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鉴赏专题 乡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 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1. 此诗共用了哪三种意象表达乡愁? 明确:故乡的歌谣,故乡的景致,古树的年轮
2. 这三种意象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从浓浓并且熟悉的乡音入手,再从熟悉而又模糊的故乡曾经的景致续写乡愁,最后从内心绵延不绝的乡愁的形象化作大树的年轮,永远的思乡之愁就这样通过形象的景物,化抽象为具体的表现了出来。
3.“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家始终是每个人一生的守候,身在异乡,家始终是心中唯一的牵挂,思乡之情永远不会随时间而变淡,只会日益增加,永不相忘。
《有的人》 ——纪念鲁迅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当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1949年11月1日于北京臧克家
写作背景:《有的人》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诗歌通过两种人的对照,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倾注了无限深情,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而对高踞人民头上的人,则无情地揭露,表现出满腔的愤懑。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了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
阅读诗歌,回答:
1. 诗中提到两个的“有的人”,结合诗歌背景,谈谈前一个“有的人”指的是什么?后一个“有的人”指的又是什么?
明确: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行尸走肉”,他们对外不抵抗,对内压迫人民。
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2. 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
明确:活:第一个“活”字意思是肉体还活着,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意思是精神永存,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死:第一个“死”字意思是缺少灵魂,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意思是肉体死亡,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3.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了鲁迅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明确: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4. 这两种人最后的结局如何?
明确:A:(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2)“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3)“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B:(1)“永远记住他”。(2)“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3)“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 这首诗诗人把夜晚的天空想象成什么?把天上的的明星比做什么?诗人联想到天上的人们在干什么?
答:想象成了美丽的街市。把明星想象成了街灯。诗人联想到天上的人们骑着牛儿来往,提着灯笼在走。
2. 诗中牛郎织女的遭遇和民间传说中的有何不同?
答:本来,传说故事中的牛郎织女到天上以后是不幸福的,他们被阻隔在天河两岸,一年只得一度相会,但在《天上的街市》一诗中,天河变得“浅浅的”,不甚宽广,它不再妨碍情侣们自由往来。因而牛郎织女可以双双游逛天街,诗人甚至看到了他们手里提着的灯笼。这虚幻的景象在作者笔下竟显示出生动的真实感,作者所描绘的美丽幸福的天街向读者提供着人间情趣。
3.诗中的“朵”来修辞“流星”恰当吗?为什么? 答:恰当。这里把天上的流星比喻成了提着灯笼为牛郎织女引路的人,好像是一朵朵的鲜花。
相关推荐: