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意识的理解
信息意识一词源于情报意识。我国对情报意识的研究始于1983年《情报学》第3期卢太宏的“情报意识和社会的情报能力”一文,文章指出,社会情意识是情报与情报事业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总和,它对应着社会的情报需求,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社会科学意识中的一部分。
一、情报意识及信息意识比较信息与材料、能源是组成社会物质生产的三大资源。在以往的社会里,人们把材料和能源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而在信息社会里,人们能否意识到信息的作用、价值以及开发信息资源的战略意义,能否有效地组织信息资源开发活动、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将从根本上制约各项事业的发展,信息将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
然而情报并不等于信息,情报包含于信息之内,而信息涉及到人类所有活动,无论是否作为情报的信息,都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如文字、语音、视频等,也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来传递,如报纸、邮政、电话、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最终都能使用户接受、了解并加以利用。因此,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是整个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我们讲情报意识而不是信息意识的话,那就是对其范围的缩小,从这个意义上说,情报意识与信息意识应规范为信息意识。另外,从用户教育的角度讲,也应采用信息意识。以往我们开展的用户教育总是效果平平,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用户大多为非图书情报界人士,他们对“情报”这一概念的认识局限于间谍活动,这种认识的后果是对情报意识一词难予理解,进而也就难于接受。但如果我们使用信息意识而不是情报意识,这种状况可能就会发生改变,用户会认为,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是个信息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将生活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是一种最重要的资源,用户很容易接受信息意识这一概念,从而能自觉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信息意识,这将有利于我们信息用户教育的顺利进行。当然,我们在这里谈论将情报意识规范为信息意识,并不是否认情报意识,而是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促进全体社会成员信息意识的普遍提高。
“信息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意识术语在情报科学领域的具体应用”、“是人们在社会意识中反映的总和,是人们对信息的认识过程和反映能力”、“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新信息的自觉反应”,“是信息主体对信息的认识过程,也
是其对外部信息环境变化的一种能动反映”。信息意识应是一个具有多种含义的概念,不能只简单地从某一方面加以解释,而应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来把握信息意识。因此,至少信息意识应包含以下方面的含义:
l、信息意识是信息在人脑中的集中反映,即社会的人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认识、观点和理论的总和。这一点是就其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而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产物,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包括认识的感性阶段和理性阶段。信息意识作为一种意识,自然应具有意识的本质属性,也就是说,在对信息意识下定义时应把握他的哲学内涵。在信息社会里,信息充斥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它,信息活动已经融于各项社会活动之中。信息意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中的。是社会发展和信息产业兴起的必然产物。
2、信息意识是人们捕捉、判断、整理和利用信息的意识,即人脑作为高级神经系统在生理上信息具有兴奋性,同时,人脑有特有的兴奋点去促进信息的转化及利用。从生理的角度看,它是人脑的机能,是人所特有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3、信息意识是对信息与信息价值所特有的感知力、感悟力和较强的亲和力,即对信息所特有的自觉反映。信息意识是一种心理上的潜意识,信息过多会降低人们对信息的敏感度。人们对信息的饥饿心理需求越强,意识就越明确,自觉性、能动性就越大。
4、信息意识是对现代技术的快速的认知力。需要指出的是,社会发展的各个时代都有反映该时代的基础设施。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及其结合形成了信息基础设施。今后人们获得信息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信息技术。
信息意识是创新者对信息需求的自我意识,对信息的敏感、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自觉程度,主要包括:对创新信息特殊的感受力、持久的注意力及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和洞察力。可以说,信息意识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创新信息运动的全过程。信息意识强,则创新者就能用信息眼光,从信息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自觉地对客观存在的信息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加速创新信息运动,形成“知识生产力”。
目前,我国创新者已能把信息看作创新的重要资源,意识到没有把握最新信
息,就意味着失去科技竞争的主动权。但是,总的来说,信息意识还不是很强。有些创新者对信息意识理解狭隘,缺乏开放意识,造成信息思路不够开阔,行动上没有开拓性;有些创新者对信息缺乏敏感,不善于发现和捕捉、利用信息,致使该掌握的信息未掌握,该利用的信息未利用,该开发的信息未开发;还有些创新者“重藏轻用”,偏重于信息搜集、整理,忽视信息的传递和利用。这种状况,在知识创新最有生气的主力军——高校研究生的身上就可略见一斑。论文的引文对其内容起着重要的支持和论证作用,通过引文分析,可以反映出作者信息意识的强弱。据文献统计,当今世界各国科技的最新信息源约有60%来自期刊,我国一般科技论文的期刊引文率也在55%以上,所以期刊文献是创新者的主要信息源,图书、会议论文次之。但从引文分析中发现,多数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图书引用率偏高,而最新信息的引用率则偏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