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箭穿心》影评
——暨用叙事学6大理论分析
《万箭穿心》由北京今典影业出品的一部现实题材的电影,由王竞执导,颜丙燕、焦刚、李现、赵倩、陈刚等人主演。本片正是讲述颜丙燕所饰演的\女扁担\李宝莉跌宕起伏的一生,道尽了生活的温暖、苦痛与无奈。影片于2012年11月16日全国公映。
故事梗概:
90年代的武汉,一个普通家庭里丈夫马学武(焦刚 饰)是一家国企的厂办主任,妻子李宝莉(颜丙燕 饰)是汉正街的一名小贩,二人还有一个儿子小宝。一次企业分房让这个家庭住进了新房,岂料从搬家那天起一系列让人始料未及的变故接踵而来:丈夫马学武提出离婚、妻子发现丈夫出轨、无家可归的婆婆要入住新家,终于马学武在一系列打击下走向了自杀之路。宝莉的好友小景(赵倩 饰)把一切厄运归结于新房的风水不好,称之“万箭穿心”,个性倔强的李宝莉不愿妥协,决意撑起这个家……
理论分析:
一、斯特劳斯叙事理论分析
斯特劳斯认为,古希腊神话对于古希腊社会的意义,正在于通过不断的讲述,尝试解决内在于彼时彼地社会文化内部的一个深刻的矛盾:即作为彼时社会信仰的人类源土而生,和在现实生活,人类依血
缘为母亲孕育而生。列维·斯特劳斯这一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神话学或古希腊,而且在于他尝试指出古往今来、人类不同时代叙事行为,具有共同的社会功能:即,通过千差万别、面目各异的故事,共同呈现某种潜在于其社会文化结构中的矛盾,并尝试予以平衡或提供想象性解决。
在《万箭穿心》中也可以体现出斯特劳斯的叙事理论,因为导演通过讲述住在“万箭穿心”的房子里的一家人的经历与磨难,呈现出了潜在于当今社会文化结构中的矛盾——反抗还是承受。无论是马学武出轨、“万箭穿心”的房子、儿子马小宝的逼迫。。。。。。李宝莉一直在做着选择,也一直在处理着“反抗还是承受”的矛盾,李宝莉一次又一次的去反抗生活,无论是丈夫的出轨,她反抗着去揭穿;马学武的自杀,她反抗着命运去挣钱养家。。。。。。。但是唯一一次她选择了承受,就是最后马小宝逼迫她离开这个家,她可以运用法律手段去反抗马小宝这个不孝的决定,但是她没有,她选择了承受,她选择了和自己的情人建建离开这个地方,无论她是出于倦累还是还是出于对马小宝的母爱,她在这次的矛盾中,她选择了承受。
二、普洛普叙事理论分析
1、人物:
《万箭穿心》中的人物完全可以符合普洛普的七种“行动范畴”。首先,先将普洛普所说角色或行动范畴列举下来:
(1)坏人
(2)施惠者 (3)帮手
(4)公主,或要找出的人或物 (5)派遣者或出发者 (6)英雄或者受害者 (7)假英雄
很明显,《万箭穿心》的故事很符合他所列举的行动范畴,我先只分析《万箭穿心》里的人物。
(坏人):马学武 (施惠者):李宝莉
(帮手):英雄的帮手:万小景、建建、奶奶(后期) 坏人的帮手:马小宝、奶奶(前期)、小三 (公主,或要找的人或物):李宝莉一家想要追求的幸福 (派遣者或发出者):马学武和李宝莉 (英雄或受害者):马小宝(前期)
李宝莉
(假英雄):马小宝 2、情节
普洛普所说的31种叙事功能,总结为6个叙事单元,即 (1)准备 (2)纠纷 (3)转移
(4)对抗 (5)归来 (6)接受
此处的6个叙事单元,对于《万箭穿心》同样成立。
准备单元。一次企业分房让这个家庭住进了新房(一个禁令或规定加诸在英雄身上,功能2),岂料从搬家那天起一系列让人始料未及的变故接踵而来:丈夫马学武提出离婚(禁令遭违背,功能3)、妻子发现丈夫出轨(坏人试图欺骗受害人以控制他或他的所有物,功能6)、无家可归的婆婆要入住新家(坏人试图刺探情报,功能4),终于马学武在一系列打击下走向了自杀之路(炉边缺少一位家庭成员,功能1)。
纠纷单元。李宝莉发现丈夫出轨(坏人伤害了家庭成员,功能8),一路尾随马学武(英雄计划对付坏人,功能10),并报警,断送了马学武的前程,马学武最终走向自杀,此时,马小宝也拥有了一个不完整的家(家庭成员需要或渴望某种东西,功能8a)。
转移单元。李宝莉开始自己挣钱养家(英雄离家,功能11),让自己的婆婆照顾小宝(英雄借助这位有法力的人,功能14)。
对抗单元。李宝莉在挣钱过程中,遇到了坏人(英雄与坏人面对面作战,功能16),但是最终在自己的闺蜜和喜欢自己的人建建的帮助下,她终于熬出来了(坏人被击败,功能18),将自己的儿子马小宝参加完了高考(此前的不幸或需要得到解决,功能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