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最新整理普通话考试常考话题
我最尊敬的人
我最尊敬的人是我读初中时的数学老师。每当想起她,我对她的敬爱之情便油然而生。
古语说的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老师,不仅要向学生们讲授科学文化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还要帮助学生们解除心中的种种疑问,这些都是做老师的责任,而李老师在这些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她上课的方式也很独特,虽然她不是语文老师,但每次上课的前两三分钟,她总像新闻播音员一样给我们读上一段最新发生的社会新闻,或者聊上几句体坛的劲爆消息。按她的话说,学生们就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对我们这些整天“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们来说,简直像是天籁之音,个个洗耳恭听,连平时在上课时经常爱睡觉的学生也津津有味地听起来。在接下来的数学教学中,她把枯燥的公理公式讲得也是那样的有声有色,同学们个个都兴致勃勃地听着,大家积极发言、积极提问,整个教室学习的气氛非常活跃。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李老师也给我们带来了无微不至的关怀,虽然她不是我们班的班主任,却总是不忘每个星期两三次到我们的宿舍,跟我们谈心、问寒问暖。有一次,有一个同学打球碰伤了脚,她还亲自帮那个同学敷药和包扎,李老师就是这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和爱护着我们。
现在我离开我的初中的学校已经四年了,可我的内心深处总是忘不了她,她永远是我最尊敬的人。
我向往的地方
云南丽江是我最向往的地方,我一直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在那里定居,过着丽江人的生活。水是丽江的血液。丽江的水很清很秀,一如玉龙雪山那般圣洁。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好水造就了丽江这样一个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好地方。我们常说水灵水灵,有水就有了灵气。如此清秀的水才养育了如此灵秀的丽江人。桥是丽江的骨骼。在丽江,桥就跟柴米油盐一样离不开人们的生活。丽江的桥是那么古朴、那么纯粹,不加任何修饰,桥就是桥,但却比那些经过豪华装饰的桥
1
来得更加自然,更加具有亲和力和生命力。那密如繁星般的桥仿佛是自盘古开天地之初就已经立在那里似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丽江,人们走过的桥甚至比走过的路还长。丽江淳朴的民风是我向往它的另一个主要原因。那里的人们勤劳、善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怡然自乐,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那里的生活是慢节奏的,没有城市的声色犬马、灯红酒绿,少了一份喧嚣,多了一份恬静、祥和。那里的人们走路不疾不缓,不像都市男女那样行色匆匆、形神疲惫。我想,假如当年陶渊明先生去过丽江,他就不会采菊南山下了,那篇千古传颂的《桃花源记》也要改名为《丽江行》了。丽江,我梦中的香格里拉!
我知道的风俗
我知道的风俗很多: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这些节日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先来说说春节吧。春节是所有节日中规模最大,礼仪最隆重的节日,过春节又叫“过年”。即使是千里之外的人,都会尽量赶回来跟家人团聚,过一个和和美美、团团圆圆的快乐年。过年时,小孩子那就更开心了,不仅可以吃到美味的食物,穿上漂亮的衣服,而且还可以拿到压岁钱呢。有一首儿歌我至今还记得: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心帽。姑娘要花,小子要炮,噼噼啪啪真热闹。 春节的前几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整理得整整齐齐。大年三十是最忙碌的一天,人们一大早就起来,杀鸡宰鹅包饺子,打年糕。还有呢,就是挂年画、贴春联。除夕晚饭,非常丰盛,一家老小围在一起吃团年饭,好不热闹!吃完年夜饭,一家人一起放烟火,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一片快乐祥和。 再说说清明节,这是对先人表示追忆和哀思的日子。每到清明,人们为祖先扫墓,学校就会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去祭扫烈士墓。端午节的由来和我国古代爱国诗人陆游有关。插艾叶、挂香囊、吃粽子,是端午节的风俗。只是现在雄黄酒已经很少见了。中秋节吃月饼、赏明月,真是一件美事。每到中秋,家人团聚,仰望一轮圆月,我不禁想起苏东坡的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喜欢的明星(或其他知名人士)
我最喜欢的明星是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她是现代职业女性的典范,我喜欢
2
她,因为她是一位敢于挑战自我的成功女强人。杨澜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文系,曾担任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的主持人,她那出色的口才和充满魅力的人格形象受到了全国观众的一致喜爱,并因此获得了中国首届主持人“金话筒奖”,她的事业就是从这时起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我是从她后来主持的《天下女人》的节目中开始认识她的,这个《天下女人》节目就是一个专门诉说经历过坎坷曲折的成功女性的故事的节目,这个节目道出了女人的心声,鼓励着新时代的女性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事业。于去年11月在奥地利举办的宋祖英维也纳音乐会上,我再一次目睹到了杨澜的风采,当时是她与另外一名外国主持人同台主持了这场音乐会,她那流利标准的英文让我更是惊叹不已;此外,听说她还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女商人。一个方方面面都如此成功出色的女强人,怎能不受人崇拜和喜爱呢?记得著名作家冰心曾说过,“成功的鲜花,人们只惊羡它现实的明艳,然而它当初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是的,成功的鲜花固然令人羡慕,不过这成功的背后所付出的一切却鲜为人知。从中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不要只羡慕别人的成功,只要自己肯努力付出,成功的鲜花也一样会属于你。
我喜欢的节日
我喜欢的节日是春节,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佳节,它标志着农历旧的一年的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人们即将告别寒冷单调的冬季,迎来生机盎然的春天。
在我的家乡,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要张灯结彩,贴对联,包饺子,除此之外,人们还要杀鸡杀猪用来拜神或祭祀祖先,拜神或祭祀祖先时,还喃喃祈祷,求上天保佑,说完了求保佑的话,还要放鞭炮,人们是想借鞭炮的响声来驱除妖魔鬼怪,带来福音。接下来就是准备过年的年夜饭,除夕团圆之夜是中国人难解的一个团圆心结,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夜赶回家吃年夜饭。吃完年夜饭后,我们一般都是围在电视机旁一边聊天儿玩耍,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可是人们的心里面却在默默地等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
每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我总会闭起眼睛静静地许愿,有时也会给自己定下新年的奋斗目标,还有时听到新年的钟声时,我的心里会有一种遗憾的
3
感觉,感慨时光过去得如此匆匆,而自己往年的愿望还没达成,尽管如此,经过岁月的冼礼,我已长大成熟,学会了勇敢地面对现实的一切,乐观地接受新的一年的挑战。我喜欢过年,因为过一个年不仅能带给我新年的快乐,还能让我不断长大,让我不断成熟。
我喜欢的季节/天气
我生活在中国的华北地区,在这里,四季是最明显的,而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之中我喜欢的季节不是含苞欲放的春天,不是激烈热情的夏天,更不是银装素裹的冬季,我最爱的是舒坦安静的秋季。喜欢秋季是因为,秋季宁静、柔美,却又不代表枯萎。这时,小草开始熟睡,绿树开始脱衣,只有松柏依然挺拔。北方的秋天,雨不算大,每当细雨飘洒在大地上,就像给植物们唱起了平和的摇篮曲。一阵风吹来,树叶枯黄落下,仿佛是一种衰老的象征,给人们内心也带来了一丝凉意,其实在我看来,并不如此。在我心里,那纷飞的黄叶代替了平时五彩的蝴蝶,这时的蝴蝶,颜色有黄的,有绿的,有半黄半绿的,还有红的。叶子落在地上,给地面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玩耍的孩子们踩在上面,“沙沙”直响。 秋天也是大丰收的季节。到了秋天,果园里弥漫着果实的清香,农民们或架着梯子,或骑在树上,忙碌着采摘一年的劳动成果。市场上,水果的品种也相应的极其丰富,苹果、梨、桔子、葡萄等等,每一种都有好几样。记得中国一位作家最喜欢北方的秋天,就是因为这时的水果最丰富了。我喜欢秋季,是更爱它的宁静和柔美!
我喜欢的职业
我喜欢的职业是教师。为什么我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呢?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我初中的一位老师,她是我初中三年的班主任李老师。她对工作非常热爱,对学生也很关心。记得有一次,她生病了,可是为了不影响我们的学习,她坚持带病上课。在课堂上,她不停地咳嗽,脸色苍白,我们都叫她停下来休息,可是她摇摇头说,不能因为自己的病情而耽误了我们学习的进度。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她就是这样的无私贡献。我敬佩她这样的精神,也就是在那时我立志当一名教师,当一名像李老师这样的教师。第二个原因就是因为我喜欢做老
4
师的时间安排。比如说教师一年有两个长假:寒假和暑假,每星期又有两天的休息日,这样我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回顾,有更多的时间陪我的家人。如果我真的站在讲台上的话,我一定会做好这份自己喜欢的职业。第一,我会备好课,并且上好每一节课。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教学,所以我会耐心地向我的学生讲解,直到他们明白为止。第二,我会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生活。课后,我会帮助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复习功课,帮助把成绩提上去。除了学习,我还会关心他们的生活,我会主动找他们谈心聊天,帮助他们解决难题。第三,我会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我不会以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第四,我会说话算话。答应学生的事情我会尽一切努力去做好。我知道要当一名教师是很难的,当一名优秀的教师更是难上加难。不过我相信凭着我的热情和努力,一定可以做好这份工作。
我喜爱的文学
我喜欢对联,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就是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在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末年,我国才出现最早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一般说来比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