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困境与教学定位
摘 要 本文从生源地,英语测试机制,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授课侧重,考核机制等六大方面,对高职公共英语面临的一些教学的困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多高职教育的定位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在此定位的前提下,初步探讨了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目标,师资队伍的培养以及如何加强学生实训等几方面。以此,让高职教育有明确的定位,清晰的发展方向和对学生的特色培养。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公共英语教学 定位
在我国加入wto 以后,我国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到了经济全球化进程。英语在工作中应用更为广泛。与此同时 ,社会对英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这一形势加快了改进人才的知识结构的步伐,促使外语教学采用新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手段, 改革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以便使我国的人才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而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蓬勃发展起来的。因此,高职教育的模式和发展道路我们一直处在摸索的阶段。而高职院校中的公共英语教学,更是如此。目前的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还是仿照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的,而学生的英语水平社会评价标准(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也是和本科院校的学生共用的。可是,高职学生在毕业后大多从事的是交际性,接待性的基础服务类型的工作。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习者语言交际能力是当前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1.笔者从以下几个层面出发,深入分析了当前高职高专非英语
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
由于生源地导致的英语基础差异。
在我执教的两个酒店管理班中,上海生源39人,安徽生源16人,云南生源4人,广西生源2人,海南生源2人。上海生源,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是喜欢英语,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都均衡发展的学员。二是由于英语教育开始早,上海中小学英语教育比较优质,学生虽然英语基础一般,但听说还可以。安徽生源,其英语总体水平,是五个生源区中英语水平最接近上海生源的一个区。其水平也可分为两类,一是成绩很好的学生,英语基础不错,可以第一次参加国家四级考试就获得通过,可是口语水平差,这和多年的哑巴英语教育有关系。二是英语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无论是语法词汇,还是听说读写各个层面,都比较差。云南,广西,海南生源水平基本在一个档位上,基础异常薄弱,好一点的相当于高中一年级水平,差的学生水平只相当于初中二年级水平。
1.1由于国家英语测试和职场认可机制导致的差异
在学生中,绝大多数参加英语考试,做卷子的能力不错。这个当前的英语高考体制有关。侧重语言输入(听力,阅读)的考察,忽略输出(写作,口语)的考察。使得学生多年的英语学习偏了方向。
而到了大学里,国家并没有为高职高专的学生设置相应的英语能力资格证书的考试,因此使得这些学生还是要和本科院校的学生一样去参加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而四六级考试当中虽然设置了口
语考试,但是高职的学生鲜有笔试分数达到可以参加口试的水准。因此,口语又被这个导向性考试所忽略。
在学生最初就业面试时,因为没有相应的可以展示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证书,于是用人单位就只好要求英语通过四级,或者是六级。具体需要用到英语口语的岗位,用人单位再一一进行英语面试。学生在面对招聘的最初筛选时,他们看到四六级证书是一个敲门的金砖,日后的英语学习只是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习,只是为了拿到证书而学习。
1.3由于高职当前的英语课程设置侧重导致的差异
大学英语课在我校是考试课,英语视听说课程是考查课,大学英语的学分远远大于英语视听说课程。对于十二年寒窗都被迫追求分数的学生而言,内心自然会有所侧重。再加上,高职高专的生源相对本科院校而言差一些,大多数学生的问题不是智商问题,而是情商问题,他们没有强大地意志力去坚持语言学习,他们没有强大地耐挫力去面对学习中的挫折,他们也没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找到老师去询问或者和同学去探讨。在面临语言学习的困境时,大多数都选择了我只要低空飘过,考试及格就可以了。 1.4由于当前英语教材选择不恰当导致的差异
当前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课程的设置实际上还是仿照本科院校的非英语专业来进行的,主要由大学英语和英语视听说两个板块构成。大学英语所选用的教材是非常优秀的国家获奖教材,不过笔者认为,这样的教材却并不适合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