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教教育哲学试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4题,每题5分) 人的“种生命”和“类生命”:人既有被给予的自然生命.又有自我创生的自为生命。前者即为种生命,后者即为类生命。
教育目的: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质量和规格的人。
人的可教性:人的身心发展就其主要和根本的方面来说,必须在社会的影响下才能实现。 人文主义:一种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倾向。
二、简答题(共4题,每题10分)
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根据何在?
答: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教育的影响较为全面、系统和深刻;
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是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教育者。 2、如何理解知识的内涵?
答:第一、知识是一套系统化的经验;
第二、知识是一种被社会选择或组织化了的经验; 第三、知识是一种可以在主体间进行传播的经验;
第四、知识是一种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行动效率、更好达成行动目的的经验。 3、如何认识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答: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主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制定。强调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对社会的依赖性,强调教育应使个人认同社会、服务社会,忽视个人能动性在社会变革中的巨大作用,否定了个人能动性和教育的社会改造功能。
4、简述建构主义知识观的主要观点
答:第一、知识不是客观的,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第二、知识具有个体性与情境性。 第三、知识具有价值性。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 1、试述德育模式发展的趋势 答:(1)德育的重心从道德知识系统授受和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转向培养适应价值多元特点的道德判断力、道德敏感性、道德行动能力;
(2)从重视直接的道德教学转向强调间接的道德教育;从封闭的学科性教材向开放的情境性教材,为吸纳教育过程当事人的个人经验和体会留有余地;
(3)从以教师的教导、说服、劝戒为主转向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为主,从方法上保证学生主动参与学校德育。
总之,未来的德育是“培养道德判断力、道德敏感性、道德行为能力”的德育;是“非课程化”的德育;是“情境性”的德育;是“诉诸学生生活体验和主动参与”的德育。
2、简述建构主义教师观的主要观点 答:教师不再主要是信息的传播者,教师要从组织良好的课程体系的呈现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
教师要从以往的“教书匠”向现代的“研究者”转变;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高级合作伙伴,不是传递知识的搬运工; 教师是学习环境的提供者和设计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