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备课时要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知识的生活原型,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而来自于生活实践中的数学作业,则是一个很好的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无处不在的方法,特别能激起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 复习“长度单位”知识后,我给学生留了这样的一道作业:《小马虎的日记》: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卫生间, 拿起15米长的牙刷刷完牙,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约有900厘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一根长3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拿出1毫米长的铅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老师在小马虎的日记上写下“可能吗”三个字,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请改正。这样原本干巴巴的“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摇身一变,成为富有情趣的《小马虎的日记》。包装后的作业形式活泼、趣味十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学生觉得兴味盎然。 3.挖掘资源,张扬作业的个性化
树立大教育观,走出封闭狭隘的课堂,努力打破作业内容和形式的封闭性, 拓展学生作业的空间,通过作业把学生引向生活。 (1)操作实践性作业
操作实践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因为小学生的思维往往处于具体形象阶段,还不具备完全依靠推理等纯抽象的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于学习一些抽象的规律性的数学知识,还需要借助必要的操作活动。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人民币的认识”后我做了一些尝试。在教学时,我感觉学生的实践经验悬殊很大。调查后发现有些同学从来没参加购物,甚至从来没接触过人民币。于是课后我布置了这样的操作性作业。(当然事先要与学生家人打招呼,希望多给孩子购物的机会。)先每人发一张购物记录卡,如下图:
购物记录卡(认真完成哦!) 商品名称: ;所要的价钱: ; 你给售货员的钱: ;售货员找回的钱: ; 购物时间: ;购物地点: ;
然后让学生回家后带着记录卡到超市去买东西。这样一段时间后,学生不知不觉增强了实践经验,对于人民币的知识也巩固得比较好了。
又如学完“认识图形”后,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些学过的图形,并将这些图形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最后将图形拼贴成美丽的主题图画。 (2)调查式作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能停留在只要掌握课外知识的确层面上,要让学生会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我们通过作业把学生引向课外,拓宽知识来源,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体现数学的生命活力。
如教学“时间”后,根据教学的内容,我设计以下课外作业:
A你平时在家锻炼身体吗?请你选择一项活动,具体做一做,记录一分钟内的次数(拍球、跳绳、跑步),或者在学习方面(写字、阅读、口算)。
B了解你们家庭成员在一分钟内能做多少事情。
C有条件的同学查阅有关数学资料,了解在一分钟内都能做哪些事情。 又如,在学完“统计”后,可以让学生去调查一个星期你们家扔掉多少的塑料袋,画出统计图,进而说一说为了保护环境,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切不要以为这些调查式的实践作业我们农村孩子就没能力完成,其实只要我们教师引导有方,孩子们完成这类作业的兴趣与效果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并且在这些调查式的实践作业中,学生求真、求实,回归生活的“大课堂”。经过自己的调查研究、计算比较、分析概括,既学到知识,又锻炼了能力,而且富有生活的时代气息。
(3)小团体性作业
通过上表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中42%的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是无人监督的,当做作业遇到困难时20%的学生会请教同学,33%的学生喜欢跟同班同学一起做作业。针对这一调查结果,联系本班实际,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把住在附近的学生编成一个小团体(人数在5人以内),选举出一位小团长(当选小团长的学生必须是成绩比较优秀,做事认真负责的人。)放学后,由小团长负责组织这些同学在自家做作业。小团长的职责是:监督同学完成作业,帮助同学解决困难(可以讨论、交流),如解决不了的第二天请教老师。我还制定
出相应的鼓励措施:每天认真完成作业的且全对的加5分,按时完成但没全对的加3分,不完成作业的扣1分。每个星期评出“最佳作业小能手”,“作业进步奖”。小团长认真负责,指导有方的可荣获“优秀小老师“称号,在期末各类先进评比中优先考虑。当然在开始阶段教师必须严格把关,不然会演变成集体抄袭。
实践表明:这样的措施是可取的,效果是喜人的。留守儿童不仅有人监督自己完成作业,而且在这集体中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锻炼了能力,感受到友情。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在谈到教学最优化和减轻学生负担时,诫告人们“不要取消作业”而是要“从一道练习作业中取得最大可能的效果”。为此,作为农村数学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家庭作业缺乏家长的指导,就单纯布置些计算类比较死板的题型,或干脆就不布置作业。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课堂上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习行之功”,重视课外作业的设计布置,把学生从过多过滥作业中解脱出来,使学生作业以趣味训练、体验成功、探索创新、自主选择为主,让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升华,技能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习惯、方法、个性,在编织精巧的作业训练中得到培养,学生能够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晓芳.《作业设计的新取向》 [J],2008
[2]陈志明著.《小学生家庭教育疑难问题169例》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 叶敬忠《关注留守儿童》2005
[4]林爱微.在操作中享受作业的快乐[J].教学月刊,2006 [5]高子林.数学练习新设计的策略[J].教学月刊,20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