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经典
—唐诗百首名篇的定量分析
王兆鹏 孙凯云
所谓文学经典,是指具有独创性和典范性且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经典名篇,不是由某一个时代几个人确定的,而是由历代公众确认的。既然经典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是由历代读者确认的,那我们如何来寻找历代读者所形成的共识、所认定的经典名篇呢?
本文尝试用定量分析的方法,通过数据统计来遴选、衡定唐诗一百首经典名篇究竟是哪些,进而分析百首名篇排行榜所反映出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数据统计得出的排行榜,只有相对的意义,即可反映其影响力的大小,而不是绝对的价值衡定。定量分析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数据的统计发现问题并进而解释这些问题。
一、数据来源与数据权重
本文主要采取三个方面的数据予以抽样统计。
一是诗歌选本。采用唐宋金元明清以及现当代有代表性的70种诗歌选本进行统计,看每首作品入选的次数是多少。入选率越高,表明其受欢迎的程度越高。因此,可据入选次数的多少来衡量一篇作品影响力的大小和知名度的高低。
二是评点资料。每种资料对作品的评点,无论是褒是贬,是艺术分析还是记述本事,都按一次来统计。评点的次数越多,说明作品受关注的程度越高。反之亦然。本文据陈伯海先生主编的《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所辑评点资料统计。该书汇辑的资料,取材广泛,基本涵盖了唐五代以来有关别集、总集、野史笔记、诗话著作中的唐诗评论资料,可以反映历代唐诗评点的概貌。
三是当代(1949-2000)研究评论唐人单首诗篇的论文。这些论文无论是考察其创作年代、背景,还是评论其艺术得失,或是探讨其主题思想,都能反映该诗受当代唐诗学者的重视和关注,表明它具有多元广阔的阐释空间。这可从一个侧面显示该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研究的论文越多,表明其受关注的程度越高。
三个方面的数据统计出来后,再进行加权计算。选本、评点资料和研究论文的权重分别拟定为60%、30%和10%。
文学选本,不仅是一种保存和传播作品的媒介,也是一种特殊的批评方式。作为总集的选本,其功能在于衡鉴文章,删汰繁芜,彰显菁华。中国古代绝大多数诗文作品,都是经过选本的选择后才为一般读者所熟悉和认同的。对于一般读者而言,选本比别集的影响力要大得多。鲁迅先生早就指出:“凡选本,往往能比所选各家的全集或选家自己的文集更流行,更有作用。”所以,选本在经典名篇的确立过程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因为“许多诗话文话,都是前人随便当作闲谈而写的,至于严立各人批评的规模,往往都在选录诗文的时候,才锱铢称量出来。”“从势力影响上来讲,总集的势力又远在诗文评专书之上。”因此将选本的权重拟定为60%。
将历代的评点资料所占权重拟定为30%,是考虑到:一方面,这些评点资料对一定范围内的读者认同、评判唐诗的价值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这些评点也会影响到选诗者对唐诗的选择。选诗者入选哪些诗人,每位诗人各选多少,入选哪些诗篇和不选哪些诗篇,都会依据一定的价值评判标准,而这些评
判标准又总会受到前人的评价和当下流行的审美趣味、价值观念的影响。但相较选本而言,评点对普通读者的影响力要小一些。
当代唐诗学者研究论文的权重最低,是因为当代半个多世纪,相对一千多年唐诗经典名篇形成的过程而言,时间相当短暂,影响力自然有限,而且,这些研究论文的研究对象分布不平衡,有些作品存在的问题比较多,研究的论文就相对较多,有些作品,虽是久为传诵的名篇,但因种种原因而研究的论文较少甚至是零。因此,研究论文的权重不宜定的过高。
当然,将三种数据的权重这样拟定,是否合适,还不敢自是。因无先例可循,只能尝试为之。我们也曾考虑将三种数据的权重分别定为50%、30%和20%,并进行了运算统计,排名的结果自然略有变化,但总体上变化不大。
二、统计结果
三个方面的数据各自累加之后,再加权计算每篇作品的综合得分,依得分多少为序,排列出唐诗百首名篇的排行榜,见表1。
表1 唐诗百首名篇统计结果总表
篇 名 作者 诗体 选本入选次数 被评点次数 论文篇数 加权总分 排名
黄鹤楼 崔颢 七律 41 38 1 36.1 1
凉州词(黄河远上) 王之涣 七绝 37 20 26 30.8 2 登高 杜甫 七律 37 25 10 30.7 3
登鹳雀楼 王之涣 五绝 40 16 19 30.7 3 枫桥夜泊 张继 七绝 41 15 11 30.2 5 蜀道难 李白 乐府 32 23 36 29.7 6 登岳阳楼 杜甫 五律 37 23 4 29.5 7 登柳州城楼 柳宗元 七律 35 26 3 29.1 8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五律 40 13 10 28.9 9 琵琶行 白居易 七古 26 19 62 27.5 1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七律 31 22 23 27.5 10 次北固山下 王湾 五律 39 13 2 27.5 10 长恨歌 白居易 七古 24 20 70 27.4 13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五律 35 20 1 27.1 14 江雪 柳宗元 五绝 33 22 6 27 15
夜雨寄北 李商隐 七绝 34 20 5 26.9 16 乌衣巷 刘禹锡 七绝 36 16 1 26.5 17 燕歌行 高适 乐府 36 12 12 26.4 18 石壕吏 杜甫 乐府 31 15 31 26.2 19 早发白帝城 李白 七绝 32 20 10 26.2 19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七绝 32 21 3 25.8 21 滁州西涧 韦应物 七绝 38 10 0 25.8 21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七律 28 28 3 25.5 23 终南山 王维 五律 33 18 3 25.5 23 观猎 王维 五律 33 18 2 25.4 25 望岳 杜甫 五古 32 17 9 25.2 26
过故人庄 孟浩然 五律 35 11 9 25.2 26 出塞 王昌龄 七绝 35 13 3 25.2 26
蜀相 杜甫 七律 27 26 10 25 29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歌行 31 13 23 24.8 30 山居秋暝 王维 五律 33 15 4 24.7 31 泊秦淮 杜牧 七绝 33 15 1 24.4 32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五律 31 19 0 24.3 33 赤壁 杜牧 七绝 32 16 3 24.3 3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七绝 31 17 3 24 35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乐府 30 16 10 23.8 36 锦瑟 李商隐 七律 24 25 17 23.6 37 石头城 刘禹锡 七绝 31 16 2 23.6 37 静夜思 李白 五绝 27 22 7 23.5 39 春望 杜甫 五律 31 12 12 23.4 40 寒食 韩翃 七绝 32 13 0 23.1 41
隋宫(紫泉宫殿) 李商隐 七律 26 25 0 23.1 41 鹿柴 王维 五绝 31 15 0 23.1 41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五律 30 16 1 22.9 44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歌行 33 7 10 22.9 44 山行 杜牧 七绝 32 10 6 22.8 46
无题(相见时难) 李商隐 七律 26 18 18 22.8 46 江南春绝句 杜牧 七绝 30 14 3 22.5 48 独不见 沈佺期 七律 28 19 0 22.5 48 山石 韩愈 七古 27 18 8 22.4 50 使至塞上 王维 五律 30 14 0 22.2 51 春夜喜雨 杜甫 五律 26 15 17 21.8 52 鸟鸣涧 王维 五绝 29 12 7 21.7 53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七绝 30 11 2 21.5 54 马嵬 李商隐 七律 26 18 3 21.3 55 春晓 孟浩然 五绝 28 13 6 21.3 55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七绝 27 16 1 21.1 57 商山早行 温庭筠 五律 24 22 1 21.1 57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七律 22 26 1 21.1 57 逢入京使 岑参 七绝 30 10 0 21 60 月夜 杜甫 五律 26 16 6 21 60
凉州词(葡萄美酒) 王翰 七绝 30 9 2 20.9 62 贾生 李商隐 七绝 29 11 1 20.8 63
竹枝词(杨柳青青) 刘禹锡 七绝 29 9 7 20.8 63 长信秋词(奉帚平明) 王昌龄 七绝 25 19 1 20.8 63 旅夜书怀 杜甫 五律 24 20 2 20.6 66 望蓟门 祖咏 七律 21 26 1 20.5 67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五绝 23 22 0 20.4 68
从军行(青海长云) 王昌龄 七绝 30 7 3 20.4 68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七绝 30 7 3 20.4 68 闺怨 王昌龄 七绝 28 11 2 20.3 71 兵车行 杜甫 乐府 24 18 4 20.2 72
和晋陵陆丞相早春 杜审言 五律 26 15 1 20.2 7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歌行 24 12 19 19.9 74 过华清宫(长安回望) 杜牧 七绝 28 9 1 19.6 75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 杜甫 五古 25 13 6 19.5 76 将进酒 李白 乐府 27 10 3 19.5 76
宣州谢脁楼饯别 李白 歌行 26 12 1 19.3 78 望天门山 李白 七绝 26 9 10 19.3 78 雁门太守行 李贺 乐府 24 13 10 19.3 78 晚次鄂州 卢纶 七律 22 20 0 19.2 81
和张仆射塞下曲(月黑) 卢纶 五绝 27 8 5 19.1 82 走马川行 岑参 歌行 29 5 1 19 83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七律 26 9 4 18.7 84 嫦娥 李商隐 七绝 23 16 1 18.7 84 在狱咏蝉 骆宾王 五律 27 8 0 18.6 86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杜甫 歌行 18 25 2 18.5 87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七律 18 25 1 18.4 88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七绝 23 15 0 18.3 89 从军行 杨炯 五律 27 7 0 18.3 89 赠汪伦 李白 七绝 22 16 1 18.1 91
长干行(妾发初) 李白 乐府 25 10 1 18.1 91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李白 七绝 22 15 2 17.9 93 早雁 杜牧 七律 22 15 1 17.8 94 野望 王绩 五律 27 5 0 17.7 95 北征 杜甫 五古 15 24 13 17.5 96 望庐山瀑布 李白 七绝 26 6 1 17.5 96 终南望余雪 祖咏 五绝 22 14 1 17.5 96 春宫怨 杜荀鹤 五律 16 26 0 17.4 99 送魏万之京 李颀 七律 21 16 0 17.4 99 宿建德江 孟浩然 五绝 23 12 0 17.4 99 说明:
一、因最末三名得分并列,故表中实为101首。
二、70种选本,入选的诗人总数为1028人(无名氏作一人计),诗篇总数为14239首。即是说,在唐代有诗传世的3228人中,有1028位诗人的诗作曾经被这70种选本入选过,人均入选13.85首。在传世的50454首唐诗中,有14239首被选本入选过。70种唐诗选本累计入选唐诗的篇次为29922次,平均每篇入选2.1次。
三、本数据库原集中反映的是唐诗名篇三百首,限于篇幅,本文只分析前一百首,有时为讨论的需要,也将三百首的相关数据拿来比较。
2-1 十大名篇
我们最感兴趣的统计结果,首先是唐诗经典名篇的第一首是哪一篇,十大名篇又是哪些。
表1显示,唐诗的第一名篇是崔颢的《黄鹤楼》。十大名篇,依次是:崔颢《黄鹤楼》、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杜甫《登高》、王之涣《登鹳雀楼》、张继《枫桥夜泊》、李白《蜀道难》、杜甫《登岳阳楼》、柳宗元《登柳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