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20年天津市滨海新区高考化学模拟试卷(5月份)(有答案解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16 1:08:5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已经达到平衡,故A正确;

B.增大压强能使反应速率加快,是因为增大了活化分子数,而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故B错误; C.单位时间内H-O键断裂表示逆速率,N-H键断裂表示正速率,单位时间内H-O键与N-H键断裂的数目相等时,则消耗的NH3和消耗的水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6,则正逆速率之比等于4:6,说明反应已经达到平衡,故C正确;

D.相同时间内生成的氮气的物质的量越多,则反应速率越快,活化能越低,所以该反应的活化能大小顺序是:Ea(A)<Ea(B)<Ea(C),故D错误; 故答案为:AC;

(3)①图示分析可知微生物燃料电池中氢离子移向B电极,说明A为原电池的负极,B为原电池的正极,NO3-离子在正极得到电子生成氮气发生还原反应,CH3COO-在原电池负极失电子生成二氧化

CH3COO--8e-+2H2O=2CO2+7H+,碳气体,发生氧化反应,环境为酸性介质,则A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B电极反应式为:2NO3-+12H++10e-=N2+6H2O, 故答案为:CH3COO--8e-+2H2O=2CO2+7H+;

②NH4+在好氧微生物反应器中转化为NO3-:NH4++2O2=NO3-+2H++H2O,硝酸根离子在原电池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氮气:2NO3-+12H++10e-=N2+6H2O,

故答案为:NH4++2O2=NO3-+2H++H2O,2NO3-+12H++10e-=N2+6H2O;

Ⅱ.①SO2是酸性气体,能与碱或碱性物质反应,氨水是碱的溶液、Na2CO3 溶液显碱性,均能与SO2反应而达到脱硫目的;Na2SO4溶液呈中性、NaHSO4溶液显强酸性,均不能吸收或与SO2反应,不能吸收SO2、不能脱硫,故答案为:AC;

②CaSO3(s)+H+(aq)?Ca2+(aq)+HSO3-(aq)的平衡常数K=====1×l05,

l05。 故答案为:1×

Ⅰ.(1)已知:H2的燃烧热为285.8kJ/mol, ①H2(g)+O2(g)=H2O(l)△H=-250kJ?mo1-1

②N2(g)+2O2(g)=2NO2(g)△H=+150kJ?mol-1 ③H2O(g)=H2O(l)△H=-50kJ?mol-1

4-②-③×4得4H2(g)+2NO2(g)=4H2O(g)+N2(g)△H; 根据盖斯定律,①×

(2)①已知4分钟时氮气为2.5mol,则消耗的NH3为2mol,根据v(NH3)=计算;

②A.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恒容绝热的密闭容器中,反应时温度会升高,则K会减小;

B.改变压强,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

C.单位时间内H-O键断裂表示逆速率,N-H键断裂表示正速率,正逆速率相同则反应已经达到平衡;

D.相同时间内生成的氮气的物质的量越多,则反应速率越快,活化能越低;

(3)①图示分析可知微生物燃料电池中氢离子移向B电极,说明A为原电池的负极,B为原电池的正极,NO3-离子在正极得到电子生成氮气发生还原反应,CH3COO-在原电池负极失电子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发生氧化反应,环境为酸性介质;

②NH4+在好氧微生物反应器中转化为NO3-,硝酸根离子在原电池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氮气; Ⅱ.①SO2是酸性气体,能与碱或碱性物质反应,被吸收而达到脱硫目的; ②平衡常数等于生成物浓度幂积与反应物浓度幂积之比,结合数学变形得到K=,进而计算。

本题考查较为综合,涉及物质的量随计算变化的曲线、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反应热与焓变的应用、

第13页,共15页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等知识,题目难度较大,明确化学平衡及其影响为解答关键,试题知识点较多、综合性较强,充分考查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

干燥管 防止镁屑与氧气反应,生成的MgO阻碍Mg和Br2的反应 会将液溴快速压入三10.答案:

颈瓶,反应过快大量放热而存在安全隐患 镁屑 加热促使乙醚挥发,且逆反应是吸热反应,加热后平衡朝有利于MgBr2?3C2H5OC2H5分解的方向移动 AB 18.10 66.6% BD

解析:解:(1)仪器A为干燥管,本实验要用镁屑和液溴反应生成溴化镁,所以装置中不能有能与镁反应的气体,例如氧气,所以不能用干燥的空气代替干燥的氮气,故答案为:防止镁屑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氧化镁阻碍Mg和Br2的反应,

故答案为:干燥管;防止镁屑与氧气反应,生成的MgO阻碍Mg和Br2的反应;

(2)将装置B改为C装置,当干燥的氮气通入,会使气压变大,将液溴快速压入三颈瓶,反应过快大量放热存在安全隐患,装置B是利用干燥的氮气将溴蒸气带入三颈瓶中,反应可以容易控制防止反应过快,

故答案为:会将液溴快速压入三颈瓶,反应过快大量放热而存在安全隐患; (3)步骤3中,第一次过滤除去的物质是未反应的镁屑, 故答案为:镁屑;

(4)已知MgBr2 +3C2H5OC2H5 ?MgBr2?3C2H5OC2H5△H<0,加热促使乙醚挥发,且逆反应是吸热反应,加热后平衡朝有利于MgBr2?3C2H5OC2H5分解的方向移动;

故答案为:加热促使乙醚挥发,且逆反应是吸热反应,加热后平衡朝有利于MgBr2?3C2H5OC2H5分解的方向移动;

(5)A.该步骤是为了除去乙醚和溴,故A正确; B.加入苯的目的是除去乙醚和溴,洗涤晶体用0°C的苯,可以减少产品的溶解,故B正确; C.加热至160°C的主要目的是分解三乙醚合溴化镁得到溴化镁,不是为了除去苯,故C错误; D.95%的乙醇中含有水,溴化镁有强烈的吸水性,故D错误, 故答案为:AB;

(6)①由图可知消耗EDTA的标准溶液体积为18.10mL,溴化镁的物质的量=0.0500mol/L×0.01810L=0.000905mol,2.5g样品中溴化镁的质量为0.000905mol×184g/mol×=1.6652g,溴化镁的产品的纯度=×100%=66.6%,

故答案为:18.10;66.6%;

②A.滴定终点可将滴定管尖端与触锥形瓶内壁接触,以使液体完全反应,否则导致误差,故A错误;

B.滴定过程中可用蒸馏水将锥形瓶壁上的附着的溶液冲下,以使溶液完全反应,故B正确; C.若滴定前平视,滴定终点时仰视读数,会导致体积偏大,则测定结果偏高,故C错误;

D.润洗滴定管,应使待测液充分接触滴定管内壁,则应从滴定管上口加入少量待装液,倾斜着转动滴定管,使液体润湿全部滴定管的内壁,然后从下部放出,重复2~3次,故D正确; 故答案为:BD。

(1)仪器A为干燥管,空气中含氧气会和镁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镁会阻碍镁与溴单质的反应; (2)将装置B改为C装置,当干燥的氮气通入,会使气压变大,将液溴快速压入三颈瓶,反应过快大量放热存在安全隐患;

(3)步骤3中,第一次过滤除去是未反应的镁屑;

(4)已知:MgBr2 +3C2H5OC2H5 ?MgBr2?3C2H5OC2H5△H<0,加热有利于吸热方向,同时乙醚会挥发;

A.(5)室温下用苯溶解粗品,冷却至0℃,析出晶体,过滤,洗涤得三乙醚合溴化镁,加热至160℃

第14页,共15页

分解得无水MgBr2产品,该步骤是为了除去乙醚和溴; B.加入苯的目的是除去乙醚和溴,洗涤晶体用0°C的苯,可以减少产品的溶解; C.加热至160°C的主要目的是分解三乙醚合溴化镁得到溴化镁; D.95%的乙醇中含有水,溴化镁有强烈的吸水性;

(6)①由图可知消耗EDTA的标准溶液体积为18.10mL,由方程式Mg2++Y4-=MgY2-可知,溴化镁的物质的量=EDTA标准溶液物质的量,结合n=计算得到溴化镁的质量,纯度=×100%;

②A.滴定终点可将滴定管尖端与触锥形瓶内壁接触,以使液体完全反应;

B.滴定过程中可用蒸馏水将锥形瓶壁上的附着的溶液冲下; C.若滴定前平视,滴定终点时仰视读数,会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D.润洗滴定管,应使待测液充分接触滴定管内壁。

本题考查了物质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物质分离提纯的综合应用,为高频考点,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把握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

第15页,共15页

2020年天津市滨海新区高考化学模拟试卷(5月份)(有答案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ac7x2u9lj3blzb1bwa62p7v43zg0p00htp_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