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一、1.A 点拨:木质部有大量的木纤维,坚硬,有很强的支持作用。 2.A
3.C 点拨:叶片上表皮靠近栅栏组织,栅栏组织细胞排列紧密,叶绿体含量
多;而下表皮靠近海绵组织,海绵组织排列疏松,叶绿体少;上表皮接受阳光照射多,叶绿素形成多。因此,叶片上面绿色深,下面绿色浅。故选C。 4.D 点拨:用盐腌新鲜黄瓜条时,由于黄瓜细胞液的浓度小于盐水溶液的浓
度,会导致黄瓜细胞失水,从而导致黄瓜皱缩变形、变软。 5.B
6.D 点拨:③是叶脉,为输导组织,含有导管和筛管,能够输导水、无机盐、
有机物,起运输养料的作用,A正确;②④是叶肉,为营养组织,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B正确;⑥为气孔,散布在表皮细胞中,由半月形的保卫细胞组成,气孔是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也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C正确;①⑤为保护组织,作用是保护内部组织,减少体内水分的蒸腾,控制植物与环境的气体交换,而上皮组织是动物细胞中的组织,不会出现在植物细胞中,D错误。故选D。
7.A 点拨:根毛区内部某些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逐渐消失,这些细胞上下
连接,中间失去横壁,形成导管。导管具有运输作用。表皮细胞的细胞壁向外突起形成根毛,大大增加了吸水的表面积,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A符合题意。
8.D 点拨:根、茎、叶内的筛管是运输有机物的,与运输水无关,故选D。 9.A 10.C
11.C 点拨:木本植物茎内形成层大部分细胞向内形成木质部,少量细胞向外
形成韧皮部,从而使得树干不断地逐年加粗,因此发达,而草本植物茎内木质部不发达,C错误。
12.A 点拨: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
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运输有机物,方向从上往下;导管位于木质部,运输水和无机盐,方向自下而
9
上。故选A。
13.A 点拨:速生杨是木本植物茎,有形成层,茎能够逐年加粗。 14.C
15.C 点拨:当血液流经全身的毛细血管的时,由于组织细胞中氧的浓度比血
液中氧浓度低,血红蛋白与氧迅速分离扩散进入组织细胞,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通过组织中的气体交换,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同时血液中的营养物质进入组织细胞,细胞代谢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进入血液由血液运走,A正确。肺泡中氧气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后就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因此若X为肺泡,Y为毛细血管,则血液流经Y后,含氧量增加,B正确。若X为叶肉细胞,①为有机物,运输有机物的结构是筛管,则Y为叶脉中的筛管而不是导管,C错误。当根毛细胞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通过一定方式进入根部的导管,然后植物就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把水分和无机盐运输到植物体的全身,D正确。
二、16.直根系;须根系;水;肥(或土壤的结构、通气状况) 17.(1)表皮撕得太厚(或表皮未在载玻片上展平) (2)物镜转换器
18.(1)缝补(或绿化、绣地球等)
(2)①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给各种生物提供食物;②维持大气中碳—氧
平衡
(3)①带土移栽;选择阴天、早晚时间移栽;②去掉部分叶片移栽(符合题意,答
对其中两点即可给分)
点拨:(1)根据漫画我们可以看出,图中人类正在绣地球,增加地球绿色,意味着要植树造林,绿化地球。故该标题可为:缝补(或绿化、绣地球等等)(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为植物自身的生存提供了物质和能量,也为其他生物的生活直接或间接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同时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碳—氧的相对平衡。(3)选择阴天、早晚时间移栽植物;去掉部分叶片移栽,可以降
10
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提高树苗的保水能力。 19.(1)导管 (2)光合作用 (3)呼吸作用 (4)蒸腾作用 20.(1)胚珠 (2)⑦ (3)导管 (4)保卫细胞 (5)B 21.(1)导管;蒸腾 (2)光合;碳—氧;叶 (3)呼吸;减弱
点拨: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 三、22.(1)纱布袋内的泥土是否经过强热处理 (2)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会产生CO2
点拨:(1)通过题图可知,实验刚开始时,装置A和B之间唯一的区别是纱布袋内的泥土是否经过强热处理。(2)未经加热的泥土中含有土壤生物,经过一段时间后,土壤生物可以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所以预计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该实验能证明泥土中含有微生物的理由是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会产生CO2。
23.(1)下表皮气泡数目比上表皮多(只要体现出下表皮气泡数目较多即可) (2)电磁铁吸引大头针(或回形针)的数量(或“电磁铁吸引铁屑的多少”)
点拨:(2)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该实验的变量是大小不同的电流,这样比较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数量的不同只能是由大小不同的电流引起的。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四、24.(1)失水 (2)能,因为土壤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 (3)降低土壤溶液的
浓度;水稻;水稻需水多,不断浇水能降低土壤溶液浓度 点拨: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溶液浓度时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吸水。
25.解:(1)下表皮多于上表皮;大量的气孔分布在下表皮使植物既能很好地接
受光照,同时又能避免因阳光直射而大量失水
11
(2)主要分布在上表皮;一方面,浮水植物下表皮接触水面,不利于透气;另一
方面,对浮水植物来说,气孔直接分布在上表皮并不会有缺水的威胁 (3)旱金莲;因为旱金莲的叶片上,所有的气孔都分布在下表皮上,能避免因阳
光直射蒸腾作用过强而大量失水,适应干燥的陆地生活,这是对干旱环境的高度适应。
点拨:(1)从图中数据豌豆、玉米、马铃薯、番茄、旱金莲的气孔分布上表皮101、94、51、12、0;而下表皮216、158、161、190、311表明一般植物叶片的气孔分布状况是下表皮多于上表皮;大量的气孔分布在下表皮使植物既能很好地接受光照,同时又能避免因阳光直射蒸腾作用过强而大量失水。 26.(1)清水;浓盐水 (2)<;失水 (3)乙;浇水
点拨:(1)(2)由图可知,甲萝卜条变得硬挺说明细胞吸水,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甲是在清水中;乙萝卜条变得软缩说明失水,细胞液浓度小于溶液浓度,乙是在浓盐水中。(3)在农业生产中,如果出现“烧苗”现象,是因为施肥过多,土壤溶液的浓度过高,高于根毛细胞液的浓度,植物细胞会失水而出现“烧苗”,此原理与乙一样。遇到此现象我们要给植物浇水,以降低土壤溶液的浓度。
27.解:(1)气孔密度越大,植物对SO2的抗性越强;每个气孔面积越大,植物
对SO2的抗性越弱 (2)酸雨;5.6;一氧化碳(合理均可) (3)设需NaOH固体质量为x。
2NaOH+SO2===Na2SO3+H2O 80 64 x 2549万吨 x=3 186.25万吨
答:若全部用NaOH处理,则需NaOH固体3 186.25万吨。
点拨:(1)依题意,由表可知:植物对二氧化硫的抗性随着叶片上气孔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叶片上每个气孔的面积的增大而减小。(2)在SO2污染严重的地区,最好选择表中甲植物为主要绿化树种。大气中SO2的主要危害是产生酸雨现象,即pH小于5.6的酸性降水。除SO2外,常见的大气污染物还有一氧化碳等。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