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北京自考工程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效应器官的是:(B)1P12 A.皮肤 B.口 C.舌 D.耳
2.根据PSI周期节律,体力的强弱周期为( )天。( C )5P118 A.20 B.25 C.23 D.28
3.( )是既有相等单位,又有绝对零点的测量量表。( A )2P42 A.比例测量 B.等距测量 C.顺序测量 D.类别测量
4.( )是指用户在熟悉系统后,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其工作绩效。( B )10P259 A.易学性 B.有效性 C.易记性 D.低失误性
5.在Card和Moran等人提出的GOMS模型中,G代表:( D )10P265 A.操作 B.方法 C.选择 D.目标 二、 多项选择题
1.属于感觉器官的有:( ABCDE )3P48
A.眼睛 B.耳朵 C.鼻子 D.舌头 E.皮肤
2.工程心理学中人─机─环境系统中的环境指: ( ABDE )1P1
A.物理环境 B.劳动组织 C.住房结构 D.工作制度 E.社会环境 3.常用的人机交互方式包括:( ACE )9P243
A.问答式对话 B.存盘 C.菜单界面 D.查询 E.功能健 4.心理学研究中的信度常常包括: ( ACD )2P31
A.重测信度 B.结构信度 C.复本信度 D.分半信度 E.预测信度 5.杨树春发现可能导致反应堆事故的原因有: ( ACE )11P315
A.规程原因 B.情绪原因 C.通讯原因 D.人格原因 E.培训原因 三、填空题
1.工程心理学以人–机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的 工作效能 ,人在系统中的 行为特点 ,以及人机间的 合理配合等。1P1
2.心理负荷的评定方法有 主任务分析 、 辅助任务测量 、 生理测量 和 主观评定 。12P351
3.许多研究者认为决策过程是一个从 直觉 到 分析的认知连续体,加工可能就是在直觉和分析之间快速振荡的过程。6P145
4.工程心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寻找事物之间的 因果关系,并进而对事物的发展加以 预测 和 控制 。2P27
5.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在所有的生活事件中, 丧偶 和 离婚 对人的情绪影响最大。11P317
6.反应时是指从刺激呈现至反应动作完成的时间,它包括 潜伏反应时 和 运动时间 两部分 4P75
7.人体的皮肤上分布着三种感受器,分别是触觉感受器、温度感受器 和 痛觉感受器 。3P61
四 、名词解释
5
1.人机界面:在人机系列中,存在一个与机器相互作用的“面”,所有的人机信息交流都发生在这个面上,通常 把这个“面”称为人机界面。 7P161 2.构想效度:测验结果与某种理论构思或者概念的符合程度。2P32
3.掩蔽效应:在听觉中,由于干扰声的存在,致使声信号的听觉清晰度阈限升高,这种现象称为掩蔽效应。3P61
4.心理负荷:可以简单解释为,单位时间内人体承受的心理活动工作量。谢尔顿指出,心理负荷的主要成分有 个体加工的信息和情绪上负荷。心理负荷的概念中包括个体加工信息的速率,即决策的速率和决策的难度,也包括个体所体验到的应激和紧张的主观感觉。因此,心理负荷和个体的素质有密切关系。12P348
5.空间兼容性:是指显示器与控制器的空间关系,与人们对这种关系预测的一致性。控制器与显示器的使用往 往是一一对应的,它们的位臵关系是否合适,将影响到控制器或显示器的使用效果。8P209 五、简答题
1.简述信息加工模型的6个阶段?4P66
答:1.感觉储存:又叫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它是人的信息加工的第一阶段。 2.知觉译码:在知觉时,人把当前感觉登记中的信息与以前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有关信息进行匹配,从 而赋予刺激一定的意义。
3.记忆与决策:一旦某个知觉的对象被归入一定范畴后,个体需要决定对它作出什么行动。
4.执行:如果作出的一个决定,是对外界刺激采取某种反应活动,这种决策信息就会以指令形式传输到 效应器官,支配效应器官做出相应的动作。
5.反馈:人借助于感觉器官获得关于自己活动结果的信息,通过组成的这个反馈回路,人能对自己的活 动进行自我调节
6.注意:在感觉登记之后的各阶段的信息加工,几乎都离不开注意。注意的重要功能在于把各种有关的 信息区分开来,使人能够稳定地集中于所要加工的信息。
2.工作中对人造成压力的原因有哪些?5P121
答:1.工作的负荷:如果工作的负荷过重,超过了人们满足这些要求的能力,会给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而如果工作的负荷过轻,缺乏有意义的刺激,如不需动脑,重复单调,无法施展才华和能力的工作等,也会给人造成消极的心理压力。
6
2.工作的变动:机构改组,职务变迁等都属于工作变动,这会破坏人的行为、心理和认识的功能模式。
3.工作中的挫折:任务不明确,官僚主义造成的困难等工作中遇到的挫折,都会阻碍人达到预定的目标。
4.不良的环境:照明,噪声,温度,人际关系都是不良环境因素。 3.生理学模式是怎样看待事故原因的?11P309
答:1.生理学模式提出,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职工的身体不能适应任务的要求。 2.其中,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是生理节律和药物的作用。
3.生理节律:每个人都具有节律调节功能的系统。许多事故发生在生理节律低落的时期。药物的使用:比如酒精的使用。就事故发生率来说,工作的习惯、安全保护措施和工作任务的分配的因 素,在事故发生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4.简述Wickens 提出的多资源理论?12P359
答:1.根据单资源理论,同时进行的两个工作之间互相干扰的程度,取决于工作的难度。 2.威尔肯斯发现,除了难度外,工作的结构,比如加工阶段,加工编码和加工的感觉通道,也对干扰产生影响。双任务作业时,其中一个任务的结构或者加工机制发生变化,也会出现干扰现象。
3.单资源理论无法圆满解释这些事实,威尔肯斯提出了多资源理论。他认为,人类拥有不同的资源,资源之间出现分配的情况是多样的;资源可用三种相当简单的维度来分类:加工阶段,加工码,加工通道。
4.加工阶段分为知觉加工,中枢加工或者运动输出。加工码分为空间加工和言语加工。感觉通道分为视觉和听觉。
5.根据多资源理论,同时进行多项工作时,依据工作性质的差异,这些工作可能利用相同的资源或不同的 资源。在利用不同资源的情况下,各工作相互独立,互不干扰,而在前一种情况下,工作间将出现资源竞争,发生干扰。这样多资源理论便成功解释了单资源理论无法说明的问题。 六、论述题
1.在工程心理学研究中,采用哪些方法可以满足“最小原则”?2P35
答:在研究中想要满足最大原则,就要注意样本的多层次性;而要满足最小原则,则需要采用以下方法:
1.消除法:就是指将干扰变量排除在实验之外。
2.限定法:通过使某种干扰因素保持恒定状态,从而控制那些无法消除的干扰因素。 3.纳入法:是指把某些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也当作自变量来处理,使其按研究者的要求发生 变化,同时分析这种变化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4.配对法:配对法常常被用来控制与被试有关的干扰因素。具体做法是把条件相等或相近的被试对等地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
5.随机法:就是把参加实验的被试按照随机化的原则分配到控制组和实验组中,这种方法也被用来控制 由于被试原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影响荧光屏效率的主要因素是什么?7P171
答:影响荧光屏显示效率的主要因素:(CRT设计中应考虑哪些人的因素):
7
1.目标亮度:在一定的亮度范围内,视觉作业的绩效随目标亮度的增加而提高,但其提高率随目标亮度增 加而下降。在实际使用场合,目标亮度的设定,应特别考虑显示器的分辨率、刷新频率、目标背景亮度比和目标在屏上的位臵等因素的影响。
2.目标与背景的亮度比:目标与背景的亮度比取决于目标亮度、屏面亮度和周围环境照明三因素。决定CRT 目标与背景对比度的主要参数有:栅偏压、余辉、屏面噪声和聚焦状况。
3.分辨率:CRT的分辨率是指可视图像中最小可辨或可测的细节。其指标常以电视限定法测得的屏幕线数,或以压缩光栅法测定的屏幕每厘米的扫描线数表示。分辨率的大小在一定范围内直接与显示器图像的清晰度有密切关系。分辨率愈高,图像愈清晰。要使显示效果更加清晰、真切,应选择高分辨率的显示器。
4.颜色:CRT彩色显示器的合理设计,应以颜色编码和显示工效的心理学研究为依据。在单色显示屏上, 白色、绿色、黄色对深灰色或黑色形成的颜色对比,最适于图形和字符的识别。通常将白色、绿色等明快颜色用作目标色,而将深色或黑色作为背景色。 5.目标位臵指示物:目标位臵指示物是雷达屏的常用辅助部分。它包括坐标格线、光电笔、电子十字丝等 多种形式,可根据不同的使用条件和任务加以选用。
6.屏幕大小及位臵:CRT屏幕大小与视距是两个相互关联的因素。对大多数任务来说,视距的范围应为 50~70厘米。此时的屏面大小,以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对人眼形成不小于30度的视角为宜。对最佳屏面尺寸的确定,还应综合考虑显示目标的大小、观察精度、显示器的分辨率等因素的影响。 屏面最好处于正对视线的位臵:如果要为站立的观察者使用时,屏面处于屏面中心与眼的连线以下、偏 离水平视线5度为宜; 如果要为坐姿观察者使用,则以下偏15~20度为宜。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