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试题 ,
1.【2018新课标1卷】在生成和纯化乙酸乙酯的实验过程中,下列操作未涉及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分析:在浓硫酸的作用下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根据乙酸乙酯的性质、产品中
含有的杂质,结合选项解答。
点睛:掌握乙酸乙酯的制备原理是解答的关键,难点是装置的作用分析,注意从乙酸乙酯的性质(包括物
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特点的角度去解答和判断。 2.【2018新课标2卷】下列实验过程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编号 实验目的 配制0.4000 mol·LA 的NaOH溶液 B 溶解,转移至250 mL容量瓶中定容 ?1实验过程 称取4.0 g固体NaOH于烧杯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探究维生素C的还原性 向盛有2 mL黄色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浓的维1 / 14
生素C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向稀盐酸中加入锌粒,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NaOHC 制取并纯化氢气 溶液、浓硫酸和KMnO4溶液 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D 的影响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分析:A.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
B.根据铁离子具有氧化性结合溶液颜色变化分析; C.氢气中含有氯化氢和水蒸气,据此解答; D.根据双氧水与亚硫酸氢钠反应的实验现象分析。
时加入2 mL 5%H2O2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向2支盛有5 mL不同浓度NaHSO3溶液的试管中同
点睛:明确相关物质的性质特点、发生的反应和实验原理是解答的关键。注意设计或评价实验时主要从正
确与错误、严密与不严密、准确与不准确、可行与不可行等方面作出判断。另外有无干扰、是否经济、是否安全、有无污染等也是要考虑的。本题中选项D是解答的易错点,学生往往只考虑物质的浓度不同,而忽略了实验结论需要建立在实验现象的基础上。
3.【2018新课标2卷】实验室中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的实验。
2 / 14
光照下反应一段时间后,下列装置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实验现象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分析:在光照条件下氯气与甲烷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氯化氢和四种氯代烃,结合有关物质的溶解性
分析解答。
点睛:明确甲烷发生取代反应的原理和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是解答的关键,本题取自教材中学生比较熟悉的
实验,难度不大,体现了依据大纲,回归教材,考查学科必备知识,体现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基础性考查要求。
4.【2018新课标3卷】下列实验操作不当的是
A.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H2时,加几滴CuSO4溶液以加快反应速率 B.用标准HCl溶液滴定NaHCO3溶液来测定其浓度,选择酚酞为指示剂 C.用铂丝蘸取某碱金属的盐溶液灼烧,火焰呈黄色,证明其中含有Na D.常压蒸馏时,加入液体的体积不超过圆底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二 【答案】B
3 / 14
+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要仔细读题,理解实验基本操作内容。
详解:A.锌粒与加入的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置换出单质铜,形成锌铜原电池,反应速率加快,选项A正确。
点睛:本题选项B涉及的是滴定过程中指示剂的选择。一般来说,应该尽量选择的变色点与滴定终点相近,
高中介绍的指示剂主要是酚酞(变色范围为pH=8~10)和甲基橙(变色范围为pH=3.1~4.4)。本题中因为滴定终点的时候溶液一定为酸性(二氧化碳饱和溶液pH约为5.6),所以应该选择甲基橙为指示剂。对于其他滴定,强酸强碱的滴定,两种指示剂都可以;强酸滴定弱碱,因为滴定终点为强酸弱碱盐,溶液显酸性,所以应该使用甲基橙为指示剂;强碱滴定弱酸,因为滴定终点为强碱弱酸盐,溶液显碱性,所以应该使用酚酞为指示剂。
5.【2018北京卷】验证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实验如下(烧杯内均为经过酸化的3%NaCl溶液)。 ① ② ③ 在Fe表面生成蓝色沉淀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对比②③,可以判定Zn保护了Fe B.对比①②,K3[Fe(CN)6]可能将Fe氧化 C.验证Zn保护Fe时不能用①的方法
D.将Zn换成Cu,用①的方法可判断Fe比Cu活泼 【答案】D
4 / 14
试管内无明显变化 试管内生成蓝色沉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