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也从另一个角度上保护了中国文化遗产,令人欣慰。
虽然表面上看,青花罐无非俗物一件,但他也能承载祖先对后辈的劝诫和期望。在家庭传承传家宝之时,长辈会含泪背出祖训,并追忆先人往事,将历史与情感一并交诸晚辈。小小青花罐上映出无数先人往事,诉说无尽沧桑,其震撼之效果非他物能及。传家之思想,也应有形象之容器,这样的容器会讲故事,会激励后辈,也有勋章和祖训的功效。
青花罐之独特美感,在于其本身的历史之美。这种艺术之美是没有时间与空间界限的。“目遇之而成色”,任何时代与民族的人见到这样的文物都会为之吸引,赞叹不已。这样的艺术美感结合在民族情感上,更加可贵,只叫人沉醉其中 。
小程家的祖训被后人严守并代代相传,并非不及青花罐等文物,同样小杜家的勋章也展现了独有的豪迈大气,这些传家宝,正如前文所述,都寄托了家国天下的民族情怀,是中国人传世的美德。而这些寄托深厚情感的传家宝中,青花罐又贵在神与形的结合,展现了无可取代的艺术美感,所以更胜一筹。
历史的变迁永不停止,如苏子所言:“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经历历史沧桑的不仅是人物和情感,更有天地间无尽之物。千百年后,当生命一一消逝,这些物却充当着历史容器,静静诉说着荣辱兴衰,此乃无尽之处也。
形神兼备,乃青花罐独有之美感也。
13、说“祖训”
三人讨论自家的传家宝时,一人曰吾有名窑出品、玉润珠圆之青花;一人道祖父传我铁血荣光、赫赫武功之勋章;最后一人含笑曰:吾家无他,“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之祖训耳。对于最后一位“小程”,我感到由衷的敬佩乃至艳羡。要知道,此训中“忠厚”与“诗书”二词,正是一个人、一家族立身、立业之本。
“忠厚”是道德要求,是堂堂正正为人的基本要求。
也许有人称羡祖传青花古董可值万金,但瓷器再美,不过身外器物,不能升华心灵;也许有人偏爱金银勋章诉说荣光,但功勋卓著,亦是先辈辉煌,难保“虎父”不出“犬子”。而“忠厚”是对道德的追求,能真正令家族中每一个人的血脉里,都流淌着高贵的血液,而这种精神,却是任凭你光耀显赫,亦或身居陋巷,都不会失去的。有精神准则的人,才不敢在春风得意时“倚仗东风势便狂”,从而守住心灵的桃源净土;有“忠厚传家”的氏族,才不会常见浪荡骄奢的子弟面临“富不过三代”的悲剧。从而守得家业长久。
“诗书”是技术要求,是对知识素养的追求与敬仰。
青花虽美,至多往拍卖行一拍了事,闲来也不过把玩消遣,不能带给人真正的技能;勋章耀眼,但换不来他人对你本身的认可。小程家祖训中的“诗书”,在农业社会是儒学经典,在今天便是指一个人赖以为社会做贡献的科学、文化或艺术素质。韩愈云:“术业有专攻。”现代社会如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每个人都应成为其中发挥作用的一部分。试想,一个游手好闲、不好学习的人,怎能有自己的一番事业?一个不重视知识教育、得过且过的家族,又怎的会兴旺发达、枝繁叶茂?
在感叹小程祖辈远见智慧之时,反观当下,去此二句甚远之人、之家又何其之多呢?为追求一时的声、色、权、利而作奸犯科、不择手段之人,开了一家家黑心工厂、贪下一笔笔民脂民膏——早忘了“忠厚”!宣扬“读书无用”的碌碌虫豸之徒,高举着一面面“反智主义”的大旗——早丢了“读书”!社会发展,亟需的不是连城的锦屏翠玉、古玩珍奇,也不是“尘暗旧貂裘”的旧勋章,而是一代代有道德、有才能的新人。
小张的青花古玩,我赏;小杜的军功勋章,我敬;但小程的“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才是我认为最具价值的。我们要坚持“忠厚”之德与“诗书”之才不偏废、同重视,才能为“修养”乃至“治平”注入不竭的动力。
虽总有良田百顷、身家万金,不过三世而散。且须听“才德”二字、良言一句,传万世不绝。
14、让祖训运行于心灵轨道
青花罐流传至今,经岁月积淀,时光打磨,散发着历史的光辉;几枚勋章,象征爷爷的功绩,是先辈保家卫国的最有力证明。青花罐与勋章作为传家宝,固然有其价值,但“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祖训,凝聚先祖智慧,告训子孙以忠厚待世,凭诗书修身,岂不更具价值?
忠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诗书是华夏千年的文化根基。以此祖训为传家宝,更能照亮子孙前行的道路。一方面,在多元文化、多元思想的冲击下,人们容易出现信仰迷茫、道德失范而将忠厚置于脑后。另一方面,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成为挥之不去的现代病,导致现代人很难静心读书,刻苦修学。因此,将祖训当作传家宝,无疑是给自身行为以约束,给自身思想以指引,校正个人心灵坐标。这样的传家宝,怎能不更具价值?
诚然,社会需要许许多多的“青花罐”给考古研究提供材料,给审美判断提出指引;需要一枚枚勋章让我们铭记过去的苦难与辉煌,为前进之路给予坚实力量;但我们更需要一条条祖训,稳固思想的根基。倘若人人都将祖先的精神当作心中的标尺,那社会就会少一些“郭美美”,少一些“药家鑫”。倘若人人以忠厚精神为船,以诗书为帆,那社会之船就能乘风破浪,行程致远。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家庭都传有祖训,但很少有人奉其为传家宝。究其本源,是因为随着经济发展,利益取代道义成为人心中的标尺而忽略了先祖精神的美。如果大家都能拾起祖辈之精华,那民族脊梁又怎会弯曲?如果大家都能牢记祖训,那中国力量又怎能不凝聚?所以,我们应在弘扬美德,铭记祖训方面作加法,在
盲求利益、信仰迷失方面作减法,做好这个加减辩证法,人生才能稳步前行,才能让美美与共的大同社会蔚然成风。
令人遗憾的是,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流尽了血汗,歌舞升平平息了壮志。因此,铭记祖训,发扬先辈精神成了为心灵筑土培基的不二法门,唯有弘扬,方能成功。 勿忘昨日的苦难与辉煌,无愧今天的责任与使命,不负明天的梦想与追求,让祖训成为传家宝,运行于心灵轨道,从而实现成功的浩荡抵达。
15、道德文化万代传
谈起传家宝,有人理解为实体物质的宝物,像是一个青花罐或是几枚勋章,但真正的传家宝应是“忠厚传家文,诗书继世长”般的祖训,唯有道德文化永不磨灭,万代流传。
不可否认,物资类的传家宝同样具有传世之宝的性质,同样饱含着先人对后代的厚爱,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兴衰起落。但是,物质都是有保质期限的,而道德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却可以万代流传,同时承载着超越物质的精神内涵,是真正的传家宝。
祖规祖训般的传家宝是祖辈毕生打拼的智慧结晶,是维系家族血脉的内在纽带。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家族若能历尽历史变迁而传承不绝,经受时间打磨而团结如初,靠的必定是祖规祖训般的道德文化传家宝。若一家人能恪守“忠厚”、“诗书”的祖训,那么这个家庭必定是书香四溢,为人忠厚。因此,我们看重道德文化的传家宝,正是看到了那简单的话语背后,凝炼了先人为人处事,教子治家的经验,经过了数代人的实践与发展,道德文化类的传家宝,是我们处世为人的指导,是整个家族共享的无价财富。
再者,道德文化类传家宝的价值往往超越了一个家庭的范围,为时代所需要。时代所倡导的道德价值,往往与一些家训家规的精神内涵高度切合,其根源在于,不论是大的社会,还是小的家庭,都会面临相同的一些道德命题及文化教育的要求,因此,当先人总结出家训后用于指导后人的必定是符合民族道德准则的内容,再经过数代人的实践与丰富,加入了适应时代的内容,也就具备了为社会所需,能用以倡导世人的道德文化准则。换言之,谁又能否认“忠厚”“诗书”呢?这正出于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形成的高度普遍性的道德准则,所以使家训家规这类道德文化传家宝走出了家门,成为了全社会的财富。有首歌唱得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反观当下,部分人没有对道德文化类的传家宝给予充分重视,相反地,有的人甚至以炫耀显赫地位为目的,这其实背离了传家宝的真正价值。祖先留下器物也好,祖规祖训也好,都是为了对后人起教育指导作用。我们不应忽视了传家宝的精神内涵。因此,当陕西一户人家为了祖宅下挖出的一罐古钱而争得分了家,我们不禁感叹,这类物质传家宝简直成了破坏家族团结的毒药!又有何精神价值?
正如诗人北岛在《青灯》中所写:不懂得传统的人,正如不知方向的航海者。道德文化类传家宝正是我们每个人航海的导向,作为传统道德的承载体,即使它不具备物质遗产般丰厚的经济价值,但却有着无法衡量的精神价值!
让我们行动起来,问问自己家族的祖训,并亲身实践它,让道德文化传家宝,万代流传!许许多多的传家宝构筑更美好的社会!
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道德文化在社会能引起广泛认同,不仅能治好家,更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有了全社会的共同实践,道德文化定能万代流传!
16、家风永流传
古语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足可见一个人之所处环境对于人格的塑造重要之极。家庭是一个人自小赖以生存的环境,其氛围对人的影响十分深远。因此家风才应是家族传承的核心,家风永流传。
小程的家族将“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祖训作为传家宝是更为有价值的。祖训是家风的精华,是一个家族得以永远拥有的精神财富。无论是青花罐也好,勋章也罢,物质的传家宝看似现实可感,但其中不免缺乏这个家族世世传承的精神积淀,缺乏维系家族的信仰,而唯有以精神层面的家风作为传家宝,家族的灵魂才得以一脉相承,更多的后人才得以沐浴在优良家风中,秉着先辈的信念,为家族与社会奉献自我。
家风是一个家族的精神支柱,是恒久燃烧的精神火炬和不懈的精神追求。在家风的熏陶影响下,后人也养成优良品格,在人生的风雨兼程中更能从容应对。我们要看到,曾国藩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家训教导后代;傅雷在一封封家书中潜移默化地教授给孩子人生智慧。正是有良好的家庭氛围,他们的后代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取得不俗成就。所以,精神财富无疑才是真正的传家之宝,就犹如一颗明珠,其熠熠光辉将照耀世世代代。
同时,我们也要知道,“识圣人之言,实践为先者,识记次之。”家风也是如此。对于祖训,不是坐而论道,一味空谈,将其宝贵的精神内涵加以践行才是关键。不得不称道,多少医学世家谨记祖训,世代治病救人,为“妙手回春”之匾增光添彩;不得不赞叹,多少教师世家历代从教,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他们将家风付诸实践,让家风之光惠泽更多人。由此可见,少一分坐而论道,多一分身体力行,让家族的信仰在每一位后人心中渐次扎根、生长。
令人遗憾的是良莠不齐的社会现实。许多家庭摒弃了优秀的家风家训,为孩子灌输功利、金钱为上的思想。人们常调侃“熊孩子”越来越多,调侃背后折射出的是令人忧虑的现实。因此,继承良好家风家训,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是许多父母的当务之急。
没有优秀的家风,一个人会变得如同没有方向感的陀螺,一个家族会变得与一盘散沙无异。愿我们都能将家风家训镌刻在心头,并积极践行,社会必将愈加和谐美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