群。病鱼体色加深,鱼体消瘦喜于池边或池底磨擦。一般不会导致大批死亡。

车轮虫广泛存在于各自然水域及养殖池水,流行高峰为春夏季及秋季,冬季发病少。尤其在暴雨季节,养殖水受地表水污染时易导致车轮虫感染,秋季主要为小车轮虫感染。各种方式养殖的斑鮰均易感染车轮虫,主要影响斑鮰食欲,仅

8

搜索更多关于: 《科学养鱼》斑鮰疾病防治 的文档
《科学养鱼》斑鮰疾病防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8hrg8hjc52xn8u9vo24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