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期长。年平均气温为17°C,最高降雨量39.5°C以上,最低为-2.5°C;平均降雨量为1000~1200mm,最大降雨量1597.9mm,最小为902.9mm,年日照时间893~1352小时,这些气候特有利于岩石的风化剥蚀。
区内水系不发育,除矿区中部有季节性溪沟外,其余地段为次级小冲沟,仅洪水期有短暂地表水流。地表水经斜坡汇入冲沟后,最终流入巡场河,部分沿裂隙补给地下水。由于矿山采石场最低开采标高只略高于最低侵蚀基准面,大气降雨形成的地表水可能给矿山开采带来一定危害。 4.2地形地貌特征
矿山所在区域地处四川盆地南缘,紧邻云贵高原,区域山脉走向与主要构造线方向一致,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本矿区一带地貌属低山,切割较深,最高点在矿山南侧外围山顶,海拔标高630m,最低点在矿区北西侧外围冲沟处,海拔标高约为406m,相对高差224m。而矿区位于+515~+445m标高之间,位于顺向斜坡、顺向斜坡底部地带(见照片)。 4.3生态环境状况
矿区附近主要为石灰岩分布,地表土层较薄,斜坡地带地表有石漠化,在溶沟、溶槽中有较多土层,仅合种植旱季作物,由于保水条件差,土壤结构不良,故农作物产量低。仅矿区北西侧外围的岩溶槽谷平坝地带为水田,土质较好,适合于种植。总体上看本区生态环境质量中等。
4.4矿区社会经济概况
矿区内岩溶地貌发育,为岩溶石山地区,农村经济不发达。区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矿业活动频繁,煤、石灰岩开采较为兴旺,经济技术发达,矿山距“XXX”——XX较近,商贸较为发达,社会稳定,这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随着国家能源开发战略的实施,大规模的能源开发及基础设施建设即将启动,将带动建筑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本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前景。矿区内地形为旱地及荒地,局部有杂木、杂草等,植被发育一般,本区生态环境质量中等。 5、矿区地质环境条件 5.1地层与岩性特征
评估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第四系新统残坡积层(Qesl)、二叠系下统阳新组(p1y),现将主要地层特征简述如下:
残坡积层(Q4esl):零星分布于山坡、沟谷及缓坡地带,覆盖于基岩的表面,岩性为褐黄色粘土、亚粘土、粉土、亚沙泥夹少量碎石及块石。分布极不均匀,厚度0.5~1m,局部厚度达1m以上。
阳新组(p1y):该组即为原茅口组(p1m)与栖霞组(p1q)的总称。分布于矿区范围及其以东的广大地区。为一套开阔浅海台地相碳酸盐沉积,岩石厚度比较稳定。该组上部(即茅口组)岩性为灰、浅灰色厚层~块状泥晶生物碎屑灰岩及亮晶生物碎屑灰岩,中部岩性为黑色“眼球状”灰岩,下部(即栖霞组)岩性为深灰色块状泥晶生物碎屑亮晶物碎屑灰岩。该组地层富含蜓、腕足、珊瑚化石。区域内
全组地层厚度413~485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矿区范围内厚度出露不全,本矿区开采的矿层即位于该组的中下部(即栖霞组)。 5.2矿区地质构造与区域稳定性
矿区位于芙蓉山背斜北东段转折端的北东翼,紧邻大坟坝断层,为单斜岩层,岩层产状为倾向5°,倾角20°.据野外调查,矿区范围内地质构造简单,未见次级褶皱及断裂构造,但岩层节理裂隙较发育,共见有两组节理,产状分别为:①组为245°∠68°,节理发育密度1条/M;②组为140°∠65°,节理发育密度1.5条/M,裂隙中重填物为褐色粘土。
矿区地处川南活动带。XX地区历史上发生过5级以上的地震6次,震中常沿华莹山断裂、岷江断裂带分布,与两个断裂带长期活动有关,而XX市位于华莹山、岷江断裂交汇处,地震活动强烈。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定》(GB50011-2001),该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5.3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岩土体的含水性及隔水性特征,可将区内含水层类型分为松散岩(土)类孔隙含水层和碳酸盐岩裂隙溶隙含水层。
松散岩(土)类孔隙含水层:赋存于第四系残坡积物中,由于本区该类岩土体分布不均,斜坡地带厚度较薄,含水性差,且受大气降雨控制明显,在旱季基本不含水,在雨季,含水量猛然增大,斜坡地带易发生坡面泥石流,随着地表水的排泄,含水性变差,但在沟谷地带含水量丰富,厚度亦较大。
碳酸盐岩裂隙溶隙强含水层:该含水层广泛分布于矿区内及其外围,含水性极不均匀,由于矿区位于区内最低侵蚀基准面上,矿区为露天开采,开采深度不大,面积小,而矿区处于单向斜坡一侧,自然坡度较大,故无地下水充水影响,但不排除局部溶洞积水对矿山开采的影响,这一点矿山企业在开采过程中应引起重视。但本区为碳酸盐岩分布区,又处于潮湿多雨地带,故岩溶化作用比较强烈,在灰岩裸露区岩溶现象主要表现 为石芽、干溶洞、溶沟、溶穴等。矿层节理裂隙发育,矿区致密坚硬,较完整,总体属硬质工程地质岩组,未风化矿石抗压强度大于50MPa,岩石质量级别为III级,力学性能较好,石灰岩矿石致密性脆。矿区溶槽及溶穴中有粘土充填,⑦规模大小不一,是地下水沿节理裂隙溶蚀作用的结果,干溶洞大小不一,多沿层面分布,部分有粘土充填。溶沟宽窄不一,多分布于浅表,切穿岩层,多有粘土充填。
松散岩(土)类孔隙含水层:赋存于第四系残坡积物中,由于本区该类岩土体分布不均,斜坡地带厚度较薄,含水性差,且受大气降雨控制明显,在旱季基本不含水,在雨季,含水量猛然增大,斜坡地带易发生坡面泥石流,随着地表水的排泄,含水性变差,但在沟谷地带含水量丰富,厚度亦较大。
碳酸盐岩裂隙溶隙强含水层:该含水层广泛分布于矿区内及其外围,含水性极不均匀,由于矿区位于区内最低侵蚀基准面上,矿区为露天开采,开采深度不大,面积小,而矿区处于单向斜坡一侧,自然坡度较大,故无地下水充水影响,但不排除局部溶洞积水对矿山开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