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六古代诗歌鉴赏(三)(含解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15 5:10:0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古代诗歌鉴赏 ( 三)

(2019 年河南省五校高三下学期联考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2 题。

赴建康过京口呈刘季高

叶梦得

客路重经黄鹄前,故人仍得暂留连。 长枪大剑笑安用,白发苍颜空自怜。 照野已惊横雉堞 ,蔽江行见下楼船 。 灞陵醉尉无人识 ,漫对云峰说去年。

④②

[ 注 ] ①刘季高: 叶梦得的好友, 叶、刘两人都遭到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排挤。 ②雉

堞: 指防守的壁垒。③下楼船:指金兵浮江而下,楼船千里,进攻建康。④灞陵醉尉:西汉时, 李广和一名随从返家时至灞陵亭,灞陵尉喝醉了酒,禁止他们通行,二人只得夜宿亭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首联写诗人又一次经过京口,得以暂时和故人相聚,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喜

悦。

B.“照野”句写战场上烽火照野、战垒横陈,表达了诗人对前线战士殊死战斗的赞美。 C.尾联中,诗人借李广无人识的典故说自己无人识, “漫”字看似随意,实则蕴含悲痛

之感。

D.本诗诗意悲慨苍凉,诗人对友人感叹时事,对议和深为不满,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 深深

忧虑。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 语言、表达技巧、 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表达了诗人对前线战士殊死战斗的赞美”分析有误,该句表达了诗人对险峻局势的担忧和 对主和派的谴责。

答案: B

2.请简要赏析颔联中“笑” “空”二字的表达效果。 (6 分 )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要准确理解诗歌字词的意思,不能脱离诗句, 要把字词置于原句并结合上下文去分析。答题时,应先解释字词的意思,接着将其置于原句 中理解整句的意思,若使用了某种表达技巧应点明,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

答案:①“笑”是“感到可笑”的意思。当权者力主议和,长枪大剑将无用武之地,可 笑的是自己还想用它们收复国土。②“空”是“徒然”之意。诗人一心报国,却已经年老, 只有徒然自怜。③“笑” “空”二字流露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无限悲凉和对现实的无奈之情。

诗歌鉴赏:诗人和好友刘季高都是主战派,但是,当时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当权,因此 二人遭到排挤。诗人在路经京口时,写下了这首忧时忧国的感愤之作。首联表明诗人这次重 经京口,仍然得到暂时和故人相聚的机会,算是此行的可喜之事。但国家之事糟糕至此,虽 旧地重

游,又未免感到难言的悲痛。颔联中,诗人感叹议和已成定局,几年来艰难血战,将 代之以苟且偏安,可笑这长枪大剑,将无可用之处;而自己也白发苍颜,壮志虽存,只能自 怜而已。颈联上句写前沿战地依然烽火照野,战垒横陈,形势异常危险,议和只能是饮鸩止 渴;下句写诗人担心长江上游也有被金兵占据的可能,一旦金兵突破那里的江防,他们的楼 船将蔽江而下,为建康带来莫大的威胁。尾联中,诗人以灞陵醉尉的典故说自己无人认识, 只好登高,漫对云山,在悲痛中谈论些去年的情况罢了。

二、 (福建省三明市 2019届高三高考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3~

4 题。

石鼻城 苏轼

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 注 ] ①石鼻城,三国时期蜀魏古战场所在地。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本诗开篇点题,既感慨历史的变迁,又写出路上出征的士兵来往频繁。 B.颔联紧承首联展开,写蜀地山势险峻的意图与李白《蜀道难》不相同。 C.诗人入蜀的旅途是艰辛的:有暗夜穿行的孤独,也有大河难渡的担忧。

D.本诗写诗人游历石鼻城的所见所感,前三联在意境上明显区别于尾联。 解析:本题主要

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 想感情的能力。 A 项, “路上出征的士兵”错误。首联中的“征夫”不是出征的士兵,而是 远行之人,由颔联“北客” “蜀人”可知“征夫”只是一般的出行之人,与陶渊明《归去来兮 辞》中有“问征夫以前路”中的“征夫”同义。故选

答案: A

A。

4.请结合全诗,赏析“道边修竹水潺潺”之句。 (6 分)

答: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道边修竹水潺潺” ,在月 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以景作结、寓情于 景。诗人以景结束全诗,含蓄表露经过艰辛的跋涉后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结合“蜀人从此 送残山”“愁渡奔河苍茫间”等分析,最后一句与前面形成对比,诗人从历经高山激流之愁, 到终见清幽明丽之喜,拓宽了诗的意境。

答案:①以景作结、寓情于景。诗人以诗竹曳曳、流水潺潺结束全诗,含蓄表露经过艰 辛的跋涉后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②与前面形成对比,拓展意境。诗人从历经高山激流之愁, 到终见清幽明丽之喜,给全诗增添了明丽闲适的意境。

三、 (太原市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阶段性测评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5~ 6 题。

辛酉立春 吕本中

中原扰扰尚胡尘,坚坐江南懒问津。 漫读旧诗如昨梦,却疑往事是前身 。 子桑自了经时病,原宪长甘一味贫。 刺忍雪寒君莫病,土牛花胜已迎春。

[ 注 ] ①作者南渡后官至中书舍人, 上书言恢复大计, 触犯秦桧等主和派, 被弹劾免

官。 ②子桑与原宪均为《庄子》中出现的人物,皆富有个性,生活清苦。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漫读”一联感慨往事如梦,看似心态超然平和,实则往事难以忘却。 B.诗人以古代

两位寒士自喻,表达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合流的志向。

C.诗歌尾联劝大家不要因寒冷而沮丧,春天即将来临,未来还有希望。

D.诗歌从感时到忆旧,再到述怀,最后以迎春扣题,全诗情感昂扬积极。 解析:本题考查

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全诗情感昂扬积极”错,全诗情感基调有所变 化,“懒问津”“漫读”等词表明作者情绪低落,尾联方由低沉转为乐观。

答案: D

6.诗的首联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6 分 )

答: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本题,不仅要解读诗句 的含意,还要分析其中表达的情感。 “胡尘”为借代,指中原地区被异族统治, “坚坐”表明 自己稳坐江南,懒得过问国家大事。国土沦丧,但诗人却无动于衷,结合注释内容,可知这 是典型的反语,不是自己“坚坐”江南, “懒”得过问国家大事,而是自己力主恢复中原,却 因为小人当道而受到排挤,以致报国无门,满是无奈与忧愤,表面的不过问,其实体现出的 是深沉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答案:首句写中原故土沦丧,同胞们受异族奴役。次句则写身居江南,稳坐不动,懒于 为世事奔走。前后两句语意转折,表现出极大的心理反差。既表达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也传达出因受奸人排挤报国无门的无奈与忧愤之情。

诗歌鉴赏: 本诗开篇不凡, 首联即将强烈的情感爆发出来, 上句说中原地区仍纷乱不堪, 沦为异族统治区,言国事之紧张,下句却说自己稳坐江南,对中原的沦陷坐视不管,懒于问 津,诗人在前后的反差中表达出强烈的爱憎。结合吕本中身世背景可知,非是不管,而是遭 人排挤管而不得,非是自己不管,而是当权者懒得问津,反差之下,表达出的反倒是深沉的 忧国忧民之情,也传达出因受奸人排挤报国无门的无奈与忧愤之情。颔联写诗人的生活现状, 读着自己旧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六古代诗歌鉴赏(三)(含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8i532d4xd2mdyx423a46cyp27lzc201bsq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